研學旅行如何讓學生收穫更大,家長更滿意?

2020-09-10 華暢旅遊

近年來,以「教育+旅遊」融合的研學旅行活動正在全國蓬勃發展。四川省遂寧市旅遊協會副秘書長劉佩穎日前稱,在旅遊中,有傳統的六要素,即吃、住、行、遊、購、娛,近年來又拓展到商、養、學、閒、情、奇這新六要素。


「悟」和「學」的緊密聯繫

通常而言,「學」,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識和思想品德。而悟,則更加強調通過切身感知和體驗,以達到培育精神素養和氣質內涵的目的。

當前研學旅行市場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系列、紅色旅遊系列、農耕文化體驗系列、科普和工匠精神系列等的核心均離不開一個「悟」字。

參與的學生通過研學旅行來感悟知識、鍛鍊能力、達致專注、獲得智慧、形成正確價值觀。


比如「5·12」汶川大地震遺址中,如果說普通遊客是懷著追思的心情表達對慘劇的回憶,釋放自己的感傷心理,那麼我們在開展研學旅行時,重點就是加強學生的自我安全意識和安全防範知識的宣傳教育,讓他們感悟到生命教育任重道遠,懂得既要活得精彩,還要活得安全。


「樂」,即是快樂和愉悅

研學旅行活動是有內容、有方法、有過程、有任務,但是需要建立在孩子們身心愉悅之上。

我們需要營造一種快樂的學習過程,讓每位學生能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寓教於樂,也正是要求學生在自我學習過程中、建立團隊精神過程中和提升道德素養中是自覺而情願的態度,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接班人。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把「樂」體驗分為感官刺激、競技體驗、遊戲體驗等。

一是給參與的學生提供美景、美味、美宿等;

二是多組織團隊體育活動,如西紅柿大戰、模擬打鬼子等;

三是藉助VR等現代科技設施,營造心跳、沉浸、忘我的效果。


「行」,是文化的追尋

「行」,是文化的追尋,也是體驗的方式,更是一種態度的體現,因為行萬裡路必須是「有目的、有方法、有環境、有思想、有要求、有保障」。

單從學習知識而言,學校是主要陣地,而長見識卻是需要踏遍千山萬水,並要有吃苦的心理準備。


「食」,是文化的傳承

「食」,是文化的傳承,也是生活的錘鍊

在這裡,食並不能以吃飯來簡單理解,因為在研學旅行中,我們不僅是要給學生提供像普通遊客那樣的餐飲服務,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懂得珍惜糧食,踐行光碟行動。否則的話,很多人即使在搖籃裡都會讀鋤禾日當午,但以後仍舊浪費不停。這一點也是很多家長所看重的。

另外,就是所謂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們飲食的背後其實是一種文化的積澱和傳承。

以中西餐的差異舉例來說,不可否認西餐有簡單高效、不忌生冷等特徵,很匹配現代工業社會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狀態,和所謂的市場經濟接軌。

但是我們中餐文化同樣博大精深,不僅追求色香味,而且還對健康有高的要求,又是人情往來的必要載體,雖然做飯和用餐需要更多時間,但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追求精緻生活的體現。


「宿」,集體住宿獨立

「宿」,這不完全等同於旅遊中對「住」的舒適與豪華追求,而主要是通過集體住宿,使孩子們平時自己不做的事情都要自己做,無論做得好壞,我們要傳遞給他們的信息就是未來生活靠自己,培養他們勞動光榮的意識,錘鍊他們動手的主動性,這樣的集體生活才有意義。

同時,住宿環境和安全性也是很多學生家長所關心的內容。

「憶」,研學旅行的成果

「憶」,則是一場研學旅行活動下來以後的結果,也是價值的體現。

學生希望擁有一段精神愉悅的記憶,家長也會通過自己的孩子的回憶來審視此次研學旅行的投入是否物有所值。

如何讓學生不虛此行,獲取更多的信息,長更多的見識,豐富精神生活,這是一個充滿政治高度和文化內涵的大課題。

本文部分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研學復盤」研學旅行實踐過程中如何指導學生達到研學目標
    、雲成長研學的李俊臣老師分享了「研學旅行過程中如何指導學生達到研學目標」的話題。李老師也在課中從準備階段、課程設計、課中階段三方面談到了教師的職責定位;並從學生創意活動內容和形式、學生擔任管理工作、學生互動環節、學生監管安全工作四方面明確了學生的職責定位。第三、李老師談到教師是研學旅行活動的開發者、參與者和評價者。
  • 孩子為什麼要參加研學旅行?如何選擇研學旅行機構和產品?
    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究竟研學旅行與親子旅遊有啥區別孩子為什麼要參加研學旅行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研學旅行……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研學旅行由古代遊學、近代修學旅行逐步發展而來。2013年,國務院正式提出研學旅行的概念。2017年5月1日施行的國家旅遊局《研學旅行服務規範》中對研學旅行的定義如下:研學旅行是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託旅遊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遊活動。
  • 家長們對研學旅行有哪些誤解?
    現在研學旅行走進了中小學,成為素質教育的新風尚,家長們也很支持孩子們參加這樣的活動。不過由於對這一形式的了解不深,很多家長在引導孩子中出現一些誤解,在很多的家長眼中,研學旅行就是一個花錢費時的兒童遊玩,其實這是很多家長對研學旅行的誤解。家長們對研學旅行有哪些誤解呢?
  • 「研學復盤」在研學旅行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020年3月29日,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第23期線上研學旅行公益培訓宣講如期開播,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的王春雷老師分享了「在研學旅行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話題。研學旅行的重心不是旅行本身,而是旅行過程中的「研」和「學」。
  • 研學旅行手冊應該如何設計?
    研學手冊就是一個極好的載體,它是研學旅行學習過程最直接、最具體的體現,既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方向性的指導,又為學生提供了研學必要的基礎性資料。對學生個體來說,還可以記錄其成長足跡。研學手冊是研學旅行不可或缺的好幫手,那麼,教師如何制定研學手冊呢?
  • 研學旅行:讓孩子成長於天地間
    近年來,「研學旅行」被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當中,這種古老的學習方式也被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研學旅行是近年來較為火熱的社會話題。時值暑假,記者走訪了海拉爾區多家旅行社、研學基地。通過交談,記者了解到,各旅行社和研學基地開設的研學課程覆蓋人群已經從中小學學生擴展到幼兒園和高中學生,而今年的研學線路主要以呼倫貝爾境內為主。
  • 研學旅行課程如何深度融合學科課程?
    目前,研學旅行已經納入到中小學生的課程體系中以來,各色研學產品如雨後春筍般蓬勃湧出,但如何真正達到研學旅行的目的,不是旅而不研,行而不學,仍需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認真思考,不斷探索。研學旅行的課程開發,應該是提升研學旅行品質的重要途徑。就學科而言,可以與研學旅行進行深度融合的課程開發。
  • 「中歐研學」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關於研學旅行五大問題
    《意見》提出,各中小學可以根據教育教學計劃靈活安排研學旅行時間,一般安排在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一到二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儘量錯開旅遊高峰期。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至於具體學分如何安排,課程如何設置,孩子參與情況如何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這些都將涉及到學分的計算,具體的細則還要等待進一步討論。
  • 出國研學旅行市場火熱 「教育旅遊」如何遊學兼得?
    ­  研學火熱:家長心存憂慮 業內人士籲市場要規範­  伴隨著中小學生出國研學旅行火熱,不少家長願花出高價,為子女的教育打開國際視野。­  在北京工作的馮璐(化名)最近也有了這樣的打算,但看著自己才上5年級的孩子,她心理泛起嘀咕:「參團的學生萬一年齡段不分,課業水平不一,孩子跟著團裡的朋友學壞了,那就不好了。」
  • 家長如何理解研學旅行活動,一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新載體,大家一定充滿了疑惑,快6年過去了,沒有經歷過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大人們,都不大明白——這個課程到底是什麼?為各位家長透徹的講下!研學旅行是一種具有開放性、生成性的實踐活動,同時,它也是具有針對性的主題式學習。
  • 什麼是研學旅行?八大特徵帶你了解國內研學現狀
    ,社會對研學旅行已經比較了解。家長群體中對研學旅行有了解的比例達到了92.15%,其中非常了解的比例有6.44%,僅有6.87%的家長完全不了解。研學機構和學校對於教育部等部門發布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都較為了解,學校的佔比達到了78.72%,研學機構的了解比例達到78.57%。
  • 未名研學:重新審視研學旅行,實現實踐育人的根本任務
    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出臺,「研學旅行」儼然成為許多中小學師生和家長共同關注的熱詞。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研學旅行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和閱歷,因此格外受到歡迎。教育部等11部委在2016年底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2017年,又出臺了《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指導綱要》。這兩個文件對於規範研學旅行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目前,研學旅行逐漸升溫,研學市場越來越大,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有必要對於如何辦好研學旅行這件事進行重新審視——怎樣才能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真正有所收穫?
  • 「研學旅行」:玩出深沉來
    此前,由於安全責任重的緣故,王學輝和同事們只在全國「生磕」下3000多所願意組織學生出遊的學校,這些學校只佔全國中小學的5%左右。  「文件出臺後,研學旅行變成了學校的剛需,肯定有利於拓展市場。」王學輝也坦言,每年教育部出臺的文件一大摞,學校不可能每份文件都積極落實,尤其在涉及學生人身安全的出遊方面更趨於保守。
  • 韶關將是研學旅行熱點城市 研學旅行應防「重遊輕學」
    廣東省教育廳等12部門聯合在2018年10月8日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意見規定,廣東每位中小學生在每個學段將參加有效的研學旅行,研學旅行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未來,韶關也將集合自身的資源優勢打造一批研學旅行精品線路,韶關擁有豐富的研學資源,應儘快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
  • 研學旅行的組織與實施
    研學旅行對於學校來說,最主要的還是如何設計和有效組織實施研學旅行。為使研學旅行活動有效開展,顯現其育人價值,真正實現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育人目標,需要我們糾正一些錯誤的認識,更需要我們腳踏實地開展相關活動。
  • 研學旅行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指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際相結合,把研學旅行的過程作為教學計劃的一部分,將研學旅行與綜合實踐活動類課程相結合,促進研學旅行和社會人文、科學技術等課程的有機融合。整個研學旅行中,教師在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同時,指導學生明確研究目標,確立具體的研究內容,從而開展針對性強、有效性高的研學旅行活動。
  • 從「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到「研學熱」,這位專家眼中的研學旅行是...
    研學旅行以旅行為載體,以教育為目的,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近幾年,隨著與研學旅行相關的國家政策陸續發布,研學旅行迅速成為教育界、旅遊業、學校、家長、學生共同關心的熱點話題,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熱潮。
  • 文旅+教育 海南打造研學旅行品牌
    「將寓教於樂變得自然而然是研學的最終目的。」海南愛成長研學旅行品牌創始人何雪娟介紹,項目按照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設置了知識科普、勵志拓展、體驗考察、自然觀賞、文化康樂等五大類別41個產品。無論是到蜈支洲島體驗海洋文化、學習潛水,還是去航空科技館體驗飛機駕駛操作,研學旅行都能讓孩子們在快樂的環境下收穫知識和技能。
  • 親子研學算不算研學旅行?
    疫情下,由於安全考慮和政策限制,中小學校不便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而利用暑假提升素養的需求一直存在,許多由家長、機構組織的親子研學活動在今年暑假蔚然成風,在各地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這也是目前最早且唯一明確支持家庭親子研學旅行的官方文件。根據當前的疫情形式和管控政策來看,在保障安全防疫的前提下,以家庭為單位和研學機構組織的省內研學活動大有可為。往年出國、出省的家長會把需求轉向市內,尤其是針對文博場館的研學活動。
  • 博大樂航:暑期研學旅行的正確打開方式
    充分利用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綜合實踐基地和其他社會資源,結合研學旅行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學工學農。可見,暑期研學旅行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學生暑期活動,不僅受到教育部的重視,近兩年來更是受到教育市場的追捧,層出不窮的研學旅行產品推向市場,家長、學校挑花了眼的同時,也難以辨別到底怎麼樣的研學旅行是值得讓孩子參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