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正是踏青好時節,成群結隊的中小學生頻頻活躍在海南各大景區、研學基地,海南研學旅行季已經拉開大幕。
寓教於遊
「我給大熊貓做的窩窩頭特別好看。」「我能認出鴕鳥蛋、鴯鶓蛋和天鵝蛋!」「我用樹葉畫了個魚,你畫了什麼?」……回到校車上,孩子們興奮地交流著。3月30日,人大附中海口實驗學校組織一年級學生走進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進行研學旅行。
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專門準備了學習任務單——「瘋狂動物城居民手冊」,讓小朋友們帶著問題去探索神奇的動物世界,啟發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作力。每一個順利完成「任務」的孩子都會得到一張「獎狀」作為結業證明。
在海南旅遊業界人士看來,熱帶雨林、黎苗風情、紅色文化、瓊崖歷史、海洋科普等資源為海南研學旅行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面對可期的前景、龐大的市場,在研學中實踐「知行合一」成為從業者的共識。
「我們每推出一款研學主題產品都要經過反覆考慮,不僅有豐富翔實的課程說明,還會根據研學主題推薦相關書目、音樂和電影等。」港中旅三亞旅行社有限公司研學部總監邢維衝說。
「將寓教於樂變得自然而然是研學的最終目的。」海南愛成長研學旅行品牌創始人何雪娟介紹,項目按照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設置了知識科普、勵志拓展、體驗考察、自然觀賞、文化康樂等五大類別41個產品。無論是到蜈支洲島體驗海洋文化、學習潛水,還是去航空科技館體驗飛機駕駛操作,研學旅行都能讓孩子們在快樂的環境下收穫知識和技能。
跨界融合
瘋狂動物城、雨林大課堂、研學文筆峰、探究農耕文化、品味熱帶植物芬芳……日前,海南34家研學基地及景區聯合發布春季研學旅行產品,為學生們感受「行走的課堂」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選擇。這是海南研學旅遊產品的首次集中亮相,現場不少學校和旅遊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研學旅行是『文旅+教育』的有機結合,讓人們更深度地挖掘景區景點的文化內涵,而非走馬觀花。」在海南海童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銀又看來,研學產業發展是「跨界」的,需要學校、企業、政府等多部門加強配合。
「研學旅行是海南旅遊新熱點,我們應進行產教融合的實踐和創新。要思考如何使線路產品更好地與市場接軌,更加符合企業的需求。」海南職業技術學院旅遊學院副教授黃麗介紹,學院開設了線路設計課程,加大了關於研學內容的比例,讓學生們自由組隊,設計研學線路產品,這將成為他們的考試內容。
黃麗建議,學校、研學基地、景區、酒店、研學教育機構等旅遊企業要進一步配合聯動,共同推動研學旅行的開展。比如,由行業協會定期組織研討會、論壇等促進業界交流,學校要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研學課程計劃,各大景區、研學基地要深挖資源開發產品,旅行社要提供組織開展服務,職業院校要培養更多專業的研學旅行人才等,助力「旅遊+教育」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海南研學旅行品牌。
業界人士認為,儘管目前海南研學旅遊初具規模,但研學旅行涉及多方協同,統籌協調難度大,也容易流於形式。發展研學遊定位不清晰和相關人才稀缺仍是當前海南研學旅行發展的主要瓶頸。海南研學旅遊發展前景可期,困難不小。
共促發展
2018年3月,海南省教育廳、原海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等12部門聯合制定並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並給予學校經費支持。同年年底,《海南省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的實施方案》正式印發,鼓勵在海南開展主題豐富、形式多樣的研學旅行。今年年初,海南省教育廳、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聯合印發通知,公布了海南中小學生研學旅行7條精品線路。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讓海南研學旅行迎來發展新機遇。
據了解,截至目前,海南共有16個國家級研學旅行教育實踐基地,20個省級研學旅行教育實踐基地(部分國家級和省級基地有重複),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研學旅行的需求。
「研學旅行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各方共同參與,才能實現快速發展。」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遊」「學」「研」環節相互關聯彼此滲透,要針對研學旅行市場特點,開發有競爭力的研學旅行產品,更好地促進海南文化旅遊產業與中小學教育發展。
「海南研學旅行發展僅僅依靠單一組織推動是不夠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海南省旅遊協會副秘書長葛明明建議,首先,制定出臺一套完整研學旅行規範或標準,保證研學旅行服務質量。其次,需要建立多方合作關係,構建政府機構之間、政府與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機構之間、學校與家長之間多方合作關係,保障研學旅行健康發展。再次,旅遊景區等研學基地要精心做好課程設計和健全安全保障措施,讓學生們放心而來、來有所獲、滿意而歸。最後,建立研學旅行評價反饋體系,「口碑」效應一直是消費者最直接的反映,完整的評價體系能夠提升研學旅行服務質量。葛明明表示,下一步,海南省旅遊協會將組織有關專家和行業精英組建研學旅行專業委員會,開展研學旅行基地標準制定、建設指導和認定工作,推動海南旅遊研學旅行健康發展。(林雯晶)
轉自:中國旅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