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區團購業務總結
1. 模式視角
團購+次日達+自提做到集單配送,省略最後1公裡交付,降低履約成本和商品價格。
集中品類/流量,產生團購效應,從而獲得供應鏈規模優勢,降低成本和商品價格。
高頻帶低頻,剛需帶弱需求,以生鮮獲客、留客,標品提升毛利和GMV。
預售保證以銷定採,減少庫存和損耗。
團長負責引流、運營、售後,降低獲客、運營、售後成本。
總之,社區團購是一套大規模採購、低成本履約、運營的模型,生鮮引流、留客,標品提升毛利和GMV。再簡單一點說,社區團購是經過改良經營模式的,基於本地/城際倉配和供應鏈的新零售形式。社區團購是整個鏈條的優化和競爭。
2. 用戶視角
從用戶角度來看,便宜是社區團購的核心;既能買生鮮用品,又能買日化等用品,滿足了用戶部分的生活購物需求;次日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用戶對商品使用習慣。
二、社區團購是如何做到便宜的呢?
通過預售、現結、集中採購的制度改進,社區團購的採購成本比其他業態低25%。
預售:以銷定採保證零庫存,一般生鮮庫存/尾貨損耗約5%~15%。
現結、無帳期:因為預售有現金流,可以給供應商現結,供應商願為此提供5%~10%的價格優惠。
集中品類降低採購成本:興盛優選的品類在1000SKU以內,其他平臺也在2000左右,按時輪換。一般的便利店SKU超過2000個,商超SKU超過10000個。社區團購的網點更多,銷量更大,拿到的採購價格更低。因為沒有數據,本文預估低10%。
通過集單配送、團長運營,社區團購的效率比外賣、前置倉高不少。
備註:開展社區團購需要從第一點和第二點提到的內容出發,需要問自己是否做到了,做到了什麼程度,還需要做什麼。不是拉一堆團長就叫做社區團購。
三、社區團購是網際網路還是零售,是圍繞流量還是圍繞後端?
有人將社區團購和拼多多做一個類比,說拼多多是熟人兩兩拼團,而社區團購是團長拉人拼團,這是網際網路人和外行的淺薄的意淫。前面的總結可以看出,社區團購是模式的勝利,而且是從流量、運營、售後、配送、供應鏈全鏈條的勝利,而且倉配、供應鏈、商品運營是重中之重,流量和團長只是冰山一角。
別說社區團購不是流量的勝利,拼多多也不是流利的勝利,而是供應鏈驅動的全鏈條的勝利。黃崢說用戶多一點計劃性,供應鏈就多一點效率,成本和價格就降低了,反向刺激用戶購買。這句話說明拼多多的設計是圍繞供應鏈在整合流量,拼團和微信渠道是為供應鏈效率服務的。社區團購更是如此。
四、社區團購的業態競爭
社區團購是當前唯一一個能大規模跑生鮮全品類,且在成本、效率模型上優於同類業態的的業務模式。在此基礎上,社區團購可逐步擴大品類。超市、農貿市場、夫妻店、生鮮電商B2C、前置倉、店倉一體、電商都在社區團購的影響範圍內。
1. 超市
超市業態江河日下已經是有目共睹,社區團購打掉超市的生鮮業務等於宣告超市的死亡。預計未來2年~3年內,超市會大幅減少,逐漸向高端、餐飲體驗型的超市業態演化。
2. 農貿市場&夫妻店
農貿市場和夫妻店是生鮮的主要戰場,這群人依靠自己的勞動力和辛苦,降低了成本和價格。社區團購的成本、價格和質量與農貿市場、夫妻店相當。隨著這批吃苦耐勞的人群老去,人力成本提升,以及資本對社區團購的加持,這種業態會逐漸減少。
3. 其他線上生鮮業態
生鮮電商、前置倉、店倉一體的體量不大,即使跑出來規模也不大,不影響社區團購的大局。這些業態將向中高端靠近,但是長期來看,社區團購基本盤穩定後也會逐步蠶食中高端市場。
4. 電商
因為流量的轉移,電商標品也會部分分流到社區團購平臺,因此電商也在影響範圍內。社區團購可以在少數品類上做深做透,圈住流量,逐漸泛化品類與電商競爭。
五、社區團購可探索的點
1. 倉配——區域規模效益
集單配送的社區團購的本質,當區域和小區訂單密度不夠時,倉儲配送成本居高不下,也就不是社區團購了。解決區域規模化問題,關注訂單密度是重中之重,否則就失去了集單配送,壓縮配送成本的本質。訂單密度也有助於提升集採規模。
在產品上,可參考共享單車的紅包車思路,利用紅包引導用戶將偏遠地區的車輛騎到合適的區域,從而減少運營成本。利用倉配的區域規模效益還可以在產品上搞區域性的網絡效益,進一步優化模型。具體的產品方案大家可以自己想。
2. 倉配——倉內作業、時效、損耗、成本、SKU
不展開。
3. 供應鏈的規模與效率——團購、集採
通過集中品類,產生團購效應,擴大單品採購規模,提高供應鏈效率,降低成本和價格。這是社區團購低成本、低價格的核心之一。什麼東西能夠引導用戶購物決策呢?最有效的影響因素是價格,價格的最有效影響因素是規模。
那麼如何提升規模呢?以追求供應鏈效率為目標,設計配套的產品機制/銷售方案,讓流量為供應鏈服務,從而反過來服務流量。
以小米的「專注口碑極致快」7字訣來說,專注是集中SKU,提高採購規模,降低採購成本。極致是追求更低成本的製造方案、工藝和廠商。口碑是在銷售端設計適合當前產品形態的傳播方式。此外,小米在初期是預售制!也就是說小米在前後端共同發力,最終打造對用戶來說是高性價比,對供應鏈來說是高效率的業務模式。
我聽過一個拼多多商家的故事,他們原來沒多少銷量,導致快遞成本很高,而且採購成本也下不來,售價也下不來,最終銷量上不去。
他們進入拼多多做了一個低價爆品,快遞量突破10萬,快遞成本降低了2元,這省下來的2塊錢相當於他們原來全部的利潤。而且降的不只是一個品的快遞成本,所有商品的快遞成本因為這個爆品將成本降下來了,憑空多出了一份利潤,帶動其他商品降價。
爆品也帶動了採購成本的降低,其他品類的供應商看到爆品案例也紛紛降低價格協助商家拉升銷量。這說明推動電商發展的不是流量,而是供應鏈在內的後端,流量只是一個抓手。在所有供需關係在內的商業裡,包括社區團購、電商、線下門店,商品和價格就是引流手段,買流量反而是捨本逐末。
你們以為是拼多多成就了低價商品,我認為是低價商品成就了拼多多,是低價商品在給拼多多帶流量,而不是反過來。拼多多做的是提升流量的效率,例如拼團、微信渠道、邀請砍價等。
供應鏈的規模和價格是孿生兄弟,相互影響,到底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呢,如何破除這個螺旋呢?
一般如下幾種方法:
此外,為了讓規模和價格雙啟動,還需要特定的產品機制,控制風險,促成交易,並且讓其快速向預定的方向發展,例如拼多多早期的邀請拼團機制,例如美團早期的團購方式,例如小米的預售制。社區團購的拼團、團長制也是保證讓規模和價格雙啟動的機制。
總結來說,提升供應鏈效率的核心是儘量走到上遊,通過機制設計取代中間環節的信息搜集和風險緩衝功能,儘量實現上遊的規模生產效益,從而反哺到消費者,並讓消費者成為其中的一環。
假設有一種商品在大規模生產的情況下的邊際生產成本極低,用戶需求較強,那麼最極致的供應鏈效率、最極致的引流效果是不是以生產定銷售呢?
例如商品邊際生產成本為2元,正常售價約5元!10元,在潛在需求較大的情況下,是否可以不考慮銷量,無腦生產並且以2元銷售,用戶看到這種優惠會自然被吸引過來。當平臺上這類商品越來越多的時候,用戶會被顯著的吸引過來。
當然,這類商品也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例如潛在需求大,價格敏感,改良空間較大等,生鮮是一個大體符合的品類。
因為商品本身就是引流的手段,那麼極致的供應鏈效率就是極致的引流效率。
黃崢說消費端的計劃性更強一些,供應鏈效率就更高一些,產銷兩端都能獲益。很多時候並不是從用戶側出發,而是從商品和供應側出發,從研究商品規律、供應鏈效率出發,由平臺和商家發起,通過產品機制以及流量,將供銷兩端對接起來,形成價格與規模的正循環。簡單來說就是上遊拉動下遊,生產驅動消費。
上遊拉動下遊的局限性在於生產是遠超消費的,所以註定只能在有限的SKU上實施。只要在關鍵品類或商品上實現供應鏈的極致效率,就能讓消費者經常回顧,並且對平臺產生物美價廉的印象。
4. 供應鏈的預測性——以銷定採
當前社區團購的模式是提前一天用戶下單,晚上十點截單。供應商配送商品到平臺中心倉,然後通過各級倉庫配送到自提點。在這種模式下平臺做到了以銷定採,但是配送商沒有做到以銷定採,因為下單截至後到配送到自提點前,需要將商品送到平臺倉庫分揀,這12小時是用來分揀和配送的。
所以平臺做到了以銷定採,減少囤貨,但是供應商沒有做到,整體的效率還是沒有提升。平臺在某些品類採取基地直採的模式,也沒法做到以銷定採。
是否有一種方法在整個鏈條上最大化做到以銷定採,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價格呢?
在消費端不變的情況下,只能從信息和物流的角度解決。因為物理空間的原因,一天的時間很難組織整個鏈條的以銷定採。從信息角度就是數據和算法預測,指導採購,這個需要時間和數據沉澱,沒有幾年搞不定。
消費端可以從運營和引導消費習慣的角度來思考。例如每日限量的引流商品可以做到整個鏈條的以銷定採。因為一般情況下,引流商品是能夠被賣完的,所以數量可以提前N天採購。
從消費習慣上,可以引導消費者養成計劃採購的習慣。如果消費者可以養成提前3天計劃採購,那麼整個後端就可以進一步深化以銷定採,穩定供應鏈。可能大家會問怎麼才能做到呢?
對於固定消費品,例如日化、洗護、廚房調料,可以鼓勵用戶長周期計劃採購。例如,開設家庭版的半年日化消費採購計劃,參加計劃的用戶可以獲得非常低廉的價格優惠。
菜譜、營養計劃加價格引導能夠幫助消費者養成計劃採購的習慣。家庭主婦對每天吃什麼是有選擇困難的,對營養搭配和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如果還能提供價格優惠也能一定程度上刺激用戶。
當然,這個比較適合的是採購規模大的商品,規模小的商品是沒多少意義的。
5. 商品運營
商品的質量和品類對用戶,對商業模式也有重大的意義。生鮮在門店和超市裡是獲客留客的關鍵,是帶動標品消費的基礎,這點在社區團購裡也不例外。
在品類維度,當前社區團購的標準配置是生鮮+標品。為了圈主流量需要做生鮮,需要在一定數量的SKU上做深做透,這是第一階段。後面需要擴品,這裡並不強調極致的供應鏈效率和價格優勢,而是極致的擴品速度和品類,利用品類圈住用戶。
在商品維度,基於數據的推薦消費是一種手段。基於場景的選品規劃、商品展示和活動也是一種方案,例如菜譜,選牛肉的時候搭配土豆。拼多多已經嘗試商品推薦功能,在大規模交易情況下,這是必須的。
在運營維度,生鮮商品的品質、規格、產地和口感等因素對價格影響較大,且用戶認知不明確,這為價格策略和運營留下了後門。
6. 團長運營
運營團長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團長掙錢,只要能讓團長掙錢,團長付出金錢和勞動力都是願意的。團長與團員的關係並不牢靠,而且認識團員的方式也很有限,需要一定的方式賦能團長,幫助團長找到更多的團員,提高轉化率、復購率。
可能方法包括搞活動、提供額外服務、發紅包、嘮嗑。如果不管團長,團長是沒有足夠意識自發行動的。在產品層可以提供相關支持,例如團長端的團長案例錦集,拉新活動,抽獎活動,甚至可以提供話術和話題支持。
六、社區團購的3個瓶頸
很多人把快速起量當作社區團購的破局之道,他們的認知很簡單——訂單規模決定採購規模,採購規模決定價格,價格決定訂單規模。所以快速開城、快速起量是核心。我只能說這是外行人的想法。
他們忽略了3個瓶頸:
消費端和供應端的區域性,湖南省的訂單量對四川省的訂單量基本沒有作用。所以,要關注區域性的訂單量而不是訂單量。本地的商品結構和供應鏈也具有一定的區域性。
本地倉配能力和倉配對用戶留存的影響,靠補貼靠鋪團長快速起量,即使賣得出去,你能送出去麼?送不出去,你補貼來的用戶還會留下了?我相信美團和百度外賣對此深有體會。
忽略了生鮮非標和倉配作業的影響,此處因為涉密不展開描述。
因為這三個瓶頸的存在,在當前條件下不可能快速起量,也不可能用錢搞定。
有些人會說興盛優選爆出雙十一日訂單達到1200萬單,其他巨頭也有千萬或大幾百萬單,這是不是說巨頭已經快速起量了呢?
首先,社區團購的單實質是件的意思,即每個訂單有5件商品就是5單。所以巨頭的訂單還在百萬級別。其次,當訂單暴漲時,後端將嚴重脫節,越深入後端的人越懂。最後,不管當前的單量有多大,市場依然很小,還剛剛起步。具體見第8點內容。
七、社區團購的終局
社區團購當前的瓶頸決定了社區團購必然是一個長期的、具有區域割據的項目,而且我還認為社區團購是多業態共存的。核心原因在於用戶需求的複雜性,業務、商品、參與者的複雜性是次要原因。
就用戶需求來說,用戶關注價格、品質、SKU、交付體驗。我國人口眾多,用戶分層分類非常明顯,大部分人關注價格,一部分人關注品質,少部分人關注交付體驗。說一句讓人不舒服的話,有不少人覺得平臺上賣的1塊錢~2塊錢一斤的水果不能吃,太便宜了反而讓這部分優質客戶望而卻步。
就用戶類型來看,官方數據透露我國有5億中產,有6億月收入不足1000的貧困戶,足以可見我們的用戶規模只龐大、分層之明顯。
當下巨頭必然選擇以價格為核心,切走最大的用戶群體。這也給其他平臺一個戰略性的機會窗口,可以錯位競爭,主打品質和交付體驗。
在十萬億級的電商賽道,產生了以SKU為核心的淘寶,以品質為核心的天貓,以交付體驗和品質為核心的京東,以低價為核心的拼多多,在萬億級的社區團購賽道也將誕生多種業態。
八、社區團購的進度
社區團購還處於初級階段,將來還有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1. 市場滲透率
社區團購的市場滲透率還非常低,目前最得最好、最久的興盛優選在長沙的生鮮滲透率僅為2%,其他平臺就更低了。
計算過程:假設興盛優選年GMV為400億,生鮮佔比30%,長沙的生鮮佔全國比重為5%。長沙有840萬人口,日均每人消費10元生鮮商品。
2. 地理滲透率
全國預計有34個省級行政區,333個地級行政區,2851個縣級行政區,39945個鄉級行政區。擴展市場最猛的滴滴進入了14個省,約數十個地級市,大約僅進入了整個市場的1/20,而且大部分單量不大。
3. SKU擴展
當前社區團購的主流平臺的SKU約不足1000個,與電商平臺的百萬級SKU相差甚遠,如果要達到萬億規模,SKU可能需要達到數十萬到百萬級別。
九、社區團購的時間節點
以外賣為例,外賣從2008年餓了麼開始創業,經歷過5年的緩慢發展,到2013年末美團入局,爆發外賣大戰。過了半年百度外賣入局,再經過3年的鏖戰,到2017年中,百度外賣被賣給餓了麼。不到1年,餓了麼被阿里收編。再經過2年阿里美團大戰,在2019年末,美團取得市場主導權。前前後後歷時12年才發展到現在的局面。
社區團購比外賣更複雜、更重、更慢,如果按照外賣的路徑來推測,2016年到2020年只是社區團購的草創期,未來5年才能奠定市場格局。
十、社區團購的生態機會
1. 供應商
萬億級別的消費渠道將誕生大量的品牌和供應商;生鮮供應商發生較大變局,大量供應商從批發商轉成配送商;供應商將擁有更多機會面向終端。
2. 倉配商
與平臺配套的共享倉、網格倉大量出現;配送的基礎設施,例如冷鏈、車輛、司機等獲得大發展。
3. 平臺商
從平臺成為店鋪或賣家,也許比做平臺更賺錢。不要都想著做平臺掙錢,成為平臺的一份子,能掙錢才是王道。
十一、社區團購的生態建設
1. 巨頭獨佔利益的思想泛濫
當前社區團購平臺還只關注平臺自身和用戶,忽視甚至犧牲團長、經銷商和品牌商等生態建設者,例如將訂單備貨壓力完全交給供應商,不對訂單做任何控制,完全按平臺最大化利益搞。試問搞壞了供應商,誰陪你玩?這是非常不健康的思想和做法。
2. 巨頭離不開生態建設者
從實力來看,美團、拼多多、滴滴雖然在網際網路裡號稱巨頭,但是在線下體系,在生鮮領域,在品牌商經銷商生態裡,它們還只是一個參與者,還遠遠做不到犧牲別人成全自己的程度,真要做的話最終坑的還是自己。沒有供應商、倉配商、團長等生態建設者,巨頭獨木難支。
3. 建立良好的生態體系是必須的
馬老師當年創業的時候就知道照顧、依靠賣家,打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口號,哪怕現在樹大招風或者部分員工心態飄了,人家也是拿」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當家底的。
當下某些平臺還沒長大就開始掀桌子了,一心想著自己,心術不正,你真以為可以依靠自己和資本做成這事麼?希望各方學學早年的阿里,哪怕是幹著扶持一幫人幹掉另一幫人的事也要扶持一幫人,而不是讓合作者犧牲成全自己。
4. 建好生態可提升競爭力
平臺關注生態建設者,幫助生態建設者,才能提高行業整體效率,反過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例如如果解決或者控制供應商的備貨和庫存壓力,供應商有了利潤就有更多的動力參與進來,投入資源搞好供應鏈和倉內作業,幫助平臺解決價格和品質問題,提昇平臺的競爭力。
總之,社區團購要成長為萬億級的平臺,必須發展出良好的生態體系,這個體系裡各得其位,各得其所,都能分享利益,共同發展,而不是任由平臺一家獲利,讓其他人當墊腳石。這不僅是暴政,更是自我傾覆的禍根。古人云「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