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青蛇》劇照。 解飛攝
記者 牛春梅
從香港藝術節載譽歸來的《青蛇》,前天在國話劇場開始了在北京的10場演出。雖然已經不是首演,但是北京的舞臺和觀眾卻讓演員們更緊張,直到最後大幕落下,如潮般的掌聲湧上臺來,他們才鬆了一口氣。
對於導演田沁鑫來說,這部戲有著特殊的意義。她笑稱,排演《青蛇》自己動了「元氣」,也讓她開始認真考慮愛的意義。其實,早在10年前原著作者李碧華就邀請田沁鑫改編《青蛇》,但因為種種問題而未能實現。但現在回想起來,田沁鑫卻感嘆,幸虧10年前沒有排,「10年前的我,做不出現在這個《青蛇》。」
如今出現在臺上的《青蛇》,沒有停留在原著揭開宋傳奇荒唐真相的層次上,而是以充滿東方禪意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溫暖而殘忍的故事。劇中白蛇、青蛇為了愛不管不顧的執著令人動容,但法海、許仙的躲避、逃避卻讓人扼腕。雖然最後導演借一段穿越戲讓他們的愛情圓滿,但停留在古代的戲份仍然滲透出讓人不能忘懷的嘆息。
《青蛇》是一部悲劇,但這悲劇卻有些「分裂」。
「我叫法海,金山寺的方丈,廟裡第一領導,是一個年輕的領導幹部。」《青蛇》開場時的這句臺詞,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在北京都引起了哄堂大笑,而這樣的插科打諢在劇中還有不少。比如法海為青蛇授業解惑,直言「你狹隘」,青蛇回應「我瞎愛」。一部悲劇中出現這麼多插科打諢的臺詞,有些觀眾表示很不適應。
對於觀眾的質疑,田沁鑫解釋說:「有的戲太單調了,需要用這樣的臺詞來激發觀眾的興趣。其實插科打諢是戲劇的傳統,不僅中國許多傳統戲裡都有插科打諢的戲份,莎士比亞的悲劇裡面也會穿插丑角,這是戲劇自由精神的一部分。」
北京的演出剛剛開始,田沁鑫就透露,明年《青蛇》將受邀前往美國甘迺迪藝術中心演出,並且還在洽談美國其他各地的演出。她說,嘗試將「老中國」題材的戲劇當代化,讓中國戲劇更好地面向世界,是自己近年來一直努力的一個方向。為此,該劇舞美、作曲、燈光她都選擇了外國人,「有些東西我們身在其中可能已經感覺不到了,但他們看到卻會覺得很興奮。」
在創作過程中,她對外方工作人員沒有過多的要求,只是讓他們將自己最感性的認識復原到舞臺上。「我覺得我們中國的東西很好,但是不利於傳播,你想讓我們的東西被更多的人認識,就是要藉助這樣的方法,直接地面向西方觀眾。」田沁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