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中國13所大學列入黑名單,美國對我國進行高科技封鎖,美國計劃驅逐中國的研究生,美國對我國的發展虎視眈眈……
社會現實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就會被他人欺負。一些高科技技術一旦被封鎖,我國很難甚至需要花費多年時間才能夠攻破,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屈服於他人的脅迫。
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哪一個國家的高科技技術不比我們發達?每哪個國家硬性要求全民學外語?
非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在英語教育方面可分為三種: 選修選考,必修選考與必修必考三類。
法國與俄國採用選修選考,對英語的要求較低。
德國與日本是必修選考,相當於一些興趣選修課,並且沒有強制要求考試。
而我國則不同是必修必考,對英語的要求很高。
英語被當作主科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的,在我國恢復高考後,為了急於發展經濟,學習先進經驗,不得不學習西方的一些先進的技術,只有通過學習英語才能查詢相關文獻,與外國人交流。
事實也證明這個政策非常的正確,確實引起了公眾對英語的重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
但如今歷史背景已不同,英語確實在我國的歷史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並不代表這個作用的熱度會持續下去。經過了40年的英語學習,全民學英語的弊端愈發明顯,這種狀況值得拿出來討論,也值得去做出一些改變。
對於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學習英語只不過是學校裡要求的,英語在總分裡佔很大比重,學英語就是為了考試要考高分,為了能夠上更好的學校。
大多數普通人因為處於這樣一個被動的學習狀態中,很多人並學不好英語,有人是不願意學,有人是學了卻學不會,總之並沒有太大的動力去學習。因為不喜歡英語被迫學英語,卻要花費許多時間,去學習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的語言,只是這樣想一想很多人就沒了學英語的勁頭。
英語,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本質上是一種工具。在我國近代史中,英語已經發揮了它的積極作用,這個工具的作用已經達到飽和,許多該學的人都已經學了,不該學的也學會了。
如果我並不想買車,而必須要求我考駕照,才能認定我能合格的去工作,那不就是本末倒置了嗎?我汽車都不會買,為什麼要去學開車?而不讓我去賺錢,我又怎樣拿錢去買車?
即使我學了駕照,但我沒有汽車,我依舊會忘記如何開車。現實中,大部分學駕照的也只不過是對知識點死記硬背,對於路考只是單純的記住一些固定的點,這個駕照拿在手裡,也依舊不能安心在車水馬龍的公路上很安全的開車。
大部分學生學英語只不過是為了考試,為了拿高分。考入好大學進入了社會,英語可能就一輩子再也用不到。這樣花費十幾年的光陰去學習英語,意義又在哪裡?
教育人才的批量生產更有利還是個性化教育更能夠促進各領域的發展呢?
面對這種情況,英語為什麼不能變成選修?不是不學,而是讓更有需要的人去學,不是為了考試而去學英語,而且為了能夠真正聽英語、寫英語、讀英語與流利的說英語。
我國對高考進行了改革,又從「3+3」模式改為「3+1+2」模式,一直在進行變動,可見這個設計的本身就存在缺陷。
無論怎樣變動,都是將英語變為主課,所以爭論不斷。如果把英語變成副科,把物理升為主課,那這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物理是理工科必學的內容,是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礎。不論對於國家,還是個人來說,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科教興國,工業的發展,科技的創新與國防的穩固,都與理工科息息相關。
對個人而言,學習物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世界,摸清世界的一些運行規則,從而更好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改變生活改造世界。
文科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各國的文科內容代表著國家的文化,國家的發展雖然離不開文科,在生產發展過程中實際作用卻並不會比理工科要大,文化應是生活調劑品與個人、各國交流的必需品。
另一門重要的學科就是歷史,歷史就是教訓,就是經驗。忘記了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在文化傳承方面歷史是最值得參考的。日本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他們犯下的種種罪行都與學習到的歷史內容有很大關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物理是理工科進行科技創新的基礎。歷史作為時間的軌跡,讓我們收穫經驗,總結教訓。兩者升為主科,對於國家來說極其重要。雖然依舊可能會有人學不好學不會,但這將可能極大改變我國的發展狀況。
了解更多教育信息,請關注夢想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