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產婦是血栓性疾病的高風險人群之一,孕期發生血栓性疾病的機率約為0.5-2.0‰,是非孕期的4~5倍。妊娠期血栓性疾病中,約百分之80的妊娠期血栓是靜脈血栓栓塞症。
不愛運動的寶媽,久坐不動,卻使得孕媽媽患靜脈血栓栓塞症的風險增加,一定要重視起來哦!
1. 懷孕之後,孕婦靜脈內的血容量會出現增加,並且靜脈血管也會開始擴張,再加上子宮增大壓迫到了盆腔靜脈,很容易導致下肢靜脈回流不暢通,致使下肢靜脈中壓力持續增高。而且本來就容易受到壓迫而閉塞的左髂靜脈,在這種情況下更是加重,因此孕婦很容易患上下肢深靜脈血栓。
2. 妊娠期間的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凝血抑制蛋白活性下降等因素造成了血液的高凝狀態。在胎盤娩出後隨著子宮的收縮,血液高凝起到止血的目的,這是一個自然的工作狀態,但同時也增加了身體其他部位的血栓形成風險。有一部分人由於轉換不好會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導致產後大出血進而形成血栓。
3.懷孕後體內激素水平的改變,在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下使血管張力下降,靜脈血流動速減慢,引發血栓形成。
4.部分孕婦由於長期臥床,下肢缺乏運動,靜脈血流回流受到影響,導致血栓。
血栓栓塞主要是深靜脈血栓(DVT)和肺栓塞(PE)。
深靜脈血栓早期多表現為一側或者雙側下肢突發腫脹、疼痛、皮膚潮紅、皮溫升高、增粗。然而深靜脈血栓最大的風險則是:一旦血栓脫落可引起肺栓塞,最常見的症狀是突發的呼吸困難,還可表現為胸悶、胸痛、咳嗽,嚴重者出現紫紺、暈厥甚至猝死。
孕婦如出現雙下肢腫脹,粗細不一致(膝蓋上或膝蓋下10-15cm處腿圍相差2cm以上要引起重視)或者呼吸困難胸悶等症狀時需要及時就醫。醫生會通過專業知識給予相應的檢查及治療。
對於有高危因素的孕產婦,如:有吸菸史、既往血栓病史、獲得性和遺傳性易栓症、肥胖、高血壓、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臟病、多胎妊娠、子癇前期等妊娠併發症,還有剖宮產(尤其是伴有產後出血或感染)等。根據病情,孕期或產後需給予抗凝治療預防血栓。
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去預防:
1. 多運動:孕期體重超重及久坐影響血液流動,增加血栓風險。因為特殊原因必須臥床(如外傷、保胎或併發症)必要時醫生根據情況進行抗凝對症治療。
可以經常做下肢的屈伸活動,以調動小腿肌肉泵的作用,增加下肢靜脈血的流速,促進血液回流;仰臥床上,抬高雙下肢,使兩腿交替屈伸,模仿騎自行車的動作,不便仰臥時可以側臥,交替活動雙側下肢,重點活動膝踝關節;還可以定期參加安聯組織的產前運動課程,做孕婦操、散步、慢跑等。
對於產後、術後早期活動預防血栓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常分娩產婦在體力恢復後儘早下地活動,剖宮產手術後,下肢可活動後就可以在床上進行足趾關節、腳踝部的仰伸、俯屈動作。術後20 小時,儘早下床活動,促進血液流動。
2.控制體重:孕期注意合理多樣化飲食,少食多餐,避免體重增長過多。產後飲食還是建議多樣化、合理搭配、充分補充水分,防止大量脫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提倡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飲食,杜絕單一高脂肪、高糖飲食。
3.旅途中活動雙下肢:久坐是血栓的高危因素,所以乘飛機或乘坐汽車每1-2小時起身活動活動,坐著的時候可以做腳踝運動避免血栓形成。
4.多飲水:孕期適當多喝水可以避免血液粘稠,可以降低血栓風險。分娩後亦鼓勵產婦多飲水,多吃蔬菜、水果及清淡、低脂易消化的湯類飲食,既可保持大便通暢,又可促進乳汁分泌,稀釋血液,預防血液黏稠。
5.戒菸:減少吸菸對血管內皮損傷,降低血液粘稠度,大大減少血栓性疾病的發生機率。
6.穿著彈力襪:如有必要(按醫生建議),彈力襪可幫助血液循環,緩解腿部腫脹,減低血栓風險。推薦孕婦購買一級低壓預防保健型、過膝、不包趾的彈力襪,具體型號按自己測量為準
血栓彈力襪型號分為小小號XS、小號S、中號M、大號L、特大號XL。那麼,如何測量出適合患者的型號呢?
我們需要用軟尺測量出患者腿部三個主要尺寸(釐米):腳踝(腳脖子最細處)周長、小腿肚(脛骨結節下10CM處)最大周長、大腿(髕骨上緣向上10CM處)最大周長。再測量腿長(膝長型:從足跟到膝蓋;腿長型:從足跟到臀彎下)以確定合適的號碼。
7.抗凝治療:對於血栓高風險孕產婦(例如遺傳性血栓形成傾向、靜脈血栓病史、風溼免疫系統疾病、肥胖、靜脈曲張、吸菸、高齡等),經過醫生評估,孕期及產後可能給予抗凝藥物預防血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