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學也是聾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語言是聾教育的目標也是聾教育的工具。語言是聾童在社會中與人溝通的工具,掌握和發展聾童的語言能力能有效改善聾童的社會交往質量。因此,形成和發展聾生的語言能力,是提高聾校教育教學質量,助殘成才的關鍵。 語言教育是聾教育的根本,沒有語言教育,聾校的一切教育形式就難以存在,一切教育目的都不可能實現。語言能力是聾童發展的核心能力之一。聾童的學習、生活、交往、就業無一不與語言能力相關。從這點來看,沒有語言就沒有聾童的一切。加強閱讀教學,鼓勵學生多讀多寫,不斷提高他們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從而自如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從二年級下半學期開始我們把重點轉移到課外閱讀和寫句能力的培養,以激發聾童習用語言的興趣。因為聽力障礙直接影響著聾童對習用語言的興趣和溝通效果,如果能使語言活動與聾童興趣需要相適應,依據聾童的興趣及個性精心設計語言活動過程,就比較容易吸引聾童產生興趣。這是激發聾童積極主動地去感知語言現象,努力探尋和總結語言規律的必要條件。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擴展和延續,大量的閱讀,對於聾生來說,既可豐富詞語,又可廣泛地學習語言的表達方法,提高語言能力,還可以開闊聾生的知識面,幫助他們掌握讀書方法。同時藉助多媒體,培養學生有感情朗讀在朗讀訓練中,我鼓勵學生朗讀大量的古詩、詩歌及精彩的片斷,在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如何停頓,如何抑揚頓挫,甚至連四個聲調我也耐心地給學生糾正。因為有感情的朗讀可以加深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了不斷增強學生的語感,我適時地運用電化教學,增強學生的語音感知能力。除了朗讀訓練外還鼓勵學生寫日記寫實的東西,引導學生善於觀察周圍的事物,不斷提高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當學齡兒童已經萌發自我意識時,便具有強烈的表達欲望,耳聾學生由於聽覺障礙,客觀地抑制了這種要求,致使他們潛在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甚至不會觀察和思考,更談不上日記和作文言之有物,情動辭發。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從訓練學生寫日記入手,著重進行方法上的指導,培養他們樂於和勤於記日記的好習慣。 堅持每天進行聽覺訓練,為耳聾學生學習語言創造條件正常的發音器官,正常的智力水平等,這是獲得正常語言發展不可缺少的生理基礎。聾童失去了正常的習得語音的自然環境,他們對語言的學習和理解與正常兒童相比,難度大得多。聽覺缺陷,引出語言發展的障礙,使聾童在知覺、記憶、注意、思維、想像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中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心理學研究表明,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為2~6歲,聾童若在語言發展關鍵期接受語言訓練,其效果絕對好於在語言發展關鍵期之後進行訓練。就目前情況看,因種種原因我校聾童的早期教育尚未普及,一些聾童失去了最佳訓練時期的機會。另外,語言訓練必須與聽覺訓練同時進行,一旦殘餘聽力得以應用,語言訓練就能事半功倍。而實踐中往往更重視語言訓練,忽略助聽器的正確使用與聽覺的訓練,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誤區。首先要引導耳聾學生藉助助聽器來增強聆聽意識,養成自覺聆聽的習慣,這是培養學生依靠殘餘聽力,提高語言能力的主要途徑。其次,經常利用辨別不同的聲響來鞏固和提高耳聾學生的聽覺功能,在課堂無知覺中,隨時隨地進行聽與說的訓練,在辨聽訓練過程中重視發展學生的語言。取得家長的支持,在家庭與學生的交往中讓他們親自體驗,多去實踐。家庭生活中的語言,往往是課本中所學不到的,因此讓家長有意識地聯繫生活實際同聾生進行言語交往,對豐富他們的語言,提高其聽說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學校家庭兩位一體,教師與家長相互配合對聾生進行聽說訓練是十分必要的。 「以看促聽、聽看並舉」,是提高耳聾學生聽說能力的重要條件首先要重視背誦,給學生創造口語交流的機會。其次要組織多種形式的聽(看)話訓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後教師要讓學生在一個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進行交流,可以促使學生想說、敢說。教師要細心觀察,熟知學生喜歡哪些活動,了解學生有哪些要求,然後圍繞學生熟悉的情景和感興趣的內容展開主題談話。不管他是語無倫次,還是答非所問,都要耐心傾聽,肯定他的進步,並及時表揚。當學生參與了話題之後,再逐步引導他組織語句,學習有針對性地和他人對話。聾生一旦能正確地表達意思,就會對自己的發言和談話產生滿足感,耳聾學生反覆接觸語言,鼓勵他們多用口語與人交往,讓學生在聽看的基礎上逐步由學話當然,發展聾生的語言,提高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非一蹴而就的事,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相信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等共同的不懈的努力,一定會幫助聾童在語言能力的發展更上一個新臺階,讓他們和健聽人在同一片藍天下,共享與人交流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