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6 20:0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中秋國慶8天假期期間
不少市民走出家門
紛紛來到秀湖國際非遺小鎮
體驗、觀摩非遺技藝
領悟匠人精神
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這個小琵琶的琴弦上,竟然雕刻著白居易的《琵琶行》,透過這個放大儀器,每個字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真是太厲害了。」在精微藝術館內,遊客姜俊傑看著潘啟慧 「微刻藝術」作品連連讚賞道。
據潘啟慧介紹,琴弦其實是四根銀髮絲,每根長不及3釐米,粗只有0.1毫米,平均在1平方毫米的面積中刻有約6個字,這份作品不僅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還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展館內,還展示有潘啟慧自己創作的由八十七神仙、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組成的一套微刻作品,細膩技法還原了唐宋時期的社會生活情景,精湛的技藝更是贏得不少市民、遊客的陣陣喝彩。
在編藝綜合館內,一個個手工編織作品整齊地擺放在桌上,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參觀。
據悉,中國編織藝術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已被國家納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序列。目前,這門古老技藝逐漸從實用性向藝術性過渡,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秀湖國際非遺小鎮的編藝綜合館按照草編、竹編、藤編、繩編四種類型,展示了日用品、家具、玩具、鞋帽等編織工藝品。
現場,不少市民一面了解編織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一邊觀摩編織工藝品,紛紛拍手叫好。「經過我們們中國人的巧手,這些編織出來的作品精緻又實用。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守護好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代代繼承和傳承下去。」市民張斌表示。
「爸爸,這是我動手拼裝的凳子,沒有使用一顆釘子,坐上去還是很穩當……」在木僧易匠工坊內,市民在工作人員指導下,通過幾個形狀各異的木塊,體驗榫卯這項技藝的魅力。
據悉,榫卯是一項傳承數千年的非遺技藝,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利用木構件凹凸結構相互咬合實現構件連接的工藝,其中凸出的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其特點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釘子和粘合劑,完全靠榫卯和各種楔形嵌套,堂物件達到非常高的穩定性。
除了體驗項目,整個工坊內還展示了隅角、鬥拱等實體建築結構。「大家願意了解榫卯、體驗,說明榫卯這項非遺項目有著不凡的魅力。希望更多市民參與進來,共同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現場工作人員表示。
除此之外,在秀湖國際非遺小鎮內,市民還可以體驗陶藝、金錢板、扎染、捏麵人、剪紙、踢毽子、製鞋工藝等非遺技藝,還能品嘗到糖畫、豆腐腦等非遺小吃。
近年來,我區高度重視非遺保護與傳承,從「世界非遺、中國非遺、重慶非遺、璧山非遺」四個維度,不遺餘力地建構、打造秀湖國際非遺小鎮。「通過對非遺項目的展示、表演和傳播,我們希望在這裡恢復並傳承非遺文化,乃至孵化更多的非遺生產性保護項目。」區文化旅遊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想親身體驗非遺技藝和美食的市民可前往秀湖國際非遺小鎮,親身體驗。
記 者:王 鋒
編 輯:巫秋雲
初 審:羅 君
總值班:張永豔
總編輯:張 偉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原標題:《【品非遺】零距離體驗非遺技藝 秀湖國際非遺小鎮人氣旺》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