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科大訊飛之後,國內有望新添一家AI語音上市公司。近日,雲知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雲知聲)獲得科創板上市受理,或將成為科創板AI語音第一股。
相較同樣在2012年成立的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等「AI四小龍」,雲知聲商業化成效較為遜色,其最近三年半累計營收不足6億元,和同在智能語音賽道的科大訊飛的百億營收更是相差甚遠。同期,雲知聲合計虧損近9億元,研發投入則超過6億元,超過營收,成為虧損主因。
規模羸弱的背後是這家企業商業化方向的艱難探索,最初核心的消費級硬體,如智能音箱遭遇阿里、百度、小米等巨頭擠壓,最終雲知聲被迫放棄這一領域,並轉向物聯網市場,同時通過自研晶片加強競爭力。但這也是個巨頭林立的市場,雲知聲未來的挑戰依舊不小。
三年半虧損近9億,研發團隊被裁百餘人
雲知聲是一家提供智能語音技術和綜合解決方案的人工智慧企業,但相對於目前已披露財務信息的曠視科技和依圖科技等AI企業,雲知聲營收規模較小。2017年至2019年雲知聲分別實現營收約0.61億元、1.97億元、2.19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接近90%;淨虧損分別約為1.74億元、2.14億元、2.92億元,呈現明顯虧損加劇狀態。
今年受疫情影響,客戶生產計劃推遲,雲知聲一季度收入大幅下降,導致上半年營收不足去年四成,約為0.85億元,淨虧損1.10億元,即三年半雲知聲累計虧損近9億元。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公司未分配利潤約為-4.63億元。
但不同於曠視和依圖,這兩者的巨額虧損主要由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導致,雲知聲則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其虧損更多在於研發。雲知聲同樣屬於研發主導型企業,截止今年上半年末研發人員為345人,佔比近70%,高於曠視、依圖以及科大訊飛。
不過,與去年平均438人的研發人員相比,雲知聲今年上半年已裁掉約100人,研發人員平均薪酬也從2017年的32多萬減少至17萬多,而公司整體人員也從570人減少至503人。
對於AI企業來說,前期的技術研發投入必不可少,雲知聲在這方面也不遺餘力。2017年到今年上半年,雲知聲研發支出分別約為1億元、1.53億元、2.58億元、0.92億元,分別佔同期營收比約為164%%、78%、118%、108%。也就是說,除了2018年,雲知聲每年掙的錢還不夠用來研發,最近三年半的研發投入則已超過營收總和。
雲知聲對研發的重視的背後則是一群理工博士對技術的看重。成立於2012年的雲知聲,由畢業於中科院自動化所的梁家恩、康恆出資設立,而後黃偉進入,目前通過雲思尚義和雲創互動合計持有雲知聲31.92%的股份,其中雲思尚義為公司控股股東,持股約為27.57%。這三人於去年5月達成一致行動人協議,為雲知聲共同實控人。
值得一提的是,雲知聲核心人員不少都是出自盛大創新院。在雲知聲10名非獨董中,包括黃偉、梁家恩、康恆等在內的6名董事都曾在盛大創新院任職,其中黃偉曾擔任盛大創新院語音院院長,而梁家恩、康恆系高級研究員,均從事語音技術研究。
盛大創新院由盛大網絡於2008年成立,主要推動盛大在基礎和前瞻性技術進行研發,運營主體為盛樂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目前工商信息顯示已註銷。不過,從盛大創新院出走的研究人才創辦了不少明星企業,除雲知聲外,還包括WIFI萬能鑰匙、已登陸科創板的雲計算平臺優刻得等。
自成立以來,雲知聲完成9次融資。目前,啟明創投通過明富投資持股10.36%,系雲知聲最大外部機構股東;摯信資本持股10.22%,磐谷創投通過和易穀雨持股9.84%。京東、360、高通等企業也是雲知聲股東,分別持股3.73%、2.24%、2.04%。
此外,財政部、三大電信運營商、中郵、中信、工銀、農銀等出資的中網投持股7.28%,此次發行保薦人中金公司也通過中金佳泰(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出資控股)和中金浦成合計持股2.40%。
業務遭巨頭擠壓被迫放棄,轉向物聯網市場
2012年前後國內AI企業密集湧現,雲知聲則靠AI語音起家,搭建起語音雲、深度學習和超算平臺的技術架構,並在2014年提出了面向物聯網的「雲-端-芯」核心戰略,並逐漸形成三大業務板塊:智能語音交互產品、智慧物聯解決方案、人工智慧技術服務。
但這三大業務的發展並未齊頭並進。2017年以前,雲知聲營收主要來自智能語音交互產品,2017年佔比接近97%,2018年收入則達到1.56億元,同比增長163%,但佔比已被擠壓至不足80%。去年智能語音產品營收同比下降12%,同時業績貢獻也繼續下降至62%,今年上半年則進一步大幅降至28%。
招股書顯示,雲知聲的智能語音交互產品主要包括以軟硬一體形式為主進行交付的物聯網語音交互產品,和以軟體形式為主進行交付的智能語音工具產品兩類,其中物聯網語音交互產品面向家居、出行和消費電子等場景,包括語音晶片、語音模組和整機等產品。
這部分業務也呈現明顯波動,營收佔比從2017年的82%略增至2018年的84%,該年營收同比增長達170%,但隨後佔比持續縮至今年上半年的32%,而面向醫院、評測、辦公、客服等領域的智能語音工具產品在今年上半年已貢獻近七成的營收。
對此雲知聲解釋稱,由於智能音箱和機器人市場的興起,帶動許多終端廠商購買語音模組吸引消費者,公司的物聯網語音交互產品收入因此也在2018年暴增,但到了2019年,百度、小米等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公司為搶佔家庭流量入口,加大了在智能音箱、兒童陪伴機器人等消費級智能硬體的投入,通過價格戰、補貼等形式佔領市場份額。
IDC報告顯示,2019年阿里、百度、小米的智能音箱市場份額合計超過九成,出貨量同比增長分別達到88%、278%、90%。這背後是其它企業市場份額的萎縮,從而傳導至雲知聲,其智能音箱和兒童陪伴機器人智能語音模組出貨量在2019年同比下降17%,單價降幅更是達到34%,而行業單價降幅僅為16%。
在消費級智能硬體競爭白熱化且巨頭壟斷的情況下,雲知聲最終被逼上絕路,今年已經戰略性放棄了競爭激烈、毛利率超低的智能音箱、兒童陪伴機器人等領域業務。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雲知聲智能語音模組出貨量僅有23.92萬片,同比大幅下降86%,單價繼續同比大降近56%,僅相當於2017年的五分之一左右。
這一定程度上顯示出AI企業在商業化落地方面的不易。雲知聲也意識到,人工智慧行業的競爭較為激烈,整體商業化程度不高,雖然市場熱點頻出,但更迭較快。公司表示,未來將更為緊密地跟蹤市場和競爭情況,及時調整經營策略,重點在白電、醫療等優勢領域持續發力,鞏固市場地位,並儘可能避免在紅海市場與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正面競爭。
為此,雲知聲改變經營策略,決定從智能單品供應商向智慧物聯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目前主要面向酒店住宅、社區、醫院等場景提供智能解決方案。數據顯示,2019年公司智慧物聯解決方案業務同比暴增210%,佔比達到23%,並在今年上半年徹底取代智能語音交互產品業務,成為公司第一大業績來源,佔比達到67%。
但這部分業務也未能均衡發展,且形成大客戶依賴。酒店住宅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收入佔比均超過50%,主要客戶是世茂集團及其參股公司天津津南新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天津津南)。
今年上半年,天津津南和世茂集團分列雲知聲前兩大客戶,合計營收佔比接近38%,僅僅是天津津南佔比就接近30%,而前五大客戶佔比就達到53%。雲知聲也因此被詬病商業拓展能力不足,公司也坦言,核心產品依賴大客戶的支持,尚未形成規模化應用。
此外,雲知聲多個產品仍處於推廣初期,交付能力較弱,規模效應不明顯,導致公司盈利能力雖在不斷提升,但今年上半年毛利率也才不到32%,遠遠低於科大訊飛等可比同比50%左右的水平,這意味雲知聲的產品競爭能力較弱,市場接受度有待提高。
不過,新的領域競爭依然不可避免,雲知聲目前進入的物聯網場景幾乎也都有巨頭存在。雲知聲董事長梁家恩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物聯網現在還沒有哪個巨頭做得非常好,大家都是問號,智能化應用沒有標準答案,所有團隊都是在摸索。
押注語音晶片,下一個科大訊飛?
值得關注的是,如同業內不少AI企業,雲知聲也熱衷於造晶片。數據顯示,2017年到今年上半年,雲知聲在AI專用晶片上的研發投入分別為553萬元、1167萬元、6071萬元和1756萬元,佔同期研發支出的比重從僅有5%一度達到去年的24%。
這也取得一些成果。雲知聲先後自主研發了面向家居場景的「雨燕」 晶片和「蜂鳥」系列晶片,以及車規級「雪豹」晶片等三款AI語音專用晶片。目前,「雨燕」、「蜂鳥」系列均已量產,「雪豹」進入產品穩定性測試以及車規測試階段。今年第四季度,公司還啟動了具備「圖像+語音」多模態交互功能的晶片「海豚」的研發。
在今年放棄消費級電子領域業務後,雲知聲轉而大力推廣基於自研「雨燕」 和「蜂鳥」 系列晶片的語音模組方案,在競爭相對不太激烈的白電,尤其是小家電市場的應用,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格力電器就是其一大客戶。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雲知聲自研晶片累計出貨量達到 92.44 萬片。
與通用晶片相比,AI專用晶片功耗更低,延遲更短,不僅可以提高產品端側的計算能力,還能夠針對特定應用場景進行功能優化,提高晶片的性價比,這也是許多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和AI技術公司紛紛造芯的一大原因。據了解,雲知聲的可比公司科大訊飛目前也在跟華為、寒武紀等公司進行硬體方面的合作。
雲知聲在招股書中表示,自主研發AI語音專用晶片是公司重要發展策略,這將成為推動產品落地的直接因素之一,具備自主研發高性能人工智慧語音晶片的能力,將成為未來行業競爭的核心要素。
此次雲知聲計劃募資近9.12億元,其中將有3.01億元的資金投向人工智慧技術中臺建設項目,涉及超算平臺、語用計算、知識圖譜、智能晶片等技術;還有3.17億元的資金將投向面向物聯網邊緣計算的人工智慧晶片研發平臺建設項目,將通過AI晶片研發,形成系列AI晶片IP,拓展和豐富AI應用場景及相應產品。可以說,造芯已被雲知聲視為拓展應用場景落地的重要手段。
公開數據顯示,計算機應用中有 85%左右都是來自語言文字的信息處理,語音也被視為萬物互聯時代下重要的入口。雲知聲表示,公司將探索人工智慧技術在更多行業和場景的商業化落地可能性,並適時推出新產品和方案。但從過去些年的實踐來看,如何挖掘出更為豐富的應用場景,對雲知聲來說並不容易。
相較聚焦於計算機視覺的AI四小龍,雲知聲在商業化落地上明顯落後,而同在智能語音賽道的科大訊飛,用了二十年才實現營收超百億,最新市值達到800億元。目前,雲知聲公開的估值約為12億美元,有望成為繼科大訊飛之後又一家AI語音上市公司,但想要成為下一個科大訊飛,恐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