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 18:13 |浙江新聞客戶端 |共享聯盟樂清站 嶽思軒 記者 戚祥浩
29年了,失散的孩子毫無音訊。
判決書上的出庭「代檢察員張培獻」,成為尋子多年母親的最後希望。
一通電話,一句承諾,張培獻檢察官用心尋找案件中的被拐男嬰。
近日,在多方努力下,這對離散29年的母子在樂清市檢察院再次相見,期盼、激動、淚水和笑容,這些真情實感終於完全融合在了一起……續寫母子親緣。
一通電話 求助尋子
「您好,是張培獻檢察官嗎?我想找回我的兒子。」2020年8月,樂清市檢察院柳市檢察室主任張培獻接到一通奇怪的來電。在對方的敘述下,一樁29年前的拐賣兒童案件被重新提起。
來電的人是家住台州市仙居縣下各鎮的朱彩娟,今年60多歲,想找回她失散29年的兒子,也是這起案件中被拐賣的男嬰。
1991年正月,朱彩娟產下一名男嬰。但因當時家裡困難且正被人追債,夫妻二人計劃前往外地謀生。但對孩子的安置上,夫妻出現分歧,丈夫想將孩子送養。「他說家裡還欠著不少錢,孩子我們沒錢養,能否先放別人家中養一段時間。」朱彩娟回憶,當時丈夫不顧她的反對,將孩子交給當地一名張姓村民,囑咐他幫孩子找一個好人家。
自孩子被抱走後,朱彩娟終日活在自責裡,一直有找回孩子的念頭,多年來,她常常去張姓村民家中,打聽孩子的下落,可對方一直以「領養家庭條件優越,他生活很好」「對方不希望你去打擾」等話來打發她。她也嘗試在附近鄉鎮尋找,聽到哪裡有人家曾領養孩子的,都偷偷跑過去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孩子,但都失望而歸。
苦尋多年 柳暗花明
就在5年前,難以忍受思念之苦的朱彩娟找到張姓村民,一定要他說出孩子下落。張姓村民才無奈拿出一張判決書,對著她說:「你的孩子被這幾個人賣掉了,你要找就找他們。」
這張由原樂清縣人民法院出具的判決書,標註日期是1992年5月9日,寫明項某通過欺騙手段,騙得一名男嬰,並轉賣應某、盛某二人,而二人在1991年12月6日到樂清準備販賣男嬰時,被警方抓捕歸案,三人因此獲刑。
看著這份判決書,朱彩娟半信半疑,她曾到多地尋找上述三人,可對方不是去世了,就是聯繫不上。她一直懷疑判決書的真實性,沒過多久,連張姓村民都去世了,線索全部中斷。
而後,朱彩娟通過網絡尋親、求助浙江十指連心尋親群等民間組織,到仙居當地派出所求助,到當地檔案局調查,幾乎是想盡一切辦法,可終無所獲。
今年8月,朱彩娟再次翻出這份陳舊的判決書,打算再試試,聯繫下樂清法院此案審判長,可是電話一直未能接通。這時,判決書裡的一個名字引起了她的注意——「樂清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指派代檢察員張培獻出庭支持公訴」。她又拿起手機通過114,查找這名檢察官的聯繫方式。好在,這一次她終於找到了能幫助她的人。
故事講到最後,朱彩娟對著張培獻哭訴:「你已經是我最後的希望了,一定要幫幫我!」
多方助力 尋親成功
塵封近30年的舊案,張培獻一直沒能想起來,雖然案子是由他出庭公訴,可經辦檢察官卻是他人。面對朱彩娟的求助,他決定幫這個忙,接過了尋親的接力棒。
張培獻先是前往檢察院檔案室,調取了相關案件卷宗,可是卷宗上並未寫明被拐孩子的最終去向。而卷宗上所涉及的經辦人員,不是去世就是退休,唯一在任的經辦人一時也回憶不起案件信息。調查一時陷入瓶頸。
9月11日,張培獻聯繫法院調取了公安偵查卷宗,發現一名熟識的公安經辦人。他立即將此事告訴對方。時隔多年,該經辦人也記不起案件信息,但據他回憶孩子應當是登報尋親無果後,被大荊一戶人家合法領養。
隨後,張培獻與該經辦人開始對孩子的下落進行調查。通過不懈努力,他們終於找到了領養人家屬並進行談話。原來,孩子現名叫小新(化名),今年29歲,家住大荊鎮。
在樂清市檢察院檢察官的組織下,朱彩娟和小新分別提取了DNA,進行比對。10月13日,好消息傳來,由浙江迪安司法鑑定中心出具的鑑定書顯示,支持朱彩娟是小新的生物學母親。
母子相認 重拾親情
10月15日上午,朱彩娟一大早就從仙居趕到樂清市檢察院,小新也在養父母的陪同下來檢察院與朱彩娟相認。當這個高高瘦瘦又十分帥氣的男孩出現在朱彩娟面前時,她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雖臉帶微笑,可眼裡卻含著淚花:「孩子長大了,變帥了,有些認不出來,但跟他爸爸很像。」
面對小新的養母,朱彩娟也是萬分感恩,「整整29年,感謝你們把他撫養成人」。說話時,朱彩娟又一把抱住小新的養母,手裡還緊緊拉著兒子的手。她還讓小新養母安心:「我不是來搶孩子的,我只要知道他在哪裡就行,今天,我親手把孩子交給你,他要對得起你的養育之恩。」
這一刻,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朱彩娟還記得,能夠成功找到親生兒子,離不開張培獻等人幫助。她還拿出準備已久的錦旗送給了張培獻等人,激動地說:「感謝你們辛勤尋找我兒子的下落,親人能相聚是你們的功勞。」
160318883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