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和海豚是如何在海洋中生活進化的?

2021-01-13 在對比中成長

鯨類的基因組,包括海豚和鯨魚,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從而使這些動物從陸地環境過渡到水生環境。儘管鯨類(例如海豚和鯨魚)看起來像魚,並且像魚一樣生活在水生環境中,但實際上它們是水生哺乳動物。

因此,它們在許多方面都更接近陸生脊椎動物,這些脊椎動物生下年輕的生命然後加以護理。現在,研究人員知道,鯨類是從約5250萬年前的陸地祖先演化而來的,並過渡到海上生活。

對於這種劇烈的變化,這組哺乳動物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適應了不同的生物特徵,從而適應了水下生物的需求。

儘管其中一些(包括鰭,鰭狀肢和具有水動力的身體形狀)很容易被注意到,但其他調整則更為微妙,但同樣重要。

鯨類動物的遺傳構成是如何進化的,從而使其可以生活在海洋中。這種轉變在某種程度上是可能的,因為特定的基因在過去的幾千年中已在海豚,鯨魚和其他鯨類中變得不活躍。

85種「丟失的基因」可能促進了海上生活

鯨類的基因組如何適應以使其在水下繁衍生息。為此,他們在62種不同的哺乳動物中「合成」了19,769個基因-包括,尋找在鯨類從其祖先的祖先進化而來後失去活性的基因。

為了精確識別鯨類科動物從陸地向水域過渡過程中失活的基因,我們利用了最近測序的共同河馬基因組,該河馬是一種半水生哺乳動物,是最接近的活著的近親對於鯨類,並且只考慮了在河馬中未檢測到失活突變的基因。。

因此,研究小組設法鑑定出85個「丟失的基因」。儘管先前的研究已經確定了其中的一些,但有62個(相當於73%)是新發現。

一種失活的基因在唾液分泌中起作用。唾液雖然可以幫助居住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潤滑和軟化食物,並通過特定的酶來啟動消化過程,但對於水生哺乳動物來說卻沒有必要,因為水可以代替這些來完成這些「工作」。

其他兩個成為「丟失」的基因對於血凝塊形成是必需的。但是,它們的失活很可能使其他傷口密封機製得以發展,這些機制對水生生物的進化更加有幫助。另一個關鍵的損失是與肺功能有關的某些基因的損失。

儘管肺萎陷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嚴重的臨床問題,但它可以減少浮遊動物的活動,並減少鯨類動物出現疾病的風險。事實證明,鯨類還丟失了所有允許哺乳動物合成褪黑激素的基因,褪黑激素是一種有助於調節睡眠和清醒周期的激素。

在這些水棲哺乳動物中,這種損失可能導致了另一種類型的睡眠的演變,這種睡眠稱為單半球睡眠。在這種睡眠形式中,只有一半的大腦休息,而另一半保持機敏。這種機制允許鯨類遊向水面或在必要時產生更多的熱量。

所有這些適應措施可能有助於鯨魚,海豚和類似的水生哺乳動物開始更像魚一樣生活。鯨類中的基因損失不僅與水生專業有關,而且可能與適應完全水生環境有關。

相關焦點

  • 鯨魚和海豚之間為什麼可以雜交?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來理解一下什麼是鯨魚?什麼是海豚?鯨魚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大類哺乳動物,其中包括了鬚鯨亞目和齒鯨亞目,鬚鯨都是那種體型很大的鯨魚例如藍鯨、座頭鯨、灰鯨等,全球範圍內大約有15種,體長都超過10米、體重超過25噸。
  • 鯨魚正在返祖!紐西蘭再現領航鯨擱淺事件,一同上岸的還有海豚
    ,事實上在海洋中還有一群特殊的海洋哺乳動物。 它們在海洋中胎生哺乳,同時經過漫長的進化,讓自己的前肢變成魚鰭的形狀,但是它們卻不能像魚類一般在海洋中自由呼吸,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將頭伸出海面來進行透氣。 鯨魚就是其中之一,通過DNA測序,研究者發現,鯨魚可能在遠古時期和河馬,是同一個祖先起源。
  • 鯨魚和海豚身上有很多藤壺,為什麼?
    鯨魚和海豚身上有很多藤壺,為什麼?藤壺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寄生蟲,尤其是大型哺乳動物,如鯨魚,我們經常能看到鯨魚從海裡跳出來,事實上鯨魚出來並不是為了呼吸,而是依靠強大的衝擊力來甩掉藤壺。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為什麼鯨魚寄生在這麼多的藤壺裡而海豚卻很乾淨?事實上鯨魚的皮膚非常粗糙,這很適合藤壺寄生,這是因為鯨魚遊動的速度比較慢,更適合吸收營養。然而對於相比較,海豚的速度非常快,特別是在危險時刻,甚至比快艇的速度還要快,在海水不斷的衝擊下,藤壺很容易從海豚身上掉下來。
  • 科學家發現龐大的滅絕海豚 具有鯨魚特徵的頂級掠食者
    海豚可能看起來像是海洋中俏皮、聰明的惡作劇者, 但事實證明,它們的祖先中至少有一種更偏向於有牙齒的、掠奪性的一面,與當代鯨魚有類似的特徵。周四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的一份報告描述了一隻已經滅絕的海豚巨大骨架如何顯示出與現代鬚鯨和齒鯨平行進化的跡象。這具15英尺長的骨架命名為Ankylorhiza,在南卡羅來納州發現,大約生活在2500萬年前的漸新世時期。從它的頭骨、牙齒、大小和鼻部來看,它是當時的頂級掠食者。
  • 同為海洋哺乳動物用肺呼吸,為何海獅可以曬太陽,而鯨魚擱淺就變鯨爆?
    其實海洋哺乳動物並不少,它們在海裡尋找食物,經常是胖乎乎的,看著有點萌萌噠,但是它們中的一些是可以長時間在岸上生活的,甚至是曬太陽。 比如它們大都背腹彎曲,有鰭狀尾部,並且都失去毛髮光溜溜的,外耳廓脫落等等;然後它們的身體周圍都有一層皮下脂肪層,這是它們在海洋環境中保持溫度的方式,也是它們看起來總是圓鼓鼓的原因。 不過,這不是因為它們來自共同的祖先,而是因為趨同進化的結果,不同物種在適應海洋環境的過程中進化出了相似的身體結構。
  • 鯨魚、海豚等海生哺乳動物是如何在水中睡覺而不被嗆著的呢?
    在這裡,小編首先要闢謠,網絡傳言「海豚是不需要睡覺」的論斷絕對是錯誤的,作為高智商哺乳動物,即使生活在冰冷、深不見底的海洋當中,也是需要睡覺的。然而,對於大自然中許多生物而言,它們並不需要像人類一樣每天要至少長達八小時的連續睡眠。
  • 英讀廊——能夠用肺呼吸的海豚和鯨魚為什麼不能生活在陸地上?
    * 用英語自身來理解和學習英語是最好的方式,《英讀廊》是《滿庭說英語》中的拓展閱讀系列,這一系列的文章力求幫助大家在英語閱讀能力上有所提升,並樹立英語思維;* 推薦的閱讀的方法是:先原文,適當看解析閱讀,還有疑惑再看雙語對照。
  • 鯨魚不是魚而是哺乳動物,其祖先竟和羊差不多,如何成了龐然大物
    我們都知道鯨不屬於魚類,而是屬於哺乳動物,包括一些海豚和淡水豚也是這樣,它們是從陸地上回到海洋中生活的,那麼鯨的祖先到底是什麼樣子?又是怎麼從陸地上返回到海洋中生活的呢?那麼生物學家們是從哪裡知道鯨是哺乳動物,並且是從陸生哺乳動物進化而來的呢,除了其胎生哺乳的繁殖方式之外,現代鯨有頸而不明顯,有前肢卻呈鰭狀,有後肢但完全退化。因此,古生物學家猜測鯨的祖先曾在陸地上活動過,並且在世界各地都發掘出了其從陸生哺乳動物一直到如今海洋中生活的各個階段的化石,對其進化狀態的設想是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的。
  • 如果地球變成水世界,人類會進化出鰭嗎?海豚的側鰭就是這麼來的
    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不得不在水中生活,那麼人類會不會進化出鰭呢?科學家給出的答案讓人難以接受:會,海豚的祖先本來也有手指的,但是因為習慣了在水中生存,它們的手指逐漸退化,前肢進化成了側鰭。把海豚的側鰭放進X光機裡,你會看到一個驚喜:一段手指骨的弧線。海龜、海豹、海牛和鯨魚等海洋爬行動物或哺乳動物的側鰭也有類似的結構。
  • 鯨魚和海豚區別那麼大,為什麼能雜交出鯨豚獸?
    2017年,一個非營利組織在夏威夷考艾島附近的海域,展開了一場為期兩周的項目,對附近的海洋哺乳動物進行拍照以及研究。通過觀察發現,這裡有一種非常罕見地,瓜頭鯨和糙齒海豚的雜交物種。該項目負責人說:從照片上看,它介於兩個物種的中間形態,因此懷疑它是個雜交動物。
  • 鯨魚和海豚之間不但可以交朋友,還愛組團嘮嗑說閒話?!
    在深藍的大海裡,有很多鯨目動物(cetacean),包括鯨魚、海豚和鼠海豚。我們知道這些大型海洋哺乳動物大腦解剖結構複雜,甚至很多部分和人類類似,比其他動物有更加充沛的感情。最近,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進化生物學家Susanne Shultz帶領的團隊在《自然生態學及進化》期刊中發表的研究成果,讓人對於鯨目動物重新認知,原來,它們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聰明~ 還要 「社會」虎鯨:社會鯨,超狠話也多虎鯨是一種大型齒鯨,善於進攻,牙齒鋒利,它們捕殺企鵝、海豹、甚至還襲擊其他鯨類,可以說是「海上霸王」。
  • 日本是鯨魚和海豚的地獄,所以這裡一定是他們的天堂
    他說觀看海豚鯨魚的最佳地點是傑維斯灣。傑維斯灣位於雪梨以南184公裡處,除了長海岸線,還有一個自然的港灣,他在野外被稱為「海豚天堂」和「海豚灣」。然而由於沒有從雪梨到Hess的直達交通基森只能自駕。從雪梨開車近三個小時後,我們終於到達了小鎮赫斯基森,靠近傑維斯灣,小鎮被澳洲公認為觀看海豚鯨魚遷徙的最佳場所,小鎮坐擁大海因觀賞鯨魚和觀賞海豚的獨特地理位置而繁榮。
  • 為什麼鯊魚遇到海豚之後,會選擇離開?
    由於海洋的面積佔到全球面積的71%,所以海洋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是遠遠多於陸地生物。    從地球生命進化演化的角度來分析,最早的地球生命誕生於海洋,當海洋生物豐富起來之後,一部分海洋生物為了生存才開始走向陸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化演化為陸地生物。
  • 鯨魚和海豚體型相差那麼大,為何能雜交?
    大家在網上有時會看到鯨魚和海豚雜交生出鯨豚獸的消息,此時就會感到非常詫異,它們的身形差別那麼大,怎麼會能夠交配並產生後代呢?從生物科學的角度看,不同物種之間能否雜交,取決於生物的染色體。同類物種之間可以正常繁衍後代,是由於受精卵的減數分裂以及合子細胞能夠順利產生。
  • 它身長50公分,卻以鯊魚鯨魚為食,被稱為「海洋流氓」
    地球是獨特的,地球上的生命也是獨特的,每一種生物在地球上經過長期的摸索都有自己的生存方略,而這些方略又和生物的生存環境密不可分,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構成了令人驚奇的地球生態。在海洋之中,也有很多生物有著獨特的能力,提到海洋生物,我們往往會想起鯊魚,鯨魚等龐然大物,但很多情況下,體型大並不適合生存,反而會帶來很多的弊端,比如需要攝取很多能量,運動笨拙等,一般來說,食肉動物的體型普遍較小。
  • 海豚鯨魚遊到日本是一種災難,但到了這個國家卻是另一種命運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943字,閱讀約2分鐘曾有人說,當海豚鯨魚遇到日本人,就是災難的開始,那麼遇到紐西蘭人,就意味著他們會受到很好的保護,被溫柔地寵壞。觀鯨旅遊是近年來熱門的旅遊項目。靠海的國家或多或少受到重力的推薦,但他們可以做得很好。海洋動物種類繁多,保護完善,旅遊內容豐富,因此很少有地方像紐西蘭的凱庫拉那樣完美。
  • 澳大利亞海豚帶著「禮物」上岸送給人類,研究者:它們正在進化
    雖然在人類的眼中,海豚都活潑又可愛,性格也是很溫順的,不過實際上,海豚在海洋中,卻並不是一個好惹的角色。它們在海洋中活動非常敏捷,大小魚類、烏賊等都是它們的食物,那麼,為何海豚對人類特別的「親近」呢?澳大利亞海豚帶「禮物」上岸在澳大利亞昆士蘭錫坎灣的海邊,有一座咖啡館,平時這裡的遊客和放學路過的孩子、散步的人群等等,都會帶著一些食物餵食生活在這附近的海豚,不過,因為疫情的原因,已經一連數周都沒有什麼人餵食海豚和與海豚互動了。
  • 英國網友熱議:日本捕殺海豚引國際憤怒,有一隻海豚可變色
    這隻海豚來自日本南部的太極鯨魚博物館,吸引了大量觀眾。一般來說寬吻海豚是灰色的,可是這隻完全是白色的 ;但是當它感到憤怒,生氣或者甚至是尷尬時,就會變成粉紅色。 2009年獲得奧斯卡大獎的紀錄片《海豚灣》讓太極海豚捕獵變得臭名昭著,這個紀錄片中記錄了漁民捕捉大量海豚賣給水族館或者用來當肉吃。
  • 海洋中的可怕捕食者,鯊魚和海洋霸主的愛恨情仇
    鯊魚,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可怕獵食者,而鯨魚在我們的印象中卻是溫和的大型海洋生物,鯊魚和鯨魚都屬於海洋食物鏈中的頂端,在漫長的生物演化史中,鯊魚和鯨魚碰撞出過怎樣的火花?它們之間又有什麼故事?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鯊魚並不是海洋中絕對的霸主,在海洋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是「虎鯨」也被稱為「殺人鯨」和「逆戟鯨」,我們熟知的「大白鯊」也在虎鯨的獵食名單中,虎鯨還會主動攻擊其他鯨魚,甚至是海洋中最大的生物「藍鯨」在幼年時也會遭遇虎鯨的攻擊,在目前的海洋霸主爭奪中,鯨魚全面佔據上風
  • 揭秘海豚之間是如何溝通交流的,它們的語言竟然與人類的類似
    海豚相信是很多人都特別喜歡的一種海洋動物,尤其是現在在各個海洋館裡面會看到海豚的表演,智商比較高的海洋生物,在世界很多不同的地方都有分布,其實海豚跟鯨魚有著密切的關係。大約是在1000萬年前進化而成的,現在一般是在一米到四米左右,海豚因為特別的友善,而且又喜歡嬉鬧,所以非常受人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