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
「藏」,是指藏於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包括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 「象」,是這五個生理病理系統的外在現象和比象。 藏象,指藏於體內臟腑及其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徵象及與外界環境相通應的事物和現象。五臟主藏精氣,以藏為主,藏而不洩;六腑傳化水谷,傳化物而不藏。奇恆之腑,雖名為腑,但其功能卻有異於六腑,並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具有似髒非髒、似腑非腑的特點。 藏象學說的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體現在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整體性及五臟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藏象學說中的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體五臟系統內外環境相參相應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
五臟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一、心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1.生理功能 (1)主血脈指心有推動血在脈管內運行的作用。 心主血脈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脈兩個方面。 心主血脈,還包括心生血的作用。飲食物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將精微上輸於心肺,經心肺的氣化作用,奉心神化赤而形成血液。 (2)心主神明:又稱心藏神,即心有主宰生命活動和主宰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的功能。 人體之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之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 狹義之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動。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廣義之神,又包括意識、思維、情感等狹義之神。 人體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各有不同的生理機能,但都必須在心神的主宰和調節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體生命活動,故稱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心包絡 心包絡,簡稱心包。是包在心臟外面的包膜,為心臟的外圍組織。心包的生理功能,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外邪侵襲於心,首先心包受病,稱為心包代心受邪。如在溫病學說中,將外感熱病中所出現的神昏、譫語等病證,稱之為「熱入心包」。 2.生理特性 (1)心為陽髒而主陽氣:心之陽氣能推動心臟搏動,溫通全身血脈,興奮精神,以使生機不息。《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心為陽中之太陽。」 (2)心主通明:是指心脈以通暢為本,心神以清明為要。 (3)心氣宜降:心火在心陰的作用下合而化為心氣,下行以溫腎,維持人體上下協調。
二、肺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1.生理功能 (1)主氣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 肺從自然界吸入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吐故納新,使體內外的氣體不斷交換,從而保證了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成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在肺相合生成宗氣,貫心脈以行心血。肺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對全身氣機具有調節作用,故「諸氣者,皆屬於肺」。
(2)肺主宣發與肅降:
肺主宣發,指肺氣具有向上、向外、升宣、發散的生理功能。 肺通過宣發,排出體內濁氣; 將脾所轉輸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達皮毛; 宣發衛氣,調節腠理之開合,將代謝後的津液化為汗液,排出體外。 肺主肅降,指肺氣具有向下、向內、肅降、收斂的生理功能。 肺通過肅降,吸入自然界清氣,下納於腎; 將脾轉輸至肺的水谷精微向下布散於其他臟腑,並將津液下輸於腎; 清肅呼吸道的異物,保持呼吸道的通暢。 肺氣的宣發和肅降,是維持呼吸運動、水液代謝正常進行的基礎。
(3)肺主通調水道:肺氣通過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津液代謝具有疏通和調節的作用。一是肺氣宣發,將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於周身,同時主司腠理開合,調節汗液排洩。二是肺氣肅降,將體內的水液不斷地向下輸送,經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體外。故又稱「肺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等。 (4)肺朝百脈,主治節: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經脈而聚會於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的交換,然後再輸布到全身,同時起到輔心行血的作用。 肺主治節,指肺氣具有治理調節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氣血津液的機能。主要表現如下:一是治理調節呼吸運動;二是治理調節一身之氣的運動;三是治理調節血液的運行;四是治理調節津液的輸布代謝。肺主治節,是對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2.肺的生理特性 (1)肺為嬌髒:肺為清虛之體,外合皮毛,開竅於鼻,與天氣直接相通,故六淫等外邪侵襲機體,無論從口鼻還是從皮毛而入,均易犯肺而致病。此外,肺居高位,為華蓋而覆蓋諸髒,又為百脈之所朝,凡其他臟腑的病變,易上及於肺。又因肺不耐寒熱,易受邪侵,無論外感、內傷或是他髒病變,多侵襲或累及於肺而為病,故稱之為「嬌髒」。 (2)肺氣以降為順:肺為陽中之陰髒,通於秋氣,其性收斂下降;肺居位高以覆諸髒,稱之為華蓋;肺氣以降為順,順則五臟六腑之氣亦順,故有「肺為髒之長」之說。肺氣降,則一身氣血津液上升至肺,必歸於升已而降,與下焦腎氣之降已而升遙相呼應,構成氣血津液升降相因的循行模式。 (3)肺喜潤惡燥:肺為清虛之體,性喜清潤而惡燥。在病理上,燥邪易灼傷肺津,甚化火耗陰,肺失滋潤,致肅降無權,故喜潤惡燥是肺的特性。
三、脾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1.生理功能 (1)主運化:包括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運化水谷精微,是脾對飲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轉輸、布散的作用。飲食物由胃受納腐熟,必須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谷轉化為精微物質,轉輸到心肺,布散於全身,從而使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得到充足的營養,並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故「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運化水液,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 (2)脾主統血 脾主統血,是指脾能統攝、控制血循行於脈內,而不逸出脈外。脾統血的機理,是與氣對血液的固攝作用密切相關。脾的運化功能健旺,氣血充盈,固攝作用正常,則能統攝血液,使血液循行於脈內,不逸出脈外。 (3)脾主升:一是指升清,指脾氣將精微上輸心肺、頭目,以化生氣血,滋養清竅,營養周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洩。」二是指升舉,脾氣上升對內臟起著升託作用,使其恆定在相應位置。如果脾氣虛損升託作用減退,易致下墜感或內臟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也稱為陰挺)和直腸脫垂(也稱為脫肛)等症,此稱之為「脾氣下陷」或「中氣下陷」。
2.脾的生理特性(1)脾宜升則健:脾的氣機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脾胃居中,脾氣宜升,胃氣宜降,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對維持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整體協調,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脾能升清,則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氣血生化有源,故說「脾宜升則健」(《臨證指南醫案·卷二》)。 (2)脾喜燥惡溼:脾胃在五行中屬土,根據陰陽屬性分類,脾為太陰溼土之髒,胃為陽明燥土之腑。脾主運化水液,以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虛不運則易生溼,而溼邪過多又最易困脾。如《臨證指南醫案》說:「溼喜歸脾者,與其同氣相感故也。」故稱脾「喜燥惡溼」。
四、肝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1.生理功能 (1)肝主疏洩: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調暢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洩及情志活動等作用,其中心環節是調暢全身氣機。 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①促進血液與津液的輸布代謝; ②促進脾胃運化和膽汁分泌排洩; ③調暢情志; ④通調男子排精與女子排卵行經。
(2)肝主藏血 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一是肝為血海,能貯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約肝的陽氣升騰,以維護肝的疏洩功能,使之衝和條達。 二是調節血量。 三是防止出血。 四是濡養肝及筋目。 五是為經血之源。肝貯藏充足的血液,為女子月經來潮的重要保證。
2.肝的生理特性 (1)體陰而用陽:肝「體陰」,一是肝與腎同居下焦,故屬陰;二是肝藏血,血屬陰。肝為剛髒,非柔潤而不和調,必賴陰血之滋養方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用陽」,一是肝主疏洩,其氣主升主動,性喜條達,內寄相火,其性屬陽;二是肝陽易亢,肝風易動而形成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臨床表現為眩暈、肢麻、震顫、抽搐等症狀。故曰肝「體陰而用陽」。 (2)肝為剛髒:肝為將軍之官,是指肝內寄相火,其性剛烈,具有易亢、易逆、好動的特點。肝之體陰常不足,肝主疏洩陽易亢。病理上肝氣易逆,肝陽易亢,化火生風,常見眩暈、頭脹、頭痛甚抽搐、震顫等症。 (3)肝主升發:肝在五行屬木,通於春氣,春天陽氣始發,內蘊生升之機,推動自然萬物的生長變化。 (4)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肝屬木氣,應自然界春生之氣,宜保持柔和、舒暢、升發、條達,既不抑鬱也不亢奮的衝和之象,才能維持肝的疏洩功能正常。暴怒可致肝氣亢奮,出現面紅目赤、頭脹頭痛、心煩易怒等症,思慮抑鬱則可致肝氣鬱結,出現鬱鬱寡歡、多疑善慮甚或悲傷欲哭等。
五、腎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1.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與臟腑氣化 腎藏精,是指腎對精氣具有封藏作用。 腎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腎藏精的生理效應: 一是主生長、發育。腎中精氣的盛衰,主導著人體的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 二是主生殖。其一,腎藏先天之精,其攜帶遺傳物質,促進人體胚胎發育,是生命起源的物質基礎;其二,腎精能化生「天癸」。所謂「天癸」,隨著腎中精氣不斷充盈,所產生的具有促進人體生殖器官發育成熟和維持人體生殖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質。隨「天癸」的發生、發展和衰減,人體的生殖器官和生殖功能出現發育、成熟及衰退的同步變化。 腎精還具有推動和調節臟腑氣化作用。腎精化生腎氣,腎氣包括腎陰、腎陽。腎陰、腎陽又稱為元陰和元陽、真陰和真陽。腎陰,對機體各臟腑起著滋養和濡潤作用;腎陽,對機體各臟腑起著溫煦和推動作用。二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著臟腑陰陽的相對平衡,是各髒陰陽的根本,推動和調控著臟腑氣化。
(2)腎主水 指腎的氣化功能,對津液的輸布和排洩,維持津液代謝平衡,起著極為重要的調節作用。腎陽蒸騰氣化,使水液中清者上升,即含有營養物質的津液,在腎陽的蒸騰作用下,經三焦水道而上升,復歸於肺,布散周身;濁者下降,即經過代謝後多餘的水液,在腎的氣化作用下,注於膀胱而為尿。尿液的生成和排洩,為維持體內津液代謝的平衡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 (3)腎主納氣 指腎氣有攝納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保持吸氣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人體的呼吸功能,由肺所主,但吸入的清氣,由肺氣的肅降下達於腎,必須再經腎氣的攝納潛藏,使其維持一定的深度,以利於氣體的交換。故《難經·四難》說:「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類證治裁·喘證》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呼吸表淺,或呼多吸少,動則氣短。(腎不納氣)
2.腎的生理特性 (1)腎為封藏之本:腎的封藏、固攝作用,可以防止精、氣、血、津液的過量排洩與亡失。《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同時,還可以維持呼吸運動的平穩和深沉。 (2)腎為水火之宅:腎為五臟六腑之本,主一身陰陽,為水火之宅,寓真陰(命門之水)而含真陽(命門之火)。五臟六腑之陰,非腎陰不能滋養;五臟六腑之陽,非腎陽不能溫煦。腎陰,為人體陰液之根本,謂之命門之水;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本,謂之命門之火。腎陰與腎陽,同居腎中,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共同維持著人體生理上的動態平衡,故稱腎為水火之宅。 (3)腎惡燥:《素問·宣明五氣》曰:「五臟所惡……腎惡燥。」腎之所以惡燥,因為腎為水髒,主藏陰精,司津液之氣化,燥邪易傷津液,久則腎精耗損,甚則骨髓枯竭,所以說腎惡燥。
五臟之間的關係
一、心與肺:血液運行於呼吸吐納之間的協同關係
二、心與脾: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為用,血液運行方面的相互協調
三、心與肝:行血與藏血以及精神調節
四、心與腎:水火既濟、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五、肺與脾: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
六、肺與肝:氣機升降
七、肺與腎:水液代謝、呼吸運動、陰陽互資
八、肝與脾:疏洩與運化的相互為用,藏血與統血的相互協調
九、肝與腎:精血同源、藏洩互用、陰陽互資互制
十、脾與腎:先天與後天的互促互助、水液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