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等揭示不同RNA修飾間的互作調控機制

2020-12-17 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不同RNA修飾間的互作調控機制

2018-01-2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楊力研究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以N6-methyladenosines modulate A-to-I RNA editing為題,發表在Molecular Cell上,研究揭示了兩種較為普遍存在的RNA水平修飾-腺苷N6位置上的甲基化(m6A)和腺苷至次黃苷鹼基編輯(A-to-I editing)之間的互作關係,闡明了m6A修飾對A-to-I編輯的負向調控作用及其機制。

  迄今為止,多達100多種的RNA修飾已在體內被發現,其中m6A修飾及A-to-I編輯是存在於(m)RNA上最普遍的兩種RNA水平的表觀修飾,且均發生於腺苷(adenosine, A)上。這兩種A上的RNA表觀修飾在催化原理和發生位置上存在很大不同:m6A主要由甲基化酶複合體(METTL3和METTL14)催化發生,並由去甲基化酶(FTO和ALKBH5)可逆調節去甲基,其主要發生在單鏈RNA的A鹼基上;而A-to-I編輯主要由ADAR酶介導,其主要發生在位於雙鏈RNA的A鹼基上,尚沒有可逆的編輯酶被發現。因此,基於它們在催化原理和發生位置上的差異,推斷m6A和A-to-I這兩種最普遍的RNA表觀修飾一般來講不會競爭在同一個A鹼基位置發生。但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其它的互作關係,尚不清楚。

  在該工作中,研究人員利用計算和實驗相結合的系統研究方法,對m6A陽性和m6A陰性的RNA-seq數據進行A-to-I編輯的比較分析,揭示m6A修飾與A-to-I編輯之間存在一定的負相關關係;通過分析m6A甲基化酶METTL3和/或METTL14敲除樣本中的A-to-I編輯進一步揭示m6A修飾對A-to-I編輯的負向調控作用;通過對多個內源轉錄本和構建的報告質粒在正常條件和METTL3/METTL14雙敲條件下進行比較分析,發現ADAR1與m6A陽性轉錄本的結合能力較弱,而在METTL3/METTL14雙敲抑制m6A時,ADAR1與m6A陰性轉錄本的結合能力則顯著提高,這提示m6A修飾對A-to-I編輯的負向調控作用可能是通過調節其與ADAR1的結合能力而實現。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及HHMI基金會的支持。研究揭示了A-to-I編輯在不同轉錄組中的動態變化調控以及A-to-I編輯酶ADAR在miRNA成熟過程中的全新作用,而這項最新的不同RNA修飾之間的互作研究為全面揭示複雜RNA表觀修飾調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基礎。

  論文連結 

m6A修飾對A-to-I編輯的負向調控作用及其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楊力研究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以N6-methyladenosines modulate A-to-I RNA editing為題,發表在Molecular Cell上,研究揭示了兩種較為普遍存在的RNA水平修飾-腺苷N6位置上的甲基化(m6A)和腺苷至次黃苷鹼基編輯(A-to-I editing)之間的互作關係,闡明了m6A修飾對A-to-I編輯的負向調控作用及其機制。
  迄今為止,多達100多種的RNA修飾已在體內被發現,其中m6A修飾及A-to-I編輯是存在於(m)RNA上最普遍的兩種RNA水平的表觀修飾,且均發生於腺苷(adenosine, A)上。這兩種A上的RNA表觀修飾在催化原理和發生位置上存在很大不同:m6A主要由甲基化酶複合體(METTL3和METTL14)催化發生,並由去甲基化酶(FTO和ALKBH5)可逆調節去甲基,其主要發生在單鏈RNA的A鹼基上;而A-to-I編輯主要由ADAR酶介導,其主要發生在位於雙鏈RNA的A鹼基上,尚沒有可逆的編輯酶被發現。因此,基於它們在催化原理和發生位置上的差異,推斷m6A和A-to-I這兩種最普遍的RNA表觀修飾一般來講不會競爭在同一個A鹼基位置發生。但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其它的互作關係,尚不清楚。
  在該工作中,研究人員利用計算和實驗相結合的系統研究方法,對m6A陽性和m6A陰性的RNA-seq數據進行A-to-I編輯的比較分析,揭示m6A修飾與A-to-I編輯之間存在一定的負相關關係;通過分析m6A甲基化酶METTL3和/或METTL14敲除樣本中的A-to-I編輯進一步揭示m6A修飾對A-to-I編輯的負向調控作用;通過對多個內源轉錄本和構建的報告質粒在正常條件和METTL3/METTL14雙敲條件下進行比較分析,發現ADAR1與m6A陽性轉錄本的結合能力較弱,而在METTL3/METTL14雙敲抑制m6A時,ADAR1與m6A陰性轉錄本的結合能力則顯著提高,這提示m6A修飾對A-to-I編輯的負向調控作用可能是通過調節其與ADAR1的結合能力而實現。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及HHMI基金會的支持。研究揭示了A-to-I編輯在不同轉錄組中的動態變化調控以及A-to-I編輯酶ADAR在miRNA成熟過程中的全新作用,而這項最新的不同RNA修飾之間的互作研究為全面揭示複雜RNA表觀修飾調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基礎。
  論文連結 

m6A修飾對A-to-I編輯的負向調控作用及其機制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不同RNA修飾間的互作關係
    ,揭示了兩種最為普遍存在的RNA水平修飾——腺苷N6位置上的甲基化(m6A)和腺苷至次黃苷鹼基(A-to-I)編輯之間的互作關係,闡明了m6A修飾對A-to-I編輯的負向調控作用及其機制。該成果將為全面揭示複雜RNA表觀修飾調控提供新思路。迄今為止,多達100多種的RNA修飾已在體內被發現,其中m6A修飾及A-to-I編輯是存在於(m)RNA上最普遍的兩種RNA水平的表觀修飾,且都發生於腺苷(adenosine,A)上。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m6A RNA修飾在哺乳動物精子發生中的作用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m6A RNA修飾在哺乳動物精子發生中的作用機制 2017-10-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該研究繪製了小鼠不同發育階段生精細胞的m6A RNA修飾圖譜,揭示了m6A RNA修飾通過調控精子發生過程中關鍵基因的轉錄後翻譯,從而控制精子發生的分子機制。  精子發生是高度複雜和特化的細胞發育過程,包括精原細胞增殖、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和精子形成三個階段。
  • 上海生科院等發現m6A修飾介導RNA降解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發現m6A修飾介導RNA降解的分子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09-22   今日/總瀏覽:6/3519
  • 上海生科院等發現m6A修飾介導RNA降解的分子機制---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等發現m6A修飾介導RNA降解的分子機制 2016-09-2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m6A修飾,以及長非編碼RNA中的m6A修飾也通過同樣的機制導致所在RNA的降解。
  • 上海生科院揭示基因轉錄延伸調控的乙烯信號轉導機制
    先前的研究揭示植物THO/TREX複合體參與了siRNA前體TAS1與TAS2的輸出,該複合體是否參與了植物的RNA轉錄過程則沒有相關報導。該研究除了發現THO/TREX組分HPR1調控RTE1基因的轉錄延伸外,還發現HPR1與RNA剪切蛋白SR33在核內共定位,形成nuclear speckles。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其恩課題組以小鼠為模型,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的新機制。成體幹細胞命運決定受到特殊微環境調控,在大多數組織中,微環境的形成和維持機制並不明確。精原幹細胞是一類經典的成體幹細胞,是哺乳動物精子發生的基礎。精原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間的精準平衡依賴於體細胞信號,尤其是支持細胞分泌的生長因子,如GDNF、FGF2和CXCL12等。精原幹細胞命運決定異常引起的生殖細胞枯竭導致不育,而生殖細胞過度增殖導致腫瘤的出現。
  • 上海生科院解析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染色質修飾與mRNA轉錄起始及加工的相互依存關係,兩者協同作用,以提高成熟mRNA及基因表達的水平。  生物體內編碼基因要正確執行其功能,需要經歷DNA的複製、轉錄和翻譯過程,即基因表達過程。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轉錄前水平調節是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mRNA前體的轉錄起始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上受到多種轉錄因子以及染色質修飾與重塑的調控。
  • 科學家揭示RNA與染色質互作重要機制
    本報訊(通訊員黃艾嬌 記者黃辛)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教授高亞威與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韓大力合作,首次揭示了RNA的N6甲基腺嘌呤(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
  • Cell Research:揭示m6A RNA修飾在哺乳動物精子發生中的作用機制
    該研究繪製了小鼠不同發育階段生精細胞的m6A RNA修飾圖譜,揭示了m6A RNA修飾通過調控精子發生過程中關鍵基因的轉錄後翻譯,從而控制精子發生的分子機制。精子發生是高度複雜和特化的細胞發育過程,包括精原細胞增殖、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和精子形成三個階段。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在轉錄水平、轉錄後水平及翻譯水平上受到精密的調控,從而確保精子發生不同階段功能特異基因的準確表達。
  • 上海生科院揭示視皮層神經元在調控反應可靠性中的作用
    上海生科院揭示視皮層神經元在調控反應可靠性中的作用 2015-04-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題為《視皮層小清蛋白陽性中間神經元對反應可靠性的調控》的研究論文。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智障相關蛋白分子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熊志奇小組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智障相關蛋白CDKL5在興奮性突觸發育中的重要作用,增進了對CDKL5相關疾病機理的理解。相關研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 智障是一類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疾患,不僅給患兒帶來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 上海生科院等在脂質代謝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Cholesterol and fatty acids regulate cysteine ubiquitination of ACAT2 through competitive oxidation(《膽固醇和脂肪酸通過競爭性氧化調控ACAT2蛋白半胱氨酸的泛素化》),該工作揭示了細胞適應脂質過度累積引起活性氧增多的分子機制
  • 華南師範大學陽成偉/賴建彬團隊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發表植物雙生病毒與宿主互作文章
    該文章綜述了植物雙生病毒的致病因子C4蛋白與宿主的類受體激酶相互作用,調控病毒侵染過程中細胞間信號傳導的分子網絡,並對該領域未來方向進行了展望。曾潤秀是生科院2016級遺傳學專業碩士生,主要研究雙生病毒C4蛋白與植物蛋白互作的機制,獲批主持華南師範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已於2018年6月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雜誌(五年SCI影響因子6.044)以共第一作者發表了題為《S-acylation of a geminivirus C4 protein is essential
  • 北京基因組所等揭示O-GlcNAc糖基化修飾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分子機制
    該項研究工作揭示了Polη 氧連糖基化修飾與泛素化修飾之間的互作關係,以及DNA複製過程中多種DNA聚合酶轉換的分子機制。Polη在多種腫瘤細胞中表達顯著升高,與順鉑等化療藥物的耐藥性產生密切相關,也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呈負相關。
  • 科學家發現AMPK信號調控自噬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AMPK信號通過磷酸化 Beclin1 的蘇氨酸388位點從而調控細胞自噬,進一步揭示了自噬的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解析細胞自噬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依賴溶酶體途徑對胞質蛋白和細胞器進行降解的一種過程,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廣泛存在於從酵母、線蟲、果蠅到高等脊椎動物的細胞中。
  • 研究解析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機制
    適應不同環境的二倍體基因組融合顯著提升了六倍體小麥的環境適應性。與其祖先種相比,普通小麥具有明顯的多倍化優勢,如植株更高大、種子更飽滿、具有更強的抗逆性。已有研究揭示了普通小麥3套基因組的差異基因及差異表達模式,然而目前,學界尚不清楚亞基因組表達的時空調控特異性調控機制,龐大而複雜的基因組不利於深入開展機制研究。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Evx1as RNA結合在自身轉錄區域,招募轉錄激活輔助因子Mediator,促進增強子(enhancer,『E』)和啟動子長距離的染色質互作和一個激活的表觀遺傳狀態的形成,從而促進EVX1轉錄的進行。  沈曉驊博士於2010年底在清華大學建立獨立實驗室,主要致力於非編碼RNA和表觀遺傳學研究。
  • 研究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形成機制
    該研究首次從自然群體中克隆到控制玉米硬/粉質胚乳形成的主效QTL——Ven1(Vitreous endosperm 1),發現該基因的等位變異能夠調控玉米胚乳中類胡蘿蔔素極性和非極性組分的含量。非極性胡蘿蔔素的增加延遲澱粉體膜的降解,阻礙蛋白體和澱粉粒的互作,從而影響硬質胚乳形成。玉米籽粒硬/粉質胚乳是一對重要的農藝性狀,影響玉米的收穫、儲藏、運輸和食品加工。
  • 南方醫科大學夏來新/肖姍揭示RNA修飾調控組蛋白修飾過程
    南方醫科大學夏來新/肖姍揭示RNA修飾調控組蛋白修飾過程 2020-08-11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揭示作物離體細胞胚性分化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曾範昌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作物離體高效胚性分化的表觀調控分子基礎。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生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