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餐廳吃飯時,有兩個孩子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其中一個孩子一直在餐廳裡奔跑,媽媽在旁邊追他,很想帶他回到座位上安靜地吃飯,孩子大概四五歲。
另一個同齡的孩子則安靜地坐著吃飯,一邊吃一邊耐心地看著、觀察周圍的人。
當我順著孩子去看他們的父母:那個到處跑的孩子,媽媽看起來很焦慮、煩躁,一直在吼叫孩子;而爸爸一直在推杯換盞,在與人交談中說話比較粗俗,總是在勸別人喝酒,當別人喝酒喝得不夠痛快的時候,他還各種埋怨。
而另一個安安靜靜坐著的孩子,他的媽媽很耐心地陪在孩子旁邊,一邊剝蝦,一邊笑看孩子默默不語。
每當孩子有提問的時候,媽媽都是耐心地看著孩子慢慢地回答,而孩子的爸爸也一直微笑著面對孩子,不斷地肯定孩子。爸爸很得體,每一句話都很周全,給別人敬酒的時候聲音清脆堅定,並不勸酒。
通過兩個孩子的行為,給我這樣的感覺:一直奔跑的孩子父母產生情緒的根源是,在和別人家孩子對比之後,感覺沒有面子,很怕別人笑話自己不會教育孩子,所以那位媽媽就一直在餐廳裡跟著孩子邊追邊喊,在沒有人的地方朝著孩子吼叫。
而另一個孩子,他穩穩地坐著,與周圍一切和諧平等地交流著。
不管是家庭宴會,還是親朋好友聚餐,餐桌文化都是一個孩子教養的展現。
曾經看過一個事件:一家三口帶著女兒到餐廳吃飯,為了慶祝女兒期末取得好成績。鄰桌也是一家三口,孩子是男孩。
在上菜的時候,看到自己的菜還沒上齊,反而鄰桌比自己這邊多上了兩道菜,男孩就開始叫囂起來、憤憤不平,接下來男孩在鄰桌的菜上吐了一口唾沫。
女孩的家長覺得男孩不可理喻,於是就找到男孩的家長,希望能夠有個說法,沒想到男孩的家長不道歉反而輕飄飄地來了句:&34;
男孩的家長這麼說好像顯得女孩的父母專門針對男孩,這時候,女孩走到鄰桌上,也往男孩這邊的菜盤裡吐了一口。
男孩的父母看到後臉色都變了,指責女孩就罵說沒教養,女孩的媽媽心裡覺得女兒做得確實不妥,有待指正,但也把男孩的父母懟得啞口無言:&34;
餐廳裡的人看到女孩的舉動,雖然不妥,但是都說做得好,對待這樣的人就得以牙還牙。
同樣是往鄰桌吐口水,另一個男孩就沒那麼&34;了,曾經在某個餐廳發生這樣的事:
有一個男孩在媽媽的陪同下去火鍋店吃火鍋,該男孩在火鍋裡不僅說話大聲,還跑到其他食客的飯桌上搗鼓人家的餐具,還一邊說一些諷刺的話,而男孩的媽媽對於男孩的舉動不僅不制止,還樂此不疲。
在媽媽的默許下,男孩去到兩個女孩的餐桌前,男孩往女孩的火鍋湯鍋裡吐了一口唾沫,兩個女孩氣憤之極便把一鍋熱湯從男孩的頭頂上直接澆了下來,最後該男孩造成了嚴重的燙傷。
一個人取得的成就、社會地位與很多因素有關,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教養。如果孩子苦讀多年,拿了很多證書,卻因為一頓飯給人留下糟糕的印象,而錯失好的工作或商業上的機會,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會後悔自己給孩子教的餐桌禮儀太少。
怎樣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呢?父母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教起:
1、教孩子學會謙讓
我們的文化裡講究長幼有序。在餐桌上,這一點體現在讓長輩先動筷子上,以體現對長輩的尊敬和重視。
當孩子還小時,自制力並不是太好,菜一上桌就會迫不及待地品嘗,如果父母這時候能夠和孩子說一些分散注意力的話,讓他不再注意飯桌上的菜,再告訴他要等爺爺奶奶或者其他長輩先吃,自己再吃,這樣就會無形中教會孩子養成謙讓的習慣。
2、讓孩子學會安靜
孩子天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太集中,很難安安靜靜地吃完一頓飯,父母一定要耐心教導孩子學會安靜。
我們應當經常告訴孩子吃飯時吵鬧容易嗆到,也會影響別人的用餐心情,孩子實在太過鬧騰的時候就先將他帶離餐桌,耐心陪伴直到他沒有情緒後再帶回餐桌。
當然父母的以身作則也非常重要,在飯桌上,遵守&34;,不會在餐桌上講電話或者看手機,吃飯時不大聲講話,自己先做好孩子的榜樣。
3、告訴孩子要講衛生
雖然孩子小,很多規矩都不懂,不少父母以為孩子還小不要緊,但是如果錯過了最佳糾正時間,很多小毛病就不好改了。
記得有一次參加朋友的婚禮時,席間發現一個孩子對著餐桌打噴嚏,而身旁的媽媽並沒有糾正。
孩子的這種現象肯定是一直出現在這個孩子餐桌上的。當孩子對著餐桌打噴嚏的時候我們就就應該告訴他,口水或者鼻涕中存在很多細菌,這些細菌會讓我們生病。
如果我們把噴嚏打在了飯菜上,病菌就會跑到別人的肚子裡,所以,我們在打噴嚏時一定要背對著餐桌,掩住口鼻,不要把病菌帶給別人。
餐桌上體現孩子真正的教養,孩子的餐桌行為從側面反映出父母的素質。餐桌是生活中重要的社交場合,餐桌禮儀的培養對孩子的成長是必需的。
如果說等到孩子長大了再教,那時候就太晚了。
好習慣應當從小抓起,從根源上做起。好的餐桌禮儀不僅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且可以讓孩子在今後的社交中樹立良好的形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