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些孩子能很好過渡到小學一年級,家長現在知道也不晚……
案例:我女兒一年級,因為之前沒有適當補充一年級應該具備的學習能力,在第一學期明顯感覺很吃力,後來就沒什麼信心,白天寄在接送站那裡,回到家我給她檢查作業,捋一下她不懂的內容,但孩子很抗拒,而且明顯感覺她很累,不想學習,只想放鬆!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與對抗,我發現親子關係變得緊張,所以近日我就沒有緊盯著孩子的作業,抱著相信她的態度。但是發現孩子有好多不懂的知識,而且對學習沒什麼興趣,遇到不會的問題就不想學。今晚跟她聊天,她還說有些老師很兇,上課會兇人,她也被老師兇過。我聽後跟她解釋了,老師兇也是為我們孩子們好,想讓你們好好學習,被兇肯定心裡很難受,不過,我們把那些忘記,記住要怎樣做才不會被兇,上好課就好!但是孩子很沉默,好像聽不進去!我現在感覺詞窮,不知怎麼引導孩子。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4-6歲的幼小銜接沒有被重視,小朋友上學後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沒能建立,聽老師講課無法完全理解和吸收,導致這孩子現在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想學聽不懂,家長越是催促,孩子的問題越多,她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搞不好孩子會自我放棄,那時候就很難挽回孩子的信心。
那要怎樣做好幼小銜接的準備呢?是不是送去培訓機構上學前培訓班?如果家長用心、耐心教育孩子,是完全不需要的去參加培訓班的,而且去培訓機構的效果還不如親子互動的效果好。
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家長每天空30分鐘左右的時間,陪伴孩子做學習上有關的事情,比如,陪伴孩子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孩子會認識很多文字,可以幫助孩子由親子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或者和孩子玩益智小遊戲:
家長做示範,隨手拿起幾根筷子「咱們玩個遊戲,看看我們誰能答對,這是幾根筷子?」孩子查一下,「6根」「不錯,我現在拿下來2根,還剩幾根?」孩子又查一下,「4根」,「那6減2等於幾?」孩子愣了一下,搖頭不知道。
這是孩子的邏輯思維沒有得到訓練,轉不過來,於是做一個引導,再次把6根筷子擺出來,然後分出來2根,「現在就是6,然後減掉2,6減2等於幾呢?」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等於4」。
先從簡單開始,爭取讓孩子都能贏,然後看到孩子盡頭十足,開始增加難度,和孩子一起玩10以內加減法的遊戲,一旦有不會的就繼續用技巧引導。這樣就是寓教於樂,孩子學得輕鬆愉快。
在這裡提醒所有的家長,特別是一年級的,並不是送到學校交給老師就萬事大吉的,家長必須在孩子上學之前扶一程,送一程。家長多陪伴,趣味性的知識傳遞,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習慣,千萬不要居高臨下的去審查、要求、催逼,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大事,逼到孩子失去了信心更是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