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家中有上小學一年級孩子的家長,不用過於焦慮。認識教育規律,找到該時期家庭教育的重點,做一個合格的家長!陪伴、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為第一要務。
小學一年級,是正式學習的開始。認真觀察分析,你會發現中國的教育,分幼兒教育,基礎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等。
平均來看,0~6歲為幼兒教育,7~16歲為小學初中,17以後為高中大學。小學一年級學生年紀平均在7歲左右,恰好處在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過渡時期。
幼兒教育以玩耍、規則意識、培養習慣、發展認知、開發智力、初步接觸基礎知識等等為主;小學教育為正式教育的開始,是加強行為習慣、積累基礎知識等等。
因此,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培養主要內容可參考: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個性塑造,知識積累等方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成功了一半」。我不敢說這話絕對正確,但至少有指導意義。
作為一個一年級學生的家長,此時幫助孩子培養學習的興趣十分有必要。有興趣不一定學得很好,但沒興趣肯定學得不好。
①從好奇心和求知慾中激發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慾是每一個人的共性,無論大人小孩。把未知事物弄懂,就暗含好奇和求知,利用一些新鮮事物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培根說過:「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②培養孩子對各學科的廣泛興趣。小學一年級主要學習語文和數學,也可能有英語,繪畫,體育、思想品德、科技等等。利用各學科之間的互通性激發興趣。
③儘可能的讓孩子對自己的「勞動」產生興趣。孩子的學習本質上也是一種勞動,勞動本身就會很苦很累,但不要讓他有這種思想,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其中的快樂和意義。
④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 ,營造一種競賽的氣氛。可以是和自己比賽,今天與昨天比,語文與數學比,唱歌與跳舞比。
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的好習慣應該從小培養,越早越好。
有人說過:「好習慣成就一生」。好習慣有很多要逐漸培養,可單獨培養也可多樣性配合培養。
①愛閱讀愛觀察的習慣。閱讀能豐富知識面,更能激發學習興趣;多觀察收穫越多,會觀察勤觀察,能訓練多和感官。
②愛思考的習慣。思考能訓練思維,愛思考更容易激發內在動力。
③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習慣。有困難不退縮,從小培養一個品質堅強的性格。
④預習與複習的習慣。提高成績離不開會複習和預習,養成習慣後,知識掌握更系統,方法上會更成熟。
⑤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學習是個逐漸積累逐漸成長的過程,多問幾個為什麼,把每一個回題的前因後果弄懂,既能豐富知識眼界,更能提高學習品質。
⑥合理作息的習慣。學習成績好的人,都會有一個合理的作息習慣,比如先複習再作業後預習,比如先做該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等等。
⑦自主學習的習慣等等。
注重個性塑造。小學階段是個性塑造的關鍵期。但對一年級小孩兒要求不要過高,切記急功近利。
可參考:陽光的心態,積極向上的態度,不畏難不退縮,助人為樂,懂得尊重與分享,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等等。
知識積累從愛學、會學、勤學開始。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愛學會學,勤學無疑是最高效的學。愛學是態度,會學是方法,勤學是保證。
如果您覺得有用請點個讚再走喲,想了解更多請【關注】清風教與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