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已經過去兩周,剛把孩子送入小學一年級的家長,估計還有不少沒有進入正軌。畢竟,小學作為k12的開端,跟幼兒園教育完全不同的。
在幼兒園裡邊,孩子們更多的是以玩為主,在玩當中學習、思考、培養各方面能力。老師一般也不會教授太多的知識,家長也沒有那麼高的要求。
而到了小學一年級,語數英三門主課一下子排上來,很多小朋友進入不了狀態,上課無法集中精力聽講,回家沒有辦法高效完成作業,搞得爸爸媽媽上火著急。
甚至,還常常看到一些報導,有家長因為陪娃寫作業,把自己整到了醫院。可見這些家長的不容易!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完整地陪孩子走過了小學6年,走過一些彎路,也獲得了一些經驗的,這裡分享給大家。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西塞羅
小學一年級是義務教育的最基礎階段,是一個人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成長的奠基時期。一年級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強,這時候,家長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和培養,收效會很好。
小到拿筆的姿勢、坐姿的端正;中到上課需集中精力,回家要限時完成作業;大到改變學習是為了父母的觀念,認識學習是為了自己,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規劃。這些都需要在小學一年級時不斷地幫助孩子調整和強化。
畢竟是剛進小學的孩子,他們的能力和思維都沒有辦法一下子達到成人希望的標準。這並不說明孩子自己不願意努力,或者說態度就是有問題。根本的還是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的發展規律決定的。
比如,說一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剛開始學1+1=2,怎麼也整不明白。為啥1+1必須等於2,不能等於別的呢?老師跟我說不明白,於是派了班長到我們家進行1對1輔導。但我至今記得很清楚,班長教了我快1個小時,我還是沒整明白為啥1+1要等於2。後來,班長就說你死記住就行了。
想想那個時候,一些人是不是認為我的頭腦有點傻子呀?其實不然。
等我長大以後,學習了教育學和心理學,我才明白那個時候是因為我的思維還在前運算階段,對抽象的概念不能很好理解。等思維再發展一個階段,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同時,事實上我後來在小學的學習當中常常是保持在前三名。
現在也很慶幸,那時候我爸媽一點都不著急,也沒有覺得我很笨,或者學習態度不好。
所以,如果家長總是拿自己認為的標準要求孩子,就常常陷入失望的狀況,引起情緒上的波動。甚至,嚴重的還會打罵孩子,給孩子造成陰影。
我想告訴家長們,在建立習慣的初期,慢就是快,快其實是害。
這就像是練琴一樣,不要害怕一遍一遍地給孩子糾正音階,一個手指一個手指地高抬落下,只有這些基本功紮實了,將來才能彈難的曲子。
家長陪孩子寫作業,要先複習當天學習的內容,然後再完成作業。在完成作業時,家長要跟孩子約定好時間,可以擺一個小計時器在旁邊。當然,這個時間最好不要過於緊張,也不要過長,可以在實踐當中慢慢調整。
作業完成之後,要做好第2天課程的預習。做好預習可以幫助孩子在新知識的學習中做到有重點,更高效。可以引導孩子在睡前將今天學習的內容,再過一遍腦子,強化記憶。這是利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越早複習遺忘越少的規律。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評論、點讚、轉發、收藏都是對我的鼓勵,謝謝!
我是「豆媽逗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經的教書匠和班主任,多平臺籤約作者。一個走過南闖過北,努力探索人生和世界可能性,超有煙火氣的倆娃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