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寒冬的到來,上海已進入呼吸道感染的多發季節。
上海疾控中心專家提醒,預計12月中旬上海迎來季節性流感的高峰期,孕婦、嬰幼兒、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需要特別注意預防和保暖。根據上海市疾控中心數據顯示,近五年來全市無重大傳染病暴發流行,甲乙類傳染病發病水平近五年來維持在較低水平。
12月8日上午,在上海召開的「2018健康上海-公共衛生發展論壇」透露上述信息。上海市政府副市長翁鐵慧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論壇上,上海市疾控中心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宣布聯合成立全國首家「健康中國」研究院。
2018年12月8日,「2018健康上海-公共衛生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行。 本文圖均為 上海市疾控中心 供圖預計12月中旬將迎來季節性流感高峰期隨著寒冬的到來,上海市已進入呼吸道感染的多發季節。
上海市疾控中心方面特別指出,隨著天氣轉涼,流感病毒也逐漸趨於活躍,預計今年12月中旬將迎來季節性流感的高峰期,而孕婦、嬰幼兒、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為流感的高危人群,患流感後出現嚴重後果的風險較高,這些人群尤其要注重預防。
流感與普通感冒之間的區別,很多人常常分不清楚。
上海疾控中心專家解釋稱,流感被稱為「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俗稱「傷風」,兩者之間的嚴重程度和治療措施存在差別。其中,普通感冒以上呼吸道症狀為主,潛伏期約1天左右,常有噴嚏、鼻塞等,有時可出現咳嗽、流淚等,一般無發熱及全身症狀,或僅有低熱。而流感潛伏期長,一般有1-7天,多數為2-4天,流感表現為高熱,可達39-40攝氏度,伴畏寒、頭痛、肌肉、關節酸痛等全身症狀,輕症病例的症狀和普通感冒相似,但發熱和全身症狀則更明顯。
針對普通感冒,疾控專家強調,以對症治療、緩解感冒症狀為主,目前市場上的感冒藥多為複方製劑,只選一種複方抗感冒藥即可,同時服用兩種或以上藥物,會導致重複和超量用藥,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同時,服藥不應超過7天,如1周後仍未明顯好轉應及時去醫院進一步診斷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藥物用於治療普通感冒,抗菌藥物及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反而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的危險,濫用抗菌藥物還易誘導細菌耐藥發生,因此疾控專家不建議用抗菌藥物或抗病毒藥物治療普通感冒,只有當合併細菌感染時,如鼻竇炎、肺炎等,才考慮使用抗菌藥物治療。而流感患者要儘早開始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
與此同時,專家也表示,目前流感疫苗接種仍然是預防季節性流感的最有效預防手段,也可減輕慢性病患者因感染所致的不良結局,減少相應的醫療費用。通常接種流感疫苗2-4周後可產生具有保護水平的抗體。
近五年上海傳染病發病維持在較低水平根據上海市疾控中心數據統計顯示,上海市甲乙類傳染病不同傳播途徑分類構成從高到低排列依次均為:血源及性傳播傳染病、呼吸道傳染病、腸道傳染病、自然疫源性及蟲媒傳染病。2006-2017年全市甲乙類傳染病發病水平總體呈現下降趨勢,近五年則維持在較低水平。
2013-2017年,上海市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率前5位病種中,梅毒始終佔第一位,其次還有肺結核、淋病、病毒性肝炎、猩紅熱這四大傳染病也位居前5位。
其中,50歲及以上人群已成為本市梅毒高危人群,2017年全市50歲及以上年齡組一、二期梅毒報告數2614例,一、二期報告發病數相對於2013年上升7.09%。但從全市15-49歲人群一、二期梅毒報告數來看,呈現逐年下降,相對於2013年下降35.10%。
與此同時,上海市結核病疫情也基本穩定,保持在歷史較低水平。病毒性肝炎總體近兩年來呈現下降趨勢,B肝則在近五年來明顯下降,戊肝有較大上升,不過,B肝仍然是本市病毒性肝炎發病的主要型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5大傳染病病種外,上海市疾控中心方面也總結了手足口病近年來的發病趨勢。
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上海市手足口病疫情呈現「隔年高峰」的趨勢,2016年報告病例數達到歷史最高峰後,2017年全市手足口病疫情呈現明顯下降,為手足口病納入法定傳染病以來本市報告數最低的一年,而2017年全市報告的手足口病主要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這意味著低幼兒仍然是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點人群。
全國首家「健康中國研究院」成立。論壇上,上海市疾控中心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宣布聯合成立全國首家「健康中國」研究院,研究院將設立專項研究經費,以重大疾病防控技術、健康相關政策、健康大數據整合利用、長三角健康一體化建設、全球公共衛生等為主要研究方向,聯合開展創新性研究,並通過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形成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健康幹預技術、人群健康政策和實踐成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