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海法師:誦讀《心經》的你 得到這些好處了嗎?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悟海法師宣講「如何依教修學」(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9月27日下午,2020廣東佛教講經交流會第五場宣講在廣州華嚴寺法堂舉行。悟海法師是汕尾市佛教協會推薦的講經選手,他的宣講主題為「如何依教修學」,所依經典為《心經》。他談到,《心經》是中國漢傳佛教寺院每日必修的一部經典,我們每日都在誦讀,那我們是否在修行上得到好處了呢?《心經》的一開始,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自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有求必應。他是心經的主角。所有的大菩薩都一樣,都具有大悲心,只是願力的不同表現得不同而已。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悲智雙運,以般若智慧來觀照自他二利,照破五蘊,透過現象去看本質。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

相關焦點

  • 常年誦讀《心經》,給身體帶來很多好處,你知道是哪些嗎?
    幾千年來有人僅憑著《心經》就能夠達到不可思議的境界,研究的人更是多如牛毛,甚至將之作為自己的修行的宗旨。實際上常年誦讀經書的好處很多,大家知道有哪些嗎?當然要想得到好處,就必須要先明白如何正確的誦讀《心經》,要知道心經講究的是空,那麼就要求誦讀者能夠放空自己的思想,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才能讓心經的內涵深入自己的內心深處,如果你帶著不好的思想就會在你的內心深處讓這些不好的東西植根,到了一定修為之後這些東西就成你前進的阻礙。所以誦讀經書的時候要讓自己的心態平穩。
  • 常年誦讀《心經》,會有這些好處,你知道是哪些嗎?
    在佛教的修行中念佛是一種修行手段,誦經同樣也是一種不錯的修行手段,誦佛經得到的功德和福報也很多。《心經》作為佛門弟子每天早課必誦的功課之一,可見《心經》對學佛人的重要性與影響。《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書260字就簡明地概括了大乘佛教的核心內容,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佛教經書的經典思想,因此被後世稱為佛教經書的總綱和要領。 《心經》篇幅短小,內涵豐富,不僅在佛教界流傳甚廣,更被儒、釋、道三教共尊為寶典,對中國文化影響至深。這樣一本重要的經書,常年誦讀的好處有很多,大家知道有哪些嗎?
  • 《心經》的六大好處
    《心經》在中國可謂家諭戶曉,婦孺皆知,也是中國人最喜歡誦讀抄寫的佛經之一,第二估計就是《金剛經》。前面幾次,我們已經說了《心經》的重點和精華要義。那麼,學習《心經》或者誦讀《心經》、抄寫《心經》,究竟有什麼神奇的效用呢?
  • 《心經》讓你了卻煩惱外,還有哪些「看得見」的好處
    心經能夠讓你了卻煩惱外,還有很多看得見的好處。了卻世間煩惱 經文的開始觀世音菩薩就以般若智慧去觀察世間的人們的五蘊,發現這些不過是虛妄的假象罷了,這些東西終將歸於空。這個就是心經中般若空性的理論基石,所以叫做緣起性空。在菩薩看來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緣生成的,所以並沒有真正的實體,哪怕是四諦、十二因緣等等,都是無相的,一切皆空。
  • 劉宏偉律師誦讀《心經》「三悟」
    神州瞭望網北京訊(蘇廣志 謝寶貴)《心經》是佛教的經典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是唐朝玄奘的譯著,全文260字。該《心經》共一卷現存異譯本6種。《心經》闡述了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概念講述自性本空的佛教義理,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則可獲涅槃證得菩提果。
  • 觀音心經誦讀後要回向嗎?
    在誦讀心經後是要回向的,這樣功德就會聚集都一起不會消失。而且大家也可以通過回向去祈願,超度等等,所以誦讀心經後一定要記得回向。在回向的時候,大家也要選對回向方式,要用心做回向,這樣回向的過程才會順利。那誦讀心經後怎樣回向呢?
  • 都知道學佛,可你知道《心經》是怎麼念的嗎?
    即使不學佛,很多人也都知道佛教幾部經典《金剛經》、《地藏經》、《心經》等,也都知道佛教幾位慈悲度世的佛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如來佛祖、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還有事件以肉身廣益佛法度化眾生的著名禪師如:達摩祖師、法海禪師、玄奘法師等。進入佛門後,到底哪部經書在佛弟子心中位置最高?
  • 【免費結緣】手抄本《心經》
    《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使你不信佛,你可以用非宗教的角度去理解,看看是不是有道理呢。任何非宗教人士均可誦讀,體驗經中的智慧。《心經》被稱為「經中之經」,篇幅雖小,全文共二百六十個字,卻濃縮了整個般若類經典的精華,「文雖簡略,理極宏深。至圓至頓,最妙最玄。誠為諸佛之師,菩薩之母,受持讀誦此經功德無量無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介紹:玄奘大師在四川時曾遇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汙。大師憐憫此人,施與衣服飲食,病者乃授大師《般若心經》。
  • 心經解釋:心經21遍跟讀
    有些師兄在修行心經的時候,是會去跟讀心經,因為這樣師兄誦讀心經的效果也會非常的好,而且師兄每天是能夠體會到心經21遍跟讀的好處是什麼,這樣對感悟心經中的含義是會有很大的幫助,下面我們就去了解跟讀心經的好處是什麼吧!跟讀21遍心經的好處:一、可以開啟大腦。
  • 《心經》手抄本免費結緣,持誦抄寫《心經》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隨手轉發,即是布施.
    》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的效用,即使你不信佛,你可以用非宗教的角度去理解,看看是不是有道理呢。任何非宗教人士均可誦讀,體驗經中的智慧。《心經》篇幅雖小,卻濃縮了整個般若類經典的精華,受持讀誦此經功德無量無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介紹:玄奘大師在四川時曾遇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汙。大師憐憫此人,施與衣服飲食,病者乃授大師《般若心經》。
  • 心經賞析:抄心經可以當超度嗎
    佛法經典都有超度的功效,心經自然也是有的。你在抄寫了心經之後,把抄寫心經的功德回向給亡者,期望它們額能脫離苦難,往生極樂,也是很好的。心經其實是一篇哲學論文,是最高佛學的宇宙觀。因此心經沒有宗教色彩,任何宗教人士均可誦讀,體驗經中的智慧。
  • 誦讀《心經》的3大功德,佛家的終極智慧!
    《心經》是佛教經典中的一部重要經文,於今廣為傳世的是由唐初玄奘法師的譯本,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通篇篇幅簡短卻內容精湛,《心經》主要講述佛家般若智慧的大成之境,是由觀自在菩薩在達成果位之後對舍利弗尊者及芸芸眾生的引導。
  • 心經:心經全文誦讀7遍
    在修行心經的時候,師兄也可以去了解自己念誦多少遍心經效果好,這樣師兄是能夠很好的體會到心經中都講解了什麼意思,而且也會體會到很多念誦心經的功德,所以師兄下面是可以跟我一起去了解心經全文誦讀7遍的功德是什麼。
  • 心經的作用
    心經的作用 【般若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唐三藏法師將大藏經的數百冊精髓翻譯而成,由於此經乃群經的精華,故曰【心經】,比喻是群經之心臟。因此心經沒有宗教色彩,任何宗教人士均可誦讀,體驗經中的智慧。 【般若心經】的效用: 1,防止靈界騷擾。外出旅遊,放在酒店的睡房床頭,可免出外旅遊遇鬼。 心經是一篇渡人離苦得樂的經文,要人悟通一個「空」字。由唐朝自有中文譯本主本,經一千三百多年,已有難以估計的人加以念誦。這經文被朗誦,被肯定的次數,已難以估計。
  • 《心經》可濃縮為一個字,誰能說出這個字最密的核心是什麼?
    每天的功課中都有《心經》,一直以為《心經》是用來開智慧的。當遇到煩惱、遇到不順心是往往狂念《心經》。有一天師父問,把《心經》濃縮為一個字,你認為應該是什麼「字」。只這一問便啞然了,是啊,讀了這麼多年的《心經》,竟然沒能讀出心經的核心,宛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 學習《心經》或者誦讀、抄寫《心經》究竟有什麼神奇的效用呢?
    波羅蜜心經全文的含義,現在大家明白了嗎?上面的白話文解釋是我自己的解釋,如果有什麼不準確的,還請大家見諒。師兄在修行心經的時候是可以按照上面的內容就念誦、體會,在念誦經文前,師兄一定要先去了解心經注音,這樣在誦讀的過程中,是不會有錯誤出現。
  • 不管你信不信佛,《心經》的好處必須看看
    心經的效用【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如果你不信佛的話,那麼你可以按照哲學的角度去理解,任何非宗教人士均可誦讀,體驗經中的智慧。【心經】的效用,即使你不信佛,你可以用非宗教的角度去理解,看看是不是有道理呢。一、心經是一篇渡人離苦得樂的經文,要人悟通一個「空」字由唐朝自有中文譯本主本,經一千三百多年,已有難以估計的人加以念誦。這經文被朗誦,抄寫,被肯定的次數,已難以估計。
  • 抄寫和念誦《心經》的好處
    寫經的目的在於個人自我修行、亦能回向親友眾生,得到身心安吉之祈福心願。 最受大眾喜愛的寫經經文即《心經》。據佛經上記載,念誦《心經》的功德,不亞於念誦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且寫經之功德在諸多佛經經典中,一再被提及,言其殊勝功德遠優於造塔供佛,寫經的好處極不可思議。佛弟子常說,「沐手抄經如面佛」,佛經裡也說:「書寫經之一行半句,能夠成就大願。」
  • 《心經》的作用,原來隱藏著這些「密意」
    後來他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癩,旁人不敢近身,惟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侍奉他,為他洗膿血、塗藥。不久,這老和尚的疥癩病痊癒,老和尚感謝他調治之恩,無以為報,惟有一部經,可以口傳給他,這部經就是《心經》。一共260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師便記在心內,後來把它譯出來,一個字也沒有更改。
  • 佛教:常誦《心經》,有什麼好處?
    一句話,《心經》確實是般若的核心,也是佛法的精要!因此,常誦《心經》,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它概攬了一切佛法的精髓。那麼,常誦《心經》,有什麼好處呢?其實《心經》跟其它的經書有很大的不同,儘管每一部經書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但是對於《心經》來說,按照高僧大德們的教導現歸納,常誦《心經》,可以破三障,即報障、業障、煩惱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