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全天下的孩子,似乎都有將房間搞亂的天賦——凌晨媽媽
閨蜜群裡,小叮噹媽媽發上來一張照片,本來整潔的客廳中間被小叮噹的玩具佔據,沙發上全是毛絨公仔。叮噹媽感嘆道:「不讓她出門,每天客廳都要打掃三遍。什麼時候才能去上班啊。」
在銀行工作的叮噹媽,是我們圈子裡有名的強迫症,平時一絲不苟,連和我們出去旅行,都要自帶床單被罩的。孩子在家把客廳「造」成這樣,難怪她叫苦連天。群裡另外一位閨蜜秒覓覓不服氣:「你這也叫亂?給你看看我兒子的房間!」
閨蜜群頓時成了比「亂」大會,原來幾乎全天下的孩子,似乎都有將房間搞亂的天賦。而父母們卻致力於讓孩子「整潔乾淨」。甚至有人撰文稱「那些房間凌亂的娃,以後都沒有前途。」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或許「亂」有亂的道理。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一問題,又會有什麼新的收穫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為啥孩子喜歡把房間「搞亂」?
美國心理學大師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其《孩子如何思考》中論述:年幼的孩子似乎並不會選擇只探究或許有用的可能性,他們會探究所有的可能性。
我家二寶一直是個好動的丫頭,搬家前她沒有自己的房間,玩具都放在客廳的儲物櫃裡,有時候我在餐廳工作,就默默地觀察著在客廳「造反」的她。她會隨機的拖出玩具盒子,然後譁啦啦都倒在地上,再隨便拿起一個積木,玩幾下就丟到一邊,如果遇到感興趣的,就可能會坐在玩具堆裡,玩上個把小時。
閱讀《園丁與木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像二寶這樣的孩子們,或許並不是故意和我們作對,或者不愛乾淨甚至生活習慣不好。只是他們天生需要這樣「開放的環境」進行探索。
近年來,更多的試驗結果證明了,我這樣的思考。家長都知道在寶寶0-3歲的階段,是他們的神經元發展最迅速地時期,而促進他們智力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感官體驗的豐富性。
外界或感官刺激的方式種類越多,孩子的認知發展就會越好。這大概就能解釋,為什麼孩子都喜歡在一片混亂中玩耍,或者將現場搞得亂七八糟後再開始玩耍。從某種方面來說,這確實是一種天性。
「亂室出神童」嗎?
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在《混亂》中講到:如果一個人的桌面收拾整齊,書籍整齊陳列、水杯文具擺放得規規矩矩,這樣的人一般缺乏創造力。
許多家長都將「混亂」看作是必須改正的缺點,但是很多研究甚至實證都顯示,那些書桌和房間混亂的大人和孩子,似乎都具有更高的創造力。這些人中不乏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天才及賈伯斯、小扎這樣的商業鬼才。爸爸媽媽們一定很納悶,為啥不收拾家還是好事兒了?
獨特的人格特徵愛整潔的人容易成功,還是喜混亂的人更容易成功,其實一直是心理學家們討論的命題之一。明尼蘇達大學的Kathleen D. Vohs在研究中發現,那些喜歡身處混亂環境的人的確更富創造力。因為創造力與其說是一種能力,倒不如說是一種人格特徵。
對混亂和無序的接受,以及喜歡豐富的環境和更多的刺激,讓具有這些人格特徵的人更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更愛探索。而我們的寶寶在0-3歲的階段,大部分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在家庭環境和父母教導的影響下,一部分孩子更願意遵守規則,而另一部分孩子依則然喜歡「冒險和無序」。
環境對行為的誘導在提升專注力的課程中,我經常會跟父母們分享自己的一個小方法。哥哥剛上小學時,曾經有段時間寫作業無法集中注意力。我發現他的課桌旁書柜上的玩偶實在太多。於是就將寫作業的場所移到了表面什麼都沒有的餐桌,要求他只拿要用的書本和文具,大大提高了他的注意力。
整潔的環境能夠誘導人們自覺遵守規則,並且更加專注。相反混亂的環境對於有一定自制力的人而言,卻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所以谷歌等提倡員工更具創新精神的公司,會將辦公室裝修的很「人性化」,而並非整齊劃一。
讓孩子「亂而有序」的五點建議
雖然「混亂」能夠產生更多的創造力,激發孩子探索和創新精神。但是「創造力」僅僅是成功的一項因素,秩序和高效對於孩子的學習而言也一樣重要。那麼該如何讓孩子做到「亂而有序」呢?
1、需要整理的標準
雖然房間到底要整潔到什麼程度,是每個家庭的習慣。但是如果說有一個平衡點,那麼亂而有序,可能是最好的狀況。什麼時候需要整理呢?在我們家有兩個標準:第一個是足夠乾淨,也就是說有沒有放了很久沒有洗的衣服,地面上有沒有垃圾?第二個是否能很快地找到東西。如果妹妹和哥哥的房間能滿足這兩點,我一般就不做幹涉。
2、教給孩子收納方式
有時候看到孩子混亂的房間或者遊戲區域,我們會不斷在他們身後催促「這麼亂,要收拾一下啊!」卻忽略了一點,面對我們的要求,孩子或許會因為不會整理而手足無措。
收納能力是由大腦前額葉掌管的。而前額葉作為大腦發育中最高級的部位,是最晚發育的,25歲左右才會發育成熟。所以,我們不妨將「整理玩具」當成一種遊戲,引導孩子用標籤將玩具箱分類,進而教會他們,該如何分類、歸類。
3、劃定區域
由於環境對於行為具有很大影響,如果注意力本來比較差的孩子,在學習時身處充滿玩具、繪本零食的環境中,就很容易注意力分散影響學習效率。在對待「混亂」時不同的區域,容忍度最好也要有差別。比如玩耍和休閒的區域,適當混亂是可以的。而要開始正式學習了,就最好能整潔一點。
4、將「收拾」當作一種儀式
妹妹剛上一年級寫作業時,經常手裡還拿著玩具。在寫作業時,也經常需要我提醒她將注意力轉移回書本上。後來我們就將收拾玩具,或寫字檯當做是進入「學習狀態」的一種儀式。同樣的,小一點的寶寶,媽媽也可以將一起「送玩具回家」作為睡前儀式。
凌晨媽媽來叨叨:
督促孩子整理房間,一方面和我們自身的生活習慣有關。一對愛乾淨和秩序的夫妻,自然不願意看著自己重金裝飾的整潔居所,成為「垃圾堆」;而另一方面,在我們的心裡也隱含著對「秩序」的追求,太過混亂會讓父母有失控的感覺。但人格日漸獨立的孩子,把房間搞亂,可能恰恰是處於這種脫離掌控和秩序的心態。所以,在督促孩子整理的過程中,儘量要採取合作而非對抗的態度。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停課不停學,讓娃在線學習更有效率,需要這三大「能力」
別怪孩子「輸不起」,他根本還不懂「輸贏」概念,家長難辭其咎
孩子搶玩具的背後,或許「凡勃倫效應」使然,關注物權意識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