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識趣】如何讀書,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2021-02-28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

經常有學友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才能高效學習?實際上這個問題可以轉化為另外一個問題:如何高效地獲取有效信息,並消化這些信息,甚至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創見。

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而時間又高度碎片化的時代,如果能掌握高效接受信息、高效學習的方法,無疑能讓你在知識資本和技能資本上勝人一籌。那些各領域的大咖、學霸往往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掌握了一套高效、靈活的讀書、學習方法。

今天和你分享的文章是國際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的《如何讀書,才能事半功倍?》,相信會對你大有幫助。張五常先生是國際學界的傳奇人物,被稱為「狂生」,早年求學屢屢受挫,而他的博士論文《佃農理論》一鳴驚人,成為了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兩個全新的學術領域的開創者。

經濟學家 張五常

 

首先聲明,我要談的是為知識而讀書的方法,不是為考試而讀書的方法。為知識而讀書可以幫助考試,為考試而讀書卻未必可助知識的增長。

 

知識是讀書的目的(An End);考試只是一個方法(A Means)。

 

我可在四個大前提下給年輕人建議一些實用的讀書方法。若能習慣運用,不但可以減輕考試的壓力,而對更重要的知識投資會是事半功倍。

 

01

方法一

以理解代替記憶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課程比較容易記得。但理解其實並不是輔助記憶——理解是記憶的代替。

 

強記理論不僅很難記得準確;當需要應用時,強記的理論根本無濟於事。明白了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會突然覺得你的記憶力如有神助。

 

道理很簡單,明白了的東西就不用死記。

 

但理論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準確性。理解越深越準確,記憶就越清楚,而應用起來就越能得心應手。

 

所以,讀書要貫通——理論上不同重點的連帶關係要明白;要徹底——概念或原則的演變要清楚。

 

要在這些方面有顯著的進步易如反掌,也不需多花時間。

只要能改掉三個壞習慣,一年內就會判若兩人。

 

第一個壞習慣,就是上課時狂抄筆記。

筆記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無的。這是因為抄筆記有一個無法補救的缺點——聽講時抄筆記分心太大!將不明白的東西抄下來,而忽略了要專心理解講者的要點,得不償失。

筆記有兩個用途:

 

1、將明白了的內容,筆記要點。但若覺得只記要點都引起分心,就應放棄筆記,明白了講者的內容是決不會在幾天之內忘記的。

很多講者的資料在書本上可以找到,而在書本上沒有的可在課後補記。老師與書本的主要分別,就是前者是活的,後者是死的。上課主要是學老師的思想推理方法。

 

2、在課上聽不懂的,若見同學太多而不便發問,就可用筆記寫下不明之處,於課後問老師或同學。換言之,用筆記記下不明白的要比記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個壞習慣,就是將課程內的每個課題分開讀,而忽略了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理解就因此無法融會貫通。

 

要改這個壞習慣,就要在讀完某一個課題,或書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獨立的某一節之後,要花點時間去細想節與節、章與章、或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能稍知這些必有的連帶關係,理解的增長就一日千裡。

這是因為在任何一個學術的範圍內,人類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開來讀,會覺得是多而難記;連貫起來,要知要記的就少得多了。

任何學術都是從幾個單元的基礎互輔而成,然後帶動千變萬化的應用。學得越精,所知的就越基本。若忽略了課題之間的連貫性,就不得其門而入。

 

第三個壞習慣,在選課的時候,只想選較容易的或講課動聽的老師。

 

其實定了某一系之後,選課應以老師學問的淵博為準則,其它一切都不重要。跟一個高手學習,得其十之一、二,遠勝跟一個平庸的學得十之八、九。這是因為在任何一門學術裡面所分開的各種科目,都是殊途同歸。

 

理解力的增長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異。老師若不是有相當本領,就不能啟發學生去找尋不同科目之間的通論。

 

02

方法二

思想集中才有興趣

 

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會讀得較好,但興趣可不是培養出來的。

 

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產生興趣,可以培養出來的是集中的能力。無論任何科目,無論這科目是跟你的興趣相差多遠,只要你能對之集中思想,興趣即盎然而生。

 

對著書本幾小時卻心不在焉,遠比不上幾十分鐘的全神貫注。認為不夠時間讀書的人都是因為集中力不夠。就算是讀大學,每天課後能思想集中兩三小時也已足夠。

要培養集中力也很簡單:

 

第一,分配時間——讀書的時間不需多,但要連貫。明知會被打擾的時間就不應讀書;

 

第二,不打算讀書的時間要儘量離開書本——「餓書」可加強讀書時的集中力;


第三,讀書時若覺得稍有勉強,就應索性不讀而等待較有心情的時候——厭書是大忌。要記著,只要能集中,讀書所需的時間是很少的。

 

將一隻手錶放在書桌上,先看手錶,然後開始讀書或做功課。若你發覺能常常在三十分鐘內完全不記得手錶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

   

能於每次讀書時都完全忘記外物一小時以上,你就不用擔心你的集中力。

 

03

方法三

學會提問比回答更重要

 

很多學生怕發問,是怕老師或同學認為他問得太淺或太蠢,令人發笑。但學而不問,不是真正的學習。發問的第一個黃金定律就是要臉皮厚!

 

就算是問題再淺,不明白的就要問;無論任何人,只要能給你答案,你都可以問。

 

從來沒有問題是太淺的。正相反,在學術上有很多重要的發現都是由三幾個淺之又淺的問題問出來的。學術上的進展往往要靠盲拳打死老師傅。

 

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學者之所以要教書,就是因為年輕學生能提出的淺問題,往往是一個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求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學什麼問題是愚蠢或是多餘。若不發問,就很難學得其中奧妙。

當然,老師不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花很多時間,認真的學生就應該在發問前先作準備工夫。這工夫是求學上的一個重要過程。

 

孔子說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與「不知」,最容易就是做發問前的準備工夫。

 

這準備工夫大致上有三個步驟:

第一,問題可分三類:

 

A、「是什麼」(What?);

B、「怎樣辦」(How?);

C、「為什麼」(Why?)。

 

要先斷定問題是哪一類:A類問的是事實;B類問的是方法;C類問的是理論。

 

問題一經斷定是哪一類,學生就應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面的,因而可免卻混淆。若要問的問題包括多種類型的,就要將問題以類分開。這一分就可顯出自己的「不知」所在。

 

第二,要儘量去將問題加上特性。換言之,你要問的那一點越尖越好;

 

第三,在問老師之前,學生要先問自己問題的答案是否可輕易地在書本上找到。若然,就不應花老師的時間。

 

如果問題問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過半,以發問作為思考的指引,還有幾個提問的建議要補充: 

   

第一,問題要一針見血;要試將一個問題用幾種形式去發問,務求達重點的所在。

第二,問題要問得淺;

第三,要斷定問題的重要性。

    

在我所知的高手中,衡量問題的重要與否是慣例。

 

判斷問題的重要性並不大難。你要問:「假若這問題有了答案,我們會知道了些什麼?」若所知的與其他的知識沒有什麼關連,或所知的改變不了眾所周知的學問,那問題就無足輕重。

    

有很多問題不僅是不重要,而且是蠢問題。若問題只能有一個答案,沒有其它的可能性,那就是蠢問題了。

 

04

方法四

書分三讀——大意、細節、重點

 

學生坐下來對著書本,拿起尺,用顏色筆加底線及其它強調記號。讀了一遍,行行都有記號,這是毀書,不是讀書。書要分三讀。

 

第一讀是快讀,讀大意,但求知道所讀的一章究竟是關於什麼問題。快讀就是翻書,跳讀,讀字而不讀全句,務求得到一個大概的印象。翻得慣了,速度可以快得驚人。讀大意,快翻兩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地翻一次好;

 

第二讀是慢讀,讀細節,務求明白內容。在這第二讀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鉛筆在頁旁作問號,但其它底線或記號卻不用;

 

第三讀是選讀,讀重點。強調記號是要到這最後一關才加上去的,因為哪一點是重點要在細讀後才能選出來。而需要先經兩讀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沒有經過一快一慢,選重點很容易會選錯了。

 

選擇書本閱讀是極其重要的。好的書或文章應該重讀又重讀;平凡的一次快讀便已足夠。在研究院的一流學生,選讀物的時間往往要比讀書的時間多。

 

花一兩年的時間去養成這些讀書的習慣,你會發覺讀書之樂,難以為外人道。

相關焦點

  • 如何讀書,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經常有學友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才能高效學習?
  • 張五常:該怎樣讀書和思考,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為知識而讀書可以幫助考試,為考試而讀書卻未必可助知識的增長。知識是讀書的目的(An End);考試只是一個方法(A Means)。我可在四個大前提下給年輕人建議一些實用的讀書方法。若能習慣運用,不但可以減輕考試的壓力,而對更重要的知識投資會是事半功倍。
  • 2018考研英語複習如何做到事半功倍
    馬上進入十一月份,接下來2018的考研學子們要真正的緊張起來,認真地備考研究生考試了。現在的考生普遍存在這樣的困惑:單詞要怎麼背才好?長難句怎樣才能看得懂?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基礎階段,把握好正確的複習方向尤其重要。只有把時間用在刀刃上,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老師建議大家要打好基礎,必須高度重視考研英語詞彙和語法的複習。
  • 從讀書、閱讀到吸收,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閱讀?
    從選書、閱讀到吸收,這三個環節任何一環都會產生很多問題,讓我們失去堅持閱讀的耐心,那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閱讀,並將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技能呢?認知高效學習1、了解認知原理,讓學習少走彎路書中的知識進入大腦的過程:書中的知識要存儲進大腦,先是會變成不易被我們察覺的感覺記憶;通過集中注意力,變成短時記憶,再經過複述和吸收,最終才變成長時記憶;在這個過程中,還需將知識不斷從長時記憶裡調用出來,運用到生活中,它才能真正留存在我們的大腦裡
  • 知情識趣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知情識趣,趣:情趣。懂得人情,善體貼,通達情趣。出自: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卷:「難得這好人,又忠厚,又老實,又且知情識趣,隱惡揚善,千百中難遇此一人。」近義詞有:知音識趣,知情識趣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 如何讀書才能走好中醫路
    在學校為了應付考試,被迫讀書;為了裝飾門面,假裝讀書;實用主義,像蜻蜓點水樣的讀書者,俯拾皆是。至於為了事業為做學問之需讀書者不多,把讀書當作自己生活之需,作為一種樂趣者則少之又少!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真正能夠達到享受讀書者,是最高境界,效果肯定最好!也是本文要說的,用心去讀書!
  • 讀書如何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相信每個讀書的人都會遇到三個問題:看不下去,看了就忘,看了沒用。這三個痛點足可以波及一大波人群,有時候真懷疑自己是不是喜歡看書?看到別人通過閱讀增長了見識,而自己卻是止步不前,還是方法出了問題。有目的的讀書效率會高很多。第二步就是要抓住重點,找出書內的重點,然後進行分析,哪些做哪些對自己來說是比較有用的。或者是比較對自己來說比較有啟發的,我們需要記下來。第三步就是要觸類旁通,看到書中的知識,我們要展開聯想,自己身邊的事例,或者以前學過的東西學會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而不是看完就忘記。
  • 小學生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閱讀?這份讀書指南,趕緊為孩子存下吧!
    怎樣才能進行有效閱讀呢?其實,閱讀不只是簡單的讀書,更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它在孩子未來的學習舉足輕重。關於如何培養孩子閱讀能力,如何進行有效閱讀,這是很家長孩子都會遇到的問題。今天這篇文章就為你一一解答。為什麼讀過的書總是沒印象?
  • 翻譯中如何查詞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所以很多小夥伴之所以詞彙老是翻不對,主要原因在於查詞方式出了問題,單純的依賴詞典機械直譯,而沒有藉助相關背景知識去了解詞彙的真正含義,查到相應地詞之後也沒有通過反查的方式確認詞彙的可用性。作為一個初學者來說,你們是因為不知道所以倒也不覺得有什麼作為一個譯者來說,這會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表現那麼問題來了,翻譯中如何查詞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呢?
  • 怎樣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率地讀書?這是一條古今通用的法則
    這「六條」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相互聯繫的有機統一體,具有內在的邏輯關係,是一個完整的讀書、求學、進業的程序和步驟。「朱子讀書法」是中國古代最系統、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集古代讀書法之大成,值得參考。「今人讀書,且從易解處去讀。如《大學》《中庸》《論》《孟》四書,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會得此四書,何書不可讀,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處也?」儒家經典汗牛充棟,怎樣才能從中找到精華部分,並更好地理解前人的智慧?朱熹認為,從「四書」入門,便等於掌握了理解儒家思想和踐行君子德行的一把鑰匙。
  • 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讀書,才能達到真正的讀書目的
    其實我也是這其中的一員,為此我很苦惱,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我的問題。突然有一天,遇到讀書賦能教練、混北讀書會創始人格格,她向我推薦這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當讀完這本書時,我心中豁然開朗,終於解決了迷惑我多年讀書的問題。如果早些年遇見這本書,我會少走很多閱讀的冤枉路。我相信這本書讀還會深遠的影響著我的未來。
  • 中醫悟道:如何讀書才能走好中醫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想要走好中醫路,用心讀書也是關鍵的一步。但是,我們不僅要好讀書,也要讀好書。如何讀書才能走好中醫路?讀完下面這篇文章,可能會對您有所啟發。多少年來,人們都崇尚讀書,古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 如何讀書才能更好地讓知識為我所用,達到人生成功彼岸
    ——別林斯基所以讀書要有選擇性讀,也要懂得如何把書中的知識變為自己的良師益友,才會對自己有所幫助,否則會走入相反的思維中,那樣便不如不讀。1.術有專攻,想在自己的專業中做到楚喬,必然要多加學習多加練習,儘量多地去讀相關書籍,挑揀這些書籍中對的地方,丟棄過時無用的知識,再加上刻意練習,才會事半功倍。比如,我學習寫作,就大量地讀關於寫作方面的書。
  • 看到別人厚厚的讀書筆記就羨慕,如何做好真正的讀書筆記?
    無論是讀一本非虛構的小說還是讀一部實用類書籍,會做讀書筆記的閱讀者無疑都是特別會讀書,懂得讀書之道的人。那麼如何做讀書筆記呢?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就詳細介紹了讀書筆記在讀書過程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讓我們了解如何做真正的讀書筆記以及讀書筆記的價值在哪裡。
  • 如何讀書,才能真正改變自己?
    我們為什麼讀書呢?很大原因是為了解決內心的困惑。當一個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坎坷、委屈的時候,內心發問怎麼辦?自己反覆思索,想不出辦法,只能求助於書本了,有時候書中的隻言片語就可以化解危機,一兩句哲理可能改變鬱悶的心境,所以有時候讀書可以喚起自己奮鬥的欲望。
  • 學以致用的讀書方法,讓你做到知行合一
    《這樣讀書就夠了》正是這樣一本幫你如何高效閱讀拆解致用類讀書並且反饋到解決實際問題上的利器。它將教授你不再是隔靴搔癢的方法,書本將不僅僅只是老師,它還是醫生,幫你解決遇到種種實際問題。可想而知,效率提升是非常顯著的,同時可以用一個指導性的Excel去記錄每個課節的大綱和邏輯關係記錄下來以備查,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方法更注重將書本中的知識吸收理解內化並且切實運用於實踐。
  • 一讀書就瞌睡,讀書不是逐字閱讀,一小時讀一本書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書籍種類和讀書目的選擇不同的讀書方法,這樣我們讀書才能更加輕鬆,才能事半功倍。3、讀書狀態和時間、精力有關讀書狀態很關鍵,當我們晚上睡覺前來讀書,特別是在躺在床上讀書;這本身的讀書狀態就是進入夢鄉前的鋪墊,那讀書則成為了催眠劑。
  • 張五常:該怎樣讀書和思考,你的人生才能事半功倍?
    首先聲明,我要談的是為知識而讀書的方法,不是為考試而讀書的方法。為知識而讀書可以幫助考試,為考試而讀書卻未必可助知識的增長。知識是讀書的目的(An End);考試只是一個方法(A Means)。我可在四個大前提下給年輕人建議一些實用的讀書方法。若能習慣運用,不但可以減輕考試的壓力,而對更重要的知識投資會是事半功倍。
  • 如何做到一周一本書一篇讀書筆記
    關於為什麼要讀書和寫作,已經有千萬種理由,但是真正實踐起來,困難卻是一波又一波:上班已經很累了,哪有心思讀書和寫作呢,洗個澡刷刷朋友圈就該睡覺了。2016年10月份,開始一周一本書一篇讀書筆記到2017年8月份一共讀了41本書寫了41篇讀書筆記,後面開始挑戰100天33本書33篇讀書筆記去了。關於如何做到一周一本書一篇讀書筆記,分享幾點經驗。
  • 考博如何聯繫導師,才能事半功倍?
    近年來網上不乏有關師生關係的負面報導,那麼在考博前如何選擇一個靠譜的導師,如何與其聯繫才能贏得導師的青睞呢?今天小編就想總結幾點經驗,教大家如何在考博前聯繫導師,才能事半功倍。如何選擇導師小編認為,選擇導師要看三個方面:研究方向(課題),學術能力(在學界的影響力)以及人品。學術影響力就不用說了,誰不想找個學界大牛做導師呢。但做學術畢竟還要靠自己,所以確認自己的研究方向與導師對路也是很重要的,不然將來做不出業績,吃虧的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