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頭先講一個笑話
這個笑話是以人為中心療法風靡美國和歐洲的時候,反對者嘲諷羅傑斯的。
笑話裡,他們假設一個想自殺的來訪者去找羅傑斯做諮詢。他們認為過程是這樣的:
來訪者:我很想自殺。
卡爾:你說你很想自殺。
來訪者:是的。我覺得我活著沒有任何意義。
卡爾:你覺得你活著沒有任何意義。
來訪者:所以我要自殺了。
卡爾:所以你要自殺了。
來訪者(走到窗邊推開窗):我要跳下去了。
卡爾:你推開窗現在就要跳下去了。
來訪者「碰」跳下去。
卡爾:你已經跳下去了。
這個笑話記錄在《卡爾·羅傑斯傳》裡。(該傳記由羅傑斯親自授權美國傳記作家霍華德·基爾申鮑姆撰寫)
一定要注意,這是人本反對者假設的一個情景,並非卡爾的真實諮詢案例。
編造這個笑話的反對者們對人本主義有極大誤會,認為人本就是不斷重複來訪者的話。
他們會覺得,你們人本很容易,整個過程就「嗯、啊、哦」,然後再重複一下來訪者的話就可以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如果真有這麼容易,人人都可以來做諮詢師了,畢竟整個過程就「嗯、啊、哦」,然後再重複一下來訪者的話,不需要任何技能,誰不喜歡幹容易的事情呢?
人本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是一種根植於哲學的方法,它不僅整合了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的理論,也吸納了其他當代治療方法中的策略和技術。
人本主義心理諮詢師堅信:每個來訪者都是自己的心理諮詢師,他們有能力自己解決心理問題,所以更多時候在於引導、積極關注和正向鼓勵,讓來訪者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從而更深層次認識自我,學會使用潛意識的能量完成自我療愈的過程,是最具人文關懷的心理學流派。
心理學的第三種運動
人本主義於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興起,60年代開始形成,70~80年代迅速發展,它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等同於動物,只研究人的行為,不理解人的內在本性,又批評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經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三種運動。
人本學派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實現歸結為潛能的發揮,而潛能是一種類似本能的性質。人本主義最大的貢獻是看到了人的心理與人的本質的一致性,主張心理學必須從人的本性出發研究人的心理。
人本-存在探尋的意義
人本—存在主義心理學對這些疑問的探尋,它:
相信人活著的最深動機是對意義的尋求,甚至在苦難中發現生活的意義,從而克服「存在的空虛」;
鼓勵人們勇敢面對生命的焦慮與人生的困境,活出「存在的勇氣」;
強調對人生終極問題的覺察,包括存在的有限性,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人生是不確定的等等,從而獲得「自我覺察」;
要求人做到「自我誠實」, 因為人在追求自我覺察的過程中,會遭遇潛意識的迷霧,一個人必須誠實地面對自己,才能了解人生的真相;
協助人們處理苦難與意義、死亡與價值、孤獨與關係、自由與責任等根本問題,相信人可以通過選擇來創造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