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本田放出了2018年9月銷量數據,其中本田的熱門車型CR-V、思域和雅閣的銷量均破萬,分別獲得了13679、23277以及16369輛的數據,如此成績不可謂不驚人。要知道本年近一年中除了新車上市的新聞外,機油增多事件幾乎像夢魘一樣圍繞著本田。但時隔一年不到,從銷量即可看出本田已經復(公)活(關)成功。
巧合的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本田同樣爆發了機油門事件,車型同樣也是CR-V。眾所周知,CR-V是一臺全球車型,因此美國版與中國版的主要差別基本不大。但當我對美國的本田車主感到一絲擔憂時,本田卻狠狠的「打」了我一巴掌。
那麼同樣危機處理,本田又是如何對待中國和美國市場消費者的呢?
在中國市場,機油門事件最先爆發於東北地區,上百的CR-V車主去4S店討說法,而本田你的回應為東北太冷,並且只是個例,南方就會好很多。不久之後,南方的CR-V車主也爆出了車子機油有明顯增多的現象。除了自我打臉外,本田做法也很可笑,一開始它的做法是更改機油尺、說明書,到後來則是免費為CR-V車主更換機油。但大家都知道,這些只是臨時應對措施,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最終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以及國家出手後,本田宣布停售CR-V的1.5T版本,並於2018年5月12日起正式召回約13萬輛搭載1.5T發動機的CR-V(儘管宣布停售,但在之後仍能買到車)。不過後來,幾乎所有的搭載本田1.5T發動機的車型都出現了機油增多問題,包括思域、冠道以及傑德等等,本田也是分別對此進行了召回。
對於本田在中國的處理方式,歸結起來就是八個字:問題車多,態度很差。
而在美國市場呢?
近日,美國權威雜誌《消費者報告》報導,本田CR-V的1.5T四缸發動機在天氣轉冷後會出現機油明顯增多,至少發現將近20位車主出現這種情況。而本田也是馬上回應,本田北美市場的分公司馬上就發了公告,稱17-18年生產的1.5T CR-V車型因為氣候寒冷,加上間歇性駕駛,發動機中機油乳化增多現象爆發了,本田一定高度重視,並持續努力解決,還不忘表決心說,一定於18年11月份拿出解決方案。
對於本田在美國的處理方式,歸結起同樣八個字:問題車少,態度很好。
對於本田這種區別對消消費者的行為,讓我不得不想起了日本的另一個品牌,那就是豐田。
在2009年8月,美國一臺雷克薩斯ES350發生了一起4人死亡的事故,隨後又持續出現自動加速或無法減速的情況。而在次年一月,又被爆出了豐田剎車失靈現象。最終的原因是油門踏板出現阻滯,影響復位,因此才發生突然加速的情況。為此,豐田掌門人豐田章男還出席了眾議院監管和政府改革委員會的聽證會,甚至言語哽咽,表示「深表遺憾」,並在美國召回了850多萬輛多萬豐田車。
儘管在美國之行後,豐田掌門人從美國直飛中國,但僅僅是開了一個很小的媒體見面會。並且更重要在於豐田的做法,在北美「出事」的豐田汽車零部件還包括腳墊和制動系統,「涉及地區僅限於美國和加拿大,中國不在召回範圍之內,另外在中國銷售的普銳斯和雷克薩斯車型也不在召回範圍內。」豐田章男說。可實際上,普銳斯和雷克薩斯都是以進口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怎麼會沒有同樣的問題呢?
最終在召回的數據上,中國僅召回了7.5萬輛,而美國則是850萬輛,數量甚至不及美國的零頭。
由此可以發現,同樣的問題,日本車企都有明顯區別對待中美市場。其中的原因除了車企自身外,與兩個國家不同的法律也有非常大的關係。相比於美國,中國的法律法規總是忽視消費者的利益。而在美國,如果侵犯消費者的利益,嚴重的可能製造商傾家蕩產。但在國內,幾乎不會出現此類情況。而這也是豐田、本田這些品牌敢於區別對待中美的前提。
回到本田,儘管中國的法律對於車企而言相對「寬鬆」,但對待問題的方式也能看出一家車企的態度,並且相比於汽車出問題,車企無所謂的態度無疑更讓消費者寒心。最後,冬天就要到了,但願這次本田的老車主和新車主們可以「溫暖」的度過這個不知是否會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