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點擊視頻,走進西城集中醫學觀察點
「
恭喜!您的醫學觀察期已滿,順利解除隔離,回去之後還是要……
」
2月22日晨風拂面
和煦的陽光讓人心情格外舒暢
經過14天觀察期
一批新冠肺炎觀察人員體溫正常
無相關疑似症狀
符合解除醫學隔離條件
從西城區第六集中醫學觀察點裡平安走了出來
觀察人員用房間裡的便籤紙製作了兩隻千紙鶴,寫上祝福的話語,感謝醫務人員的辛苦付出。
為打消他們的顧慮
第六集中醫學觀察點主任
廣外醫院工會主席胡桂芝和醫護人員們
護送他們一直走到大門口
一邊叮囑,一邊不住地揮手
觀察期裡
醫護人員每日無微不至的關懷
和科學嚴謹的管理
讓每一位觀察人員都倍感安心
從隆冬到初春
這裡沒有一位觀察人員或醫務人員被感染
嚴格管理不擾民
通往頂層的樓梯間寬敞、明亮,隨處可以聞到消毒水的味道。狹長的走廊裡安靜、有序,可以清楚地聽見自己的呼吸與腳步聲。如果沒有身穿隔離衣的醫護人員走過,這裡和普通的酒店並無兩樣。
狹長的走廊裡安靜、有序
胡桂芝介紹,住在這裡的都是與已經確診或疑似病例有過密切接觸史,但自身卻沒有相關症狀的人員。因為新冠肺炎存在潛伏期,需要不少於14天的隔離觀察,這些人員才被安排在這裡,但並不代表他們就一定是病毒攜帶者。
準備工作。把口罩、眼鏡和隔離衣用醫用膠布粘緊,防護更加安全
胡桂芝介紹,集中醫學觀察點的選址有嚴格科學的標準和流程,首先是要區域相對獨立,還包括要有獨立的空調、衛生間等。其次,集中觀察點觀察的是區域內確診、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者(不是確診和疑似的病人)。第三,集中觀察點內部有嚴格的分級分區管理措施、消毒隔離措施以及隔離人員的觀察辦法流程。所以,集中醫學觀察點不會對周邊居民生活造成影響。
互相幫忙把口罩眼鏡和隔離衣用醫用膠布粘緊
一天消毒三遍以上
每天一早,負責消毒的周婕主任就要走過各個樓層的房間門前,將消毒噴壺高舉斜前方45度,對公共區域進行逐層消殺。
徹底消殺結束醫學觀察後的房間
空曠的走廊裡,陪伴她的只有沙沙的腳步聲,儘管足不出樓,每日,周主任的步數也都在1萬步以上。
給做完消殺的房間貼好標籤
隔離衣是隔離觀察點最不可或缺的物資之一,同時,一次性帽子、手套、口罩、鞋套一樣也不能少,護目鏡戴好後,還要用保鮮膜反覆纏繞,最後用膠布把每個部位都密封好……
醫護人員按照要求穿好防護服,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
嚴格按照規範脫下隔離衣和其他防護,進行手消、鞋消。
按照這樣的要求,周婕每天至少穿脫4次隔離衣,進行3次以上的消殺,利用病毒消殺切斷傳染途徑,遏制疫情擴散,容不得半點馬虎。
酒店工作人員每天兩次倒入消毒液,為汙水消毒
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人員解除隔離。周婕需要用高濃度的消毒液和酒精對人員住過的地方進行全面消毒,門把手、桌面、窗臺、遙控器、水龍頭……
凡是人能接觸到的地方,就一樣都不能放過,當所有房間消殺過後,周婕再回到第一個房間,用乾淨的抹布,蘸水擦拭乾淨,確保下一個進來的人絕對安全。
垃圾轉運標準高
生活垃圾處理是集中觀察點裡的一項重要工作。每天下午3點,作為集中觀察點裡僅有的兩位男生,王唯懿和馬將都會認真穿好隔離衣,按照醫療垃圾的處理要求,按時到走廊裡回收生活垃圾。
為各個房間送出的垃圾消毒
有時候垃圾量太多了,女孩子一般又都比較心細,中藥房的女藥師馬倩也會加入他們的隊伍——膽大心細,就是對他們清理垃圾過程的真實寫照。
收集好的垃圾封好,貼上標籤
門口擺放一個垃圾箱。按照規定,下午3點以前,各房間要事先將生活垃圾成袋投放在屋門口的垃圾箱裡,並關好門。
整理好的垃圾打包運走
醫護人員首先對垃圾箱進行第一次消毒,按照醫療垃圾處理的要求,用兩層黃色塑膠袋分裝,集中運到樓下,裝入一次性耐壓硬質紙箱內並密封,貼上「涉疫生活垃圾」的統一標識,單獨放置,並進行第二次消毒,確保消殺乾淨。
垃圾集中保存,等待每天統一運走
醫療廢物處置需要每天做好記錄、實行日報告制度。每天晚上10點左右,在不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的時間段,再由全區指定醫療垃圾回收公司開車對各站點進行垃圾轉運,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影響。
關心關愛情意濃
「醫護人員嚴格要求我們只能在房間內活動,雖然老在這裡憋著也挺煩的,但是為了不給醫護人員添麻煩,也不影響周圍人,我們也就這麼忍過來了。」當天,一位解除觀察的小夥子這麼說。
全體人員用餐是由區政府指定的企業統一配送,保證安全和營養
在這裡,觀察人員的一日三餐都有統一配送,但是為了確保安全,每天100多人訂的快餐、快遞,都需要醫護人員下樓幫忙一件一份送到房間門口。
按照名單需求發放,清真餐要記清楚
每天晚飯17:30送到,15:00醫護人員就要穿好隔離服,挨個敲門,收拾清掃垃圾、消毒,再回到一層取飯,一路小跑,將帶著熱氣的食物和水發放到各個房間。
發放晚餐
李蕭萌負責集中觀察點內的所有信息數據統計與上報,有一回一位被觀察人員自己訂的外賣,忘記要筷子,小李聽說後就趕緊把自己還沒來得及拆的一次性筷子先讓給了他。
送餐不見面,觀察人員會等工作人員走後再開門取餐
晚上9:00,筷子送到了,當小李最後把自己的飯領回房間吃的時候,飯早就涼了,但是小李卻說這飯吃的才有味兒——有的是人情味兒!
等為觀察人員發放完晚餐, 小李回到房間打開了同事用毛巾包裹著保溫的盒飯,飯雖然涼了,但心裡暖暖的
哭了?笑了!
在這個集中觀察點裡,類似的「小插曲」每天不計其數。這8個人曾經都是「白衣」工作者,非常時期充當起搬運工、接線員、保潔員、消毒員……完成一天勞累的工作,回到房間常常倒頭便睡。
醫護人員整理好入口處的房卡、體溫表、口罩等物品,隨時做好工作準備
值班大夫和觀察人員進行視頻交流,了解每天的身體情況,叮囑注意事項
有一次,8個人接到通知下樓搬貨,來到大門口,看到六十箱24瓶裝礦泉水,六十箱牛奶及幾十大包洗漱用品,像小山一樣堆著。8個人先是眼前一愣,於是二話不說,手搬肩扛,一趟、兩趟、三趟……往返於五個樓層,把帶著汗水與關心的物品放到每一位觀察人員的門前。藥劑師孫昱婷頭一次搬這麼重的東西,那天她一個臺階沒踩住,小腿迎面骨就重重地磕在了臺階上,瞬間鼓起一個拳頭大小的包。
酸楚的淚水,小孫一直忍著,直到2月22日,小孫放聲痛哭,一頭扎在了胡桂芝的懷裡。
「哭吧,孩子,壓力太大,也算釋放了!」
胡桂芝安撫著小孫,心裡卻非常清楚,之前腿磕青了都不哭的小孫這次為什麼而哭。
觀察人員用房間裡的便籤紙製作了兩隻千紙鶴,寫上祝福的話語,感謝醫務人員的辛苦付出
原來,作為廣外醫院派駐的首批醫護人員,這天是他們在這裡連續工作的倒數第二天。早晨,為了安排大家正常輪休,醫院為8名醫護人員做了CT檢查,結果表明大家在隔離期間防護工作都做得非常到位,沒有被感染的,都可以回家。回來後,小孫一顆懸著的心總算落了地,哭了一會,大家又聽見小孫樂了,發出了孩子般「咯咯」的笑聲。
醫護孫昱婷為「戰友」們每個人手繪了一雙「戰疫」拖鞋,作為這段特殊時期的紀念
15天的工作臨近結束,當天,廣外醫院黨委還收到了孫昱婷、王唯懿和馬將三名青年醫務人員鄭重遞交的入黨申請書,申請書是手寫的,以照片形式發至醫院黨委,每份申請書都寫滿了「青年們」熾熱的入黨決心。
三位年輕的醫護人員火線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向黨組織靠攏
防護眼鏡裡的哈氣阻擋了視線,但阻擋不了堅毅的目光
次日,隔離觀察點六層醫護人員的休息區裡發了5盆綠豆芽,一個個嫩芽從豆子中探出頭來,好像好奇的孩子,四處張望美麗的世界。廣外醫院第二批派駐的醫學觀察點醫護人員已全部就位。
抗疫必勝!中國加油!
文字:王鴻順
圖片:於志強
視頻:於志強 周博男 雷蓬
編輯:董豪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