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楠 通訊員 馬慶琳
寶寶是一個家庭未來的希望,也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棟梁。寶寶的健康是一個家庭最關心的「話題」。然而,由於寶寶的腸胃發育還未健全,一旦長病,吃藥對身體的損傷要比成人嚴重。幼兒推拿是治療一些幼兒常見病的方法,因其不用吃藥、對身體損傷較小的特點,長久以來受到廣大家長的歡迎。
近日,由本報和市中心醫院聯合舉辦的「共築健康城我們在行動」健康教育講座系列活動,在濟南市中心醫院健康教育大講堂舉行,10月25日,該院中醫科主治中醫師任文凱以「小兒常見病的推拿治療」為題,為前來聽講的寶寶家長們帶來一場生動的課程,受到他們的歡迎。
【專家簡介】
碩士,擅長以中醫外治法尤其小兒推拿療法治療小兒外感發熱、消化不良、夜啼等兒科常見病,擅長推拿手法治療小兒肌性斜頸,另對產後乳汁不下、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療頗有造詣。
【特別提醒】
11月14日,以「共築健康城 我們在行動」為主題的健康教育講座,繼續進行,該次主講的內容是「慢阻肺的管理」,普及健康知識,促進濟南健康,提升美麗泉城,濟南市中心醫院在行動,泉城醫護專家在行動,我們大家一起在行動。歡迎廣大市民和讀者踴躍參加。
小兒推拿方法多避免吃藥效果好
「小兒推拿是治療某些幼兒疾病的醫學手段之一,但畢竟孩子和成人的身體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兩者之間在治療範圍、推拿穴位以及推拿手法上有著一定的區別。」任文凱說,成人推拿以骨科疾病為主,例如頸肩腰腿痛,肩周炎,風溼等引起的骨關節疾病等;內科疾病如神經衰弱、高血壓、緊張疲勞等。但是小兒推拿除小兒肌性斜頸外,其他均以小兒內科疾病為主,例如發燒、咳嗽、消化不良、腹瀉、便秘、遺尿、驚嚇等。另外,成人推拿的穴位以十四經絡穴位為主,小兒推拿則是有特定穴。「在手法上,成人的推揉拿捏點按搖扳等為主,需要一定力度,手法偏重;而小兒主要推穴位,手法輕快柔和,平穩著實,頻率每分鐘200次左右,一般取左手,需要用諸如滑石粉等介質。」
據任文凱介紹,由於小兒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全,所以,感冒、發熱成為了兒科疾病的主要「病種」。「眾所周知,感冒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不同的感冒方式治療方法不同,這就是所謂的『辯證施治』。」她解釋說,區分兩者的方式很簡單,前者發熱無汗,怕冷,鼻流清涕,舌苔薄白;後者發熱微有汗,怕冷不明顯,唇紅咽幹,舌尖紅,鼻流濁涕,舌苔薄白微黃。「表證有四大治療手法,分別是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揉耳後高骨。推拿治療小兒風寒感冒,主要在於發汗解表、溫陽散寒並發汗透表。可以用推三關,掐揉二扇門的手法實現;而風熱感冒則是為了達到瀉臟腑熱、清熱解表的作用,可以通過清天河水還有推脊的方法實現。」辨證施治療疾病首要問詢中醫生
咳嗽,也是小兒常見病之一,同樣分為有寒和有熱兩種,這種疾病讓寶寶們非常痛苦,感到「憋悶」。前種,多重於下午、晚上,降溫或受寒加重,多見痰白,痰多清稀或雖較粘而易出,後者則是多重於早晨、中午,受熱加重,痰多黃,痰多粘稠,不易咯出,或少痰、無痰。表證四大手法以疏風散寒順運內八卦以寬胸理氣寒重者加推三關、掐揉二扇門。熱咳主要治療目的是清肺經,清胃經、推揉羶中、天突掐揉掌小橫紋。
而小兒便秘則分為實秘和虛秘兩種,實秘的特點是大便乾結,或成球狀,口乾唇燥,口臭腹脹,納食減少,小便黃等;虛秘則是排便間隔時間較長,便秘不暢,或大便並不幹硬,但努則乏力難下,面色恍白,形瘦氣怯,排便時冒虛汗等特點。任文凱說,這種疾病同樣可以使用推拿的方法進行治療。「推拿醫生可以使用清天河水、請大腸、推下七節骨、揉天樞、按摩足三裡以及順摩腹的方式治療實秘;虛秘則使用補脾經、捏脊、二人上馬還有按揉足三裡的方式治療。需要注意的是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一定要搞清孩子究竟屬於哪種便秘才能進行施治。」
「請問醫生,我們家寶寶有時會腹瀉,又不喜歡喝藥,用推拿方法可以治療嗎?」一位年輕媽媽焦急地問。任文凱給予了肯定的答覆:「這是可以的,但腹瀉情況比便秘稍顯複雜,分為內有邪、傷勢和脾虛。不要要求立即止瀉,一定要分清腹瀉原因,避免閉門留寇。」任文凱表示,如果寶寶內有邪,那麼就是寒熱暑溼之邪入侵的表現,特點是糞便以水為主。「辨證治療不易,建議家長帶領寶寶找專業醫生就醫。」
任文凱特別強調,中醫按摩手法極為講究,醫生會通過順摩腹與逆摩腹的次數來調整虛實,需要注意的是,輕柔寶寶腹部時,順時針為治療便秘(助瀉)、逆時針為收斂(止瀉)。
另外,鼻塞流涕、流鼻血、視力下降、嗓子疼、肚子疼以及容易生病等症狀都可以用按摩的方法進行治療。
最後,任文凱說:「中醫按摩治療小兒常見病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治療正確,完全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過,除一些簡單的手法外,建議大家還是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