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太空環境搬回實驗室──走進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

2020-12-23 金臺資訊

近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探月任務圓滿完成。探月返回過程中,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與上升器能否完成交會對接是決定「嫦娥五號」是否可以將月壤帶回地球的關鍵環節之一。為了真實地驗證「精準接,無縫轉」的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過程,需要在地面開展GNC全物理仿真試驗,而這個試驗就是在天津市微低重力環境模擬技術重點實驗室完成的。近日記者來到位於高新區的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探訪這個「將太空環境搬回地球」的實驗室。

走進實驗室,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的大型超平支撐平臺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據了解, 平臺本體是由200塊特供的天然濟南青花崗巖拼接而成的,濟南青花崗巖具有抗壓強度高、耐腐蝕等良好的物理特性,是建造大平臺的理想材料,但只在特定區域產出,且產量很少。在設計之初科研人員曾考慮過鑄鐵,但是鑄鐵的平臺維護性較差,手觸、生鏽、除鏽都會破壞平臺的平整度,最終還是選擇了濟南青花崗巖。

「地面交會對接試驗使用的敏感器和執行器都是真實產品,要模擬它們在太空環境中的對接狀態,需要用通過發動機噴嘴噴氣產生的只有數十牛的推力來讓數噸重的模擬器改變軌道和姿態。」 實驗室技術負責人李躍華告訴記者,「為此,研究所研製了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單塊平臺水平度達到2角秒,拼縫高度差達到10微米的大型超平支撐平臺。保證『嫦娥五號』的模擬器在平臺上進行近乎無摩擦的運動,從而驗證探測器交會對接過程中的制導、導航與控制技術。」

除了選材,大型超平支撐平臺在建設時從地基、支撐機構、平臺本體到控制系統和調平系統等多方面都充滿了挑戰。針對天津的地質條件,科研人員採用摩擦樁和高標號水泥澆築的方法,為整個大平臺建設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基礎。為了加強設備基礎與支撐調節機構之間的連接貼合性與接觸剛度,科研人員還將高精度的花崗巖墊石澆注在地基內。

地基與平臺之間採用的支撐調節機構是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每塊平臺下方由六套支撐調節機構進行調節,由於三點確定一個平面,因此,其中三根為主支撐,負責調節平臺位姿;三根為輔助支撐,負責增加平臺的支撐剛度,1200根支撐調節機構,保證了開展試驗的模擬器即便在最惡劣工況下仍能順利通過拼接縫。

控制系統是平臺下方1200根支撐調節機構的大腦,負責接收檢測車回傳的平臺水平度數據,並精確計算每個支撐的運行量。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科研人員設計了基於CANopen總線的分布式控制系統,通過閉環控制,保障了調節精度要求。

要將200塊3米×2米的花崗巖調整到水平度和拼接縫高度滿足試驗參數要求,工作量極其龐大且繁瑣,且數據差之毫厘,謬之千裡。「我們研製了自主巡航的檢測車對整個平臺進行精度測量和自動調平,相比傳統人工檢測與調節,調節時間從1—2個月縮短到24小時,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支撐平臺的保障能力。」 李躍華告訴記者。

「大型超平支撐平臺」是氣浮式微重力試驗研究的基礎設施,在其上能夠開展大量的試驗研究工作。目前除「嫦娥五號」任務外,該平臺還開展了空間站大型展開機構等十餘項各類型號和創新的試驗任務。未來還將為載人登月、空間編隊飛行、深空探測等重大工程任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大型超平支撐平臺的成功研製使我國徹底告別了手工調試平臺的歷史,氣浮支撐平臺物理仿真一舉躍進世界領先水平。」李躍華表示。後續,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將不斷迭代發展大型超平支撐平臺技術和低微重力模擬仿真技術,為更多的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記者 張璐)

相關焦點

  • 將太空環境搬回實驗室──記者走進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
    為了真實地驗證「精準接,無縫轉」的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過程,需要在地面開展GNC全物理仿真試驗,而這個試驗就是在天津市微低重力環境模擬技術重點實驗室完成的。近日記者來到位於高新區的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探訪這個「將太空環境搬回地球」的實驗室。  走進實驗室,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的大型超平支撐平臺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 走進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多圖)
    本次探月返回過程中,「嫦娥五號」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與上升器順利完成交會對接,太空中「接回」了月壤。而幾牛的力,剛好是推動重達數噸的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向上升器對接的關鍵。 來自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為了確保這幾牛力「使得對」「用得準」,反覆攻堅了7年。
  • 航天機電連雲港神舟組件檢測中心獲TüV南德CTF實驗室資質
    2020年8月9日, Tier 1一級組件製造商航天機電(N1-510)宣布,其航天機電連雲港神舟組件檢測中心憑藉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和過硬的檢測技術獲得TüV南德CTF實驗室資質(CTF, Customers』 Testing Facilities),並在第十四屆(2020)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展覽會暨論壇期間舉辦了授權儀式。
  • 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紀事
    當中國航天員楊利偉完成首次太空飛行,在內蒙古預定地點安全著陸時,綠樹環抱的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一片歡騰。  35載辛勤耕耘,35年碩果纍纍。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研究從最初的一張白紙,蹣跚起步,至今完成了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和航天服、航天食品等幾百項有關產品的研製工作。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天津津航計算技術研究所來煙臺高新區考察投資環境
    膠東在線7月16日訊(記者 許加薇 通訊員 王志曉)應煙臺高新區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推進中心邀請,中國航天科工三院天津津航計算技術研究所軌道交通事業部總經理張凱一行6人,於2020年7月15日來我區考察,探討軌道交通信號系統裝備產業化項目落戶煙臺高新區。
  • 中國航天系統名錄
    ,火箭、 飛彈控制14所,北京航天長徵飛行器研究所,載荷總體(半個總體)15所,北京航天發射技術研究所,兵器發射、低溫加注18所,北京精密機電控制設備研究所,已吸收合併了811廠,航天伺服系統、太空飛行器機電產品、液壓控制19所,北京航天科技信息研究所
  • 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語言認知與語言教育實驗室設備購置...
    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語言認知與語言教育實驗室設備購置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語言認知與語言教育實驗室設備購置項目 品目 貨物/通用設備/廣播、電視、電影設備/音頻設備/語音語言實驗室設備 採購單位 北京外國語大學
  • 2019航天五院北京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研究生調劑信息
    六、聯繫方式   單位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友誼路104號   聯繫電話:010-68111367   聯繫人:韓老師   E-mail:hr_cast511@163.com   七、單位介紹   北京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航天五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始建於1968年,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
  • 太空旅遊市場潛力無限 航天將為中國帶來巨大財富
    我國航天工程190億元的巨額投入,2/3來自市場,其原因就是航天技術的產業化可創造巨大財富。資料表明,對航天每投入1元錢,將對整個社會產生8元至14元錢的帶動效益。美國將航天技術轉化為產業,全國為此增加了2萬億美元利潤。
  •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所屬企業2003年度總機構...
    附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所屬企業2003年度總機構管理費扣除標準  序號 單位名稱 額度(萬元) 所在地  1 湖南航天長宇機電總廠(7809廠) 6 湖南長沙  2 湖南泰山機械廠(7803廠) 18 湖南長沙  3 湖南航天機電設備與特種材料研究所(7801所) 5 湖南長沙  4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068
  • 西北機電工程研究所(202所)
    西北機電工程研究所(202所)201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說明   西北機電工程研究所(學校代碼83111)是兵器行業技術開發中心,是集機械、電氣、液壓、工程熱物理等多專業的綜合性研究所。
  • 2017年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接收考研調劑學生
    1.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簡介  2011年底,澳門科技大學在國際,國內大力發展航天技術及空間科學的背景下,在澳門科技大學現有研究力量的基礎上成立了太空科學研究所。以月球及行星科學為研究重點,開展創新性的學術研究,並為科學普及作出貢獻。
  • 航天科技走進生活——從北京農業嘉年華之太空家園館說起
    原標題:航天科技走進生活  ——從北京農業嘉年華之太空家園館說起  2017年4月24日是第二個「中國航天日」,為迎接這個屬於中國航天事業的特殊日子,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天地之路鑄夢想·融合最美家國情」主題活動,在第五屆北京農業嘉年華拉開帷幕。由神舟傳媒設計搭建的太空家園館成為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吸引了上萬名遊客駐足體驗。
  • 航天專家走進明德中學
    星辰在線4月22日訊 據湖南日報(記者 餘蓉)「在航天領域的探索,失敗並不可怕,不放棄才能成功。」「中國航天發展歷史告訴我們,自力更生、靠自己的都成了,而想要靠別人的最後都靠不住」……4月22日,錢學森運載技術實驗室高級研究員李洪波走進長沙明德中學,為1000多名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航天科普課。  李洪波長期從事太空安全領域研究,主筆撰寫並發布了我國首份《空間態勢評估報告》。講座現場,她介紹了我國航天發展歷史成果、國際航空領域現狀等。
  • 2016年國家工程實驗室名單出爐 9家海洋類實驗室入選
    其中海洋類國家工程實驗室有9家,他們分別是:數位化造船國家工程實驗室、海洋石油勘探國家工程實驗室、港口水工建築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海洋工程總裝研發設計國家工程實驗室、海洋工程機電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海洋物探及勘探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船舶與海洋工程動力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海洋工程裝備檢測試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海洋水下設備試驗與檢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 中國航天日活動:劉洋現身「太空農場」與公眾互動
    人民網北京4月23日電(趙竹青)「太空生活感覺如何?」23日,中國載人航天慶祝第三個「中國航天日」主題活動在北京農業嘉年華舉辦專場活動。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與同學們現場進行問答互動,並向學校贈送了「遨遊在太空」科普書。
  • 從瀘州搬走的頂尖科研機構:航天四院、西研院、三號信箱、水稻所
    >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這一天也是航天四院的建院紀念日。1966年,西研院全院搬到納溪安富,西研院研究人員主要來自於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等一流高校。1999年,由事業單位轉置為科研企業,同年7月,西研院從瀘州納溪搬入成都。
  • 中國將在中山站全面建設極區地球空間環境實驗室
    中國將在中山站全面建設極區地球空間環境實驗室 26次南極考察期間,在位於東南極的中山站全面建設極區地球空間環境實驗室。  胡紅橋說,1994年以來,中國通過與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和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合作,在中山站建立的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系統已開展一個太陽周期(11年)以上的連續觀測,積累了極區電離層、極光和地磁等多要素觀測數據,為在中山站建立空間環境監測實驗室奠定了堅實基礎。
  • 青島理工大學複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為兩大航天工程保駕護航
    11月27日,2020全國主流媒體走進青島理工大學活動隆重舉行。來自全國30家主流媒體的40餘位編輯、記者走進青島理工大學校園。與會媒體的編輯、記者先後參觀了青島理工大學BIM中心、數字建構實驗室、光大理工環境技術研究院、複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摩擦學研究所、雷射智能製造技術實驗室和山東省增材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月27日,2020全國主流媒體走進青島理工大學活動隆重舉行。來自全國30家主流媒體的40餘位編輯、記者走進青島理工大學校園。
  • 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託起中國航天新夢想
    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是國防工業骨幹科研單位,自1957年12月3日成立至今,已伴隨中國航天走過艱苦卓絕、光輝卓著的53年。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拼搏奮鬥,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創建並發展了我國航天材料及工藝技術體系,填補了我國材料及工藝領域的諸多空白,奠定了航天材料及工藝事業的基礎,發展成為集材料研究、產品試製和批生產於一體的綜合性高新技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