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桌子的生活觀
ID:zzdshg
張玉環殺入案平反刷屏之後,在網絡上算是落下一段帷幕,可回到家中的張玉環,生活對他的考驗遠遠沒有結束。
27年,外面的世界已經變得讓張玉環無法理解,他不會用手機,不知道什麼是網絡,不明白電扇為什麼會搖頭。
他就像一個新生兒般,艱難地適應陌生的一切。
然而,對張玉環來說,學會使用電子產品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最難克服的,其實是周圍人的偏見。
在梨視頻中,同村醫生張幼玲說,張玉環回村後,來來往往的都是記者,可村裡幾乎沒有人跟他接觸,大家依然認為他是殺人犯。
他急切地呼籲:大家一定要打消對張玉環的孤立,他要融入社會,這點非常重要!
其實我們看到的張玉環和村民眼中的張玉環,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兩個人。
我們認識的張玉環是冤案平反之後的張玉環,是基於熱搜之上的人,我們相信他是好人,是被冤枉的,可對於當地的村民來說不是,他依然活在他們的偏見裡面。
所以,別看張玉環剛回家這些天很熱鬧,我們也感覺大家都很正義,但是等熱搜褪去,他需要自己獨自去面對那個真實的世界,一個人是不可能不融入社會的。
其實不只是當地村民,還有一些網絡鍵盤俠也在妄自評論,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就判定他是真兇,隨意貼標籤:
有個網友評論得一針見血:法律上是疑罪從無,人心是疑罪從有。
這些問題,其實比張玉環的國家賠償更值得我們去重視,大家如果不去撕掉張玉環殺人犯的標籤,那麼他將會被釘在恥辱柱上一輩子。
張玉環的再審辯護律師尚滿慶說:
「我們作為辯護人,很堅定地認為,本案不管是27年前還是現在,所有的證據指向均不能證明張玉環有作案的可能、作案的時間、作案的手段...
我希望社會能釋放出一種善意,張開臂膀歡迎張玉環回歸正常的社會,遠離自己所遭受的苦難......
尚滿慶最後說了一句話,讓我特別有感觸,他說:希望大家能以最大的善意去理解一個艱難行走了27年的家庭。
27年,這個家庭是怎麼熬過來的,沒有人知道。
在很小的時候,張玉環的大兒子張保仁,就頂著「殺人犯兒子」的惡名,飽受白眼、謾罵、毆打,他不敢反抗,永遠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小兒子張保剛幸運一些,他跟著外公生活,沒有留在張家村。
大約八九歲的時候,張保剛回到村裡找哥哥玩,正好看到同村的小夥伴把張保仁摁在地上,還往他的嘴裡塞牛糞,張保仁呆呆地躺著,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
他們已經那麼難了,可是他們還要那樣對他們。
這就是人性。
一個幼小的孩子,身邊沒有父母陪伴,還要忍受異樣的眼光、甚至不明不白的毆打,他該有多苦啊,真不知道那些歧視他的人,怎麼忍得下心。
世俗的偏見、歧視,如同一座大山,從過去的27年到今天,都重重地壓在張玉環一家人身上。
他們已經付出了這麼多,還要怎樣?
白巖松談到這樁案件時感慨地說:
張玉環蒙冤27年,起點是在1993年,我想想自己,那一年25歲,走進東方時空當主持,今年已經52歲。想想這27年人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更能明白對於張玉環來說,這27年在人生當中失去多少。
被冤枉的時候,張玉環就一直在牢裡面寫申訴信,27年時間,他整整寫了五六百封,終於洗脫了冤情。
可是出來之後才發現,用27年可以洗脫罪名,但人心裏面的偏見怎麼也無法洗掉。
電影《哪吒》裡面有一句臺詞: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也無法翻越。
知乎上有個問題:在中國農村什麼讓你感到最恐怖?
有個叫「倔強的王大爺」的答主用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最恐怖的就是偏見。
他是做房地產的,之前帶過一個女徒弟,長相一般,但很能吃苦,基本上全年無休,包括端午中秋這些假期。
一年之後,因為他要離開所在的片區,就把女徒弟升到經理級別了,而且,那個片區所以能賺錢的機會,他都給她了。
又過了一年,女徒弟攢夠了一套房子的首付,在她負責的一個項目上買了一套房,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但有一次上班的時候,女徒弟突然哭得特別厲害,怎麼勸都勸不住。等她冷靜下來之後,給同事們看了她老家親戚群裡的聊天記錄,大家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她親大姨在親戚群裡說,她肯定是在城裡做小姐,才賺到買房子的錢的,還說得繪聲繪色,有模有樣。
這個女孩本來踏實勤奮,靠自己的努力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可是這個親戚看到她過得好,就不分青紅皂白地給她貼上了「出賣身體賺錢」的標籤。
即使毫無依據,但人很喜歡相信謠言,尤其在偏遠閉塞的地方,假的都會變成真的。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以後別人一提到這個女孩,就會自動將她和不好的事情聯繫在一起,女孩的一生,恐怕都要受影響。
可悲的是,沒人去問她怎麼賺到買房的錢,沒人在乎她工作到底有多努力,在未做任何考證的情況下,就通過自己的臆想斷定一個女孩做那麼不堪的事情。
說實話,這樣的人內心極其醜陋,其言行實在太齷齪了。
還記得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那個令人悲傷的故事嗎?
在西西里的一個小鎮上,瑪蓮娜就因為長得太美,被貼上了不守婦道、人盡可夫的標籤。
有人說她私會情夫,但其實,所謂「情夫」是她的父親;
有人說她生活混亂,但其實,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抱著丈夫的照片獨自在家中跳舞。
古今中外,女人最害怕的就是蕩婦羞辱,在一次一次事件中愈演愈烈,最後變成了可怕的群體霸凌。
那個小鎮上的女人,集體孤立瑪蓮娜,她們不給她提供工作,甚至不賣給她食物。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她們一起在廣場上對她拳打腳踢,扒她的衣服,剪她的頭髮,指責她勾引男人。
有人親眼看到她做什麼齷齪的事情嗎?有人親眼看到她去勾引別人的老公嗎?
沒有,大家就憑藉著風言風語中的偏見,恨不得扒了她的骨,抽了她的筋。
一個人,只要和別人不一樣,只要有人傳謠言,那麼,她這輩子都要被釘在恥辱柱上,要被孤立,被歧視,至於他是罪有應得還是含冤受屈,沒人在乎。
你看,世俗的偏見到底有多可怕?
記得在我上小學的時候,班上有個女孩,臉上有一大塊斑,不知道是哪個同學帶頭說了一句她有傳染病,自那之後,班上的同學都不願意跟她玩了。
我經常看到那個女孩落寞地走在人群中,低著頭,用頭髮遮住自己半邊臉,恨不得將自己整個人都隱藏起來。
我隱隱地覺得這樣做不對,但也無力改變什麼,一年之後,女孩就轉學了,從此沒有人再見過她。
後來,每當回想起這件事,我都覺得特別後悔,如果當時我能鼓起勇氣和那個女孩說句話,告訴她她並沒有做錯什麼,不用感到自卑,她人生中的那一年,是不是會因此明亮一些呢?
群體性的歧視最可怕之處就在於,身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沒做什麼過分的事,也許只是跟著起鬨,也許只是沉默閃躲,但對被歧視的那個人所造成的傷害,卻是實實在在、難以彌合的。
所以,我們需要從群體的偏見中跳出來,真正地、正確地了解那個被歧視的人,這需要的不僅是智慧,還有悲憫之心。
《論語·公治長》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公治長是孔子的弟子,因為一場誤會,被關進了監獄裡面。
雖然最終被無罪釋放,但公治長畢竟是蹲過監獄的人,鄉親們難免對他指指點點,而孔子卻做了一件讓人大吃一驚的事——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公治長。
眾人都很不解,青年才俊那麼多,為什麼孔子要挑一個坐過牢的人為婿呢?
孔子說,公孫長入獄,並不是因為他真的犯了什麼罪,他也是受害者,而且,公孫長入獄後,一直不卑不亢、不怨不尤,由此可看出他是值得託付之人。
如果孔子也人云亦云,跟著大家一起用有色眼光看待公孫長,很有可能錯失一位佳婿。
有一個很經典的問題,我們再來答一下。
假如要從以下四個人中,選擇一位來造福人類。你會選擇哪一位?先來看看他們的基本條件。
候選人A:篤信巫醫和佔卜,偷偷養了兩個情婦,嗜好吸菸喝酒。
候選人B: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讀大學時因吸食鴉片差點被開除,每晚都要喝許多白蘭地,煙不離手。
候選人C:曾是國家戰鬥英雄,保持素食習慣,從不吸菸,不談女色,只偶然來點啤酒,年輕時沒有做過什麼違法的事,酷愛讀書,懂藝術,有專著出版。
候選人D:相貌英武,年輕時積極投身革命,曾參與刺殺清政府要員,其許多名句激勵了大量的有志青年。
單看這些個人信息, 你是不是要決定選誰了呢?
別著急,我們來公布答案。
候選人A,是美國總統羅斯福。
候選人B,是英國首相邱吉爾。
候選人C,是法西斯元首希特勒。
候選人D,是臭名昭著的賣國者汪精衛。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只通過一言半語,非常片面的信息去認識一個人,這樣會讓我們變得偏見、狹隘和無知。
知名評論人石述思說:所謂成熟,就是對內消除傲慢,對外消除偏見的修行。
人生很長,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永遠不會遭受不公,如果每一次,當某個無辜的人被歧視時,你都隱匿在人群中做一個幫兇,那麼,當有一天,你成為異類的時候,誰又能為你說句話呢?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包容這個世界的多彩多姿,不會用偏見的方式來彰顯自己單薄、可笑的優越感。
當目睹某人被歧視、被傷害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的不只有自保,還有善良。
作者簡介: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塊腹肌的兼職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