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浙江工業大學王建國ACS Catal:含覆蓋度影響的微觀動力學模型探究雙氧水直接合成反應機理

2021-03-02 X-MOL資訊

氫氣(H2)和氧氣(O2)反應直接合成過氧化氫(H2O2)是最有希望替代蒽醌法(AO process)的工藝,然而瓶頸問題目前仍未解決。突破口在於晦澀難懂的反應機理問題。近日,浙江工業大學王建國教授團隊將先進的含覆蓋度影響的微觀動力學模型與第一性原理計算中的得到的能量相結合,用以研究H2O2在過渡金屬上的形成。微觀動力學結果表明,吸附物(adsorbate)和吸附物(adsorbate)的相互作用極大地影響了過氧化氫在Pd(111)上的反應機理。在模型忽略空間位阻的物理作用時,O2傾向於直接解離,從而導致H2O是主要的產物。當考慮覆蓋度的作用時,O-O和O-OH鍵的直接解離被顯著抑制;相反,促進了O2和OOH的加氫能力,強化了H2O2的生成速率。該團隊證明了反應溫度能夠引起中間體的表面濃度強烈變化,進而影響產物的選擇性。研究結論與原位實驗結果趨勢自洽,H2/O2的分壓比例對H2O2的選擇性具有顯著的影響。動力學模擬結果表明在富氫(貧氧)和富氧(貧氫)條件下,雙氧水產生的速率較低,這一奇特現象與中間體在表面的覆蓋度濃度相關。同樣的方法也適用於其它重要過渡金屬,例如Cu(111)、Au(111)、PdAu和PdHg合金,並且他們成功預測了活性和選擇性的趨勢。(1)含覆蓋度影響的微觀動力學模型 (真實條件下反應機理的近似)在利用密度泛函理論結合微觀動力學探究雙氧水合成機理方面,作者對過氧化氫合成的可能發生的基元反應進行一個總的探究。在研究過程之中,利用過渡態理論、常微分方程以及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能量數據,已經成功模擬出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數據。在此基礎上,研究之中考慮了反應的溫度、氫氣氧氣分壓以及覆蓋度的影響。在研究過程之中發現覆蓋度對反應活性和選擇性的巨大影響。如圖1a-1b所示,在不考慮覆蓋度,以及H2/O2為1的雙氧水微觀動力學模擬中,中間體O*堵塞表面所有的活性位點,導致催化劑中毒,這違背了在真實條件下,各種中間體相互影響的事實。而當反應模型考慮了覆蓋度的影響之後,將不再是催化劑中毒的現象,而是中間體H*和O*產生了競爭。為了驗證原位實驗中,不同比例H2/O2會導致催化劑的相變,作者進一步利用含覆蓋度的微觀動力學模型,對表面中間體的覆蓋度進行了預測,如圖1c所示,表面中間體的覆蓋度隨環境氣氛的改變動態波動。在富氧情況下,催化劑表面主要由O*和空穴構成而H*佔有極低的比例,高覆蓋度的氧的形成直接導致氧化物的形成。而在富氫情況下,催化劑表面主要被H*佔據,而O*處於低覆蓋度,意味著氫化鈀形成的高度可能性。含覆蓋度的微觀動力學和原位實驗結果自洽(ACS Catal., 2018, 8, 2546-2557),而不含覆蓋度的微觀動力學模型在對原位機理預測上有一定的偏差。

圖1. (a) 不含覆蓋度影響的微觀動力學模型對表面中間體覆蓋度的預測;(b) 含覆蓋度影響的微觀動力學模型對表面中間體覆蓋度的預測;(c) 在不同H2/O2比例下,含覆蓋度影響的微觀動力學模型對表面中間體覆蓋度的預測。作者採用理論模擬確立了爆炸界限的範圍(圖2)。在爆炸區域中雙氧水的選擇性隨著氫氣壓力的上升急劇提升,卻還未達到雙氧水最高選擇性的極值。同時他們預測了最優反應區域:既滿足了雙氧水具有最高選擇性又具有安全性操作的條件。他們的工作為實驗提供了堅實的指導意義。

圖2. 二維熱圖描述選擇性與(a) 氫氣壓力(0 bar < PH2 < 0.1 bar)和溫度的關係;(b) 氫氣壓力(0.1 bar < PH2 < 0.9 bar)和溫度的關係;(c) 氫氣壓力(0.1 bar < PH2 < 0.9 bar)和溫度的關係(0.9 bar < PH2<1 bar); (d) 爆炸極限理論模擬。相關論文發表於ACS Catalysis 上,第一作者為姚子豪,通訊作者為王建國教授。Quantitative Insights into the Reaction Mechanism for the Direct Synthesis of H2O2 over Transition Metals: Coverage-Dependent Microkinetic ModelingZihao Yao, Jinyan Zhao, Rhys J. Bunting, Chenxia Zhao, Peijun Hu, Jianguo Wang*ACS Catal., 2021, 11, 1202–1221, DOI: 10.1021/acscatal.0c04125

姚子豪,英國女王大學博士。目前就職於浙江工業大學王建國課題組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從事催化反應模擬和催化劑理論的第一性原理的研究,涉及到利用密度泛函理論和微動力學模型闡明複雜化學反應機理,費託反應及雙氧水直接合成機理的研究,含有覆蓋度影響的微動力學模型的研究。

王建國,浙江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王建國教授及其團隊長期從事負載型催化劑的計算模擬、合成製備及應用研究,包括:採用密度泛函、分子動力學等多(介)尺度模擬的方法進行納微催化劑及材料的設計, 揭示納微尺度的「三傳一反」共性規律;綠色製備方法開發、納微催化劑及材料的可控制備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金屬氧化物(納米二氧化鈦,二氧化矽納米氣凝膠)及其負載催化劑、低維炭材料吸附及催化劑在能源、環境等領域的應用等。相關研究成果在Science, Nature. Commun., Phys. Rev. Lett,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IChE. J 等國際期刊發表。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5906http://www.mccm.zjut.edu.cn/aspx/index.aspx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ACS Catal.:Fe氧簇MOF催化烷烴氧化
    明尼蘇達大學Jenny G.Vitillo、芝加哥大學Laura Gagliardi等報導了MOF結構中的三核鐵氧簇金屬節點二價Fe位點能夠催化低級烷烴氧化的反應,該反應中首先的兩步為通過N2O分解形成Fe(IV)=O活性位點、隨後進行C-H鍵切斷反應。
  • ACS Catal.:OER電催化反應,更準確的描述符
    有鑑於此,慕尼黑工業大學Mie Andersen等報導了通過描述界面性質的相關代數表達式描述符,用於預測摻雜型RuO2、IrO2催化劑在OER催化反應中間體種的吸附焓。構建的描述符的準確性、計算消耗好於以往的描述符。
  • ACS編輯良擇 | 定量化計算多相催化反應動力學模擬中的DFT誤差傳遞
    此外,基於密度泛函理論的催化研究所得結果具有一定誤差,可能導致反應機理的錯判,因此為了增加理論研究所得結論的可靠性,對這種誤差所造成不確定性進行估計是很有必要的。本項工作首先提出了一種構建反應網絡並利用微觀動力學計算結果進行篩選以找到主要反應路徑的方法,然後將該方法應用在BEEF-vdW生成的能量中,進而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其流程如圖1所示。
  • 工程熱物理所在CO在CuO(111)表面催化氧化機理和反應動力學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新技術實驗室研究員田振玉研究團隊初步揭示CO在CuO(111)表面的催化氧化機理及催化劑表面缺陷位在催化過程中所起作用,結合研究團隊前期提出的CO在Cu2O(111)表面的氧化機理計算工作及實驗工作,深入揭示CO在銅基氧化物表面的反應機制,並提出對應的反應動力學模型
  • 蘭州大學ACS Catalysis:異質結構&低配位原子助飛OER
    最後,作者進一步對該催化劑表現出優異的析氧活性的內在機理進行了探究。析氧反應在各種可再生新能源轉換和存儲設備,如可再生燃料電池、可充電式金屬-空氣電池和水分解中扮演重要角色,已引起廣泛關注,但由於其是四電子反應,導致動力學反應遲緩,所以,開發用於析氧反應的電催化劑變得尤為重要。
  • QuantumATK應用:催化機理與催化劑篩選(一)
    催化(電催化、光催化)是研究化學反應的能壘和速率受到其他物質影響的學科。通常在異相催化過程中,催化底物(反應物)是在催化劑的表面上發生反應的,這其中涉及了一系列吸附、輸運、化學反應、脫附等過程。催化研究通常包含以下的內容:QuantumATK在研究化學反應與催化材料方面有獨特的優勢,QuantumATK既包含傳統的模型和算法,也包含新一代的電極模型,除此之外,還具有方便易用的圖形用戶界面和高效的計算引擎。因此QuantumATK正在成為研究化學反應和催化的更有力工具。
  • 大連化物所等實現乙烷非氧化脫氫制乙烯機理的模型統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乙烷非氧化脫氫制乙烯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乙烯和丙烯等低碳烯烴是現代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通過低碳烷烴脫氫,有望實現頁巖氣直接生產低碳烯烴,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 ACS Catalysis綜述:單原子電催化劑-配位結構的影響
    由此,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陳少偉教授(通訊作者)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CS Catalysis上發表了題為「Electrocatalysis of Single Atom Sites: Impacts of Atomic Coordination」的綜述,從原子配位的角度詳細總結了最近的單原子電催化劑的研究進展。
  • 中國科大揭示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揭示了銳鈦礦二氧化鈦TiO2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該成果發表在7月30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催化大牛!Graham J. Hutchings再出新作!
    上海交通大學劉晰、卡迪夫大學Graham J.Pd-Fe納米粒子催化劑上的苯甲醇氧化反應速率明顯高於Pd-Au、Pd催化劑中的催化活性(Pd-Fe上的催化活性提高接近一倍)。這種改善的催化活性來自於Pd-Fe催化劑在合成H2O2、催化合成氧自由基物種兩個角度。作者認為這種提高的催化活性來自於Pd的混合氧化態,同時該反應中能夠持續的生成低濃度H2O2。通過電子順磁共振結果驗證了該反應中的機理。
  • 萬立駿、夏幼南、李春忠、朱禹潔、劉暢、呂炯、黃偉新、臧宏瑛教授等催化研究最新成果速覽
    :貴金屬納米晶在熱活化下的物理轉化近二十年來,貴金屬納米晶因其優異的性能在催化、等離子體、電子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些納米晶中的大多數是動力學控制的產物,與熱力學定義的平衡狀態大不相同。DOI:10.1021/acscatal.0c03941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0c03941 5.
  • 華北電力大學郝潤龍課題組ES&T:UV/NaClO2-NH4OH同時脫硫脫硝反應機理與動力學研究
    近日,華北電力大學(保定)郝潤龍副教授與喬治亞理工學院John. C.研究人員首次利用紫外光原位催化亞氯酸鈉/氨水複合液進行了煙氣同時脫硫脫硝研究,闡明了多因素對同時脫硫脫硝過程的耦合影響機制,揭示了多元自由基組成及脫硝貢獻率,提出了多元自由基生成機理及同時脫硫脫硝反應機理,針對脫硝反應過程進行了傳質動力學計算,為工程化應用提供了基礎數據。 利用高級氧化工藝(AOP)進行煙氣多汙染物協同脫除已成為近年來的熱點研究。
  • ACS Cent Sci.| 基於麥可加成反應的化學突變策略實現對組氨酸殘基作用機理的研究
    這篇文章報導了利用化學突變策略定點引入組氨酸殘基異構體的方法以及基於此進行的組氨酸殘基在模型蛋白上的功能研究。這一方法的原理是,通過定點突變技術將WT蛋白的His轉變為Cys,後經消除反應得到脫氫丙氨酸(Dha),利用咪唑及其衍生物與Dha的aza-Michael加成反應引入Hisiso或aza-Hisiso這兩種His的異構體及衍生物,通過比較WT與這些突變體的催化活性,結合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來研究His在催化中的作用。
  • 天津大學林法偉ES&T:氯苯臭氧/氧氣催化氧化的對比研究及SO2氣氛的影響
    and Ozone over a MnOx/Al2O3 Catalyst in the Presence of SO2」的研究論文(DOI:10.1021/acs.est.0c07862),探究了臭氧催化氧化典型含氯揮發性有機汙染物(Cl-VOCs)氯苯CB的優勢。
  • NSC系列10篇,JACS 6篇,催化前沿每周精選丨1021-1027
    近日,阿德萊德大學喬世璋,Yao Zheng等研究了最簡單和最典型的電催化過程,即析氫反應,基於新中間體的鑑定,提出了一種納米材料的替代反應機理,該機理不同於通常的塊體反應機理。作者在不同條件下,對一系列納米材料進行了原位拉曼光譜和電化學熱/動力學測量。
  • ACS Catal.:復旦張俊良和華師大吳海虹課題組報導了鈀/WJ-Phos催化的不對稱Suzuki-Miyaura交叉偶聯反應
    考慮到含膦的軸手性聯萘化合物的重要性,發展新型催化體系以擴大底物範圍並能用於大規模製備仍是必要的。近日,復旦大學張俊良課題組和華東師範大學吳海虹課題組合作報導了以WJ-PHOs為手性配體,具有高度對映選擇性的鈀催化的Suzuki偶聯反應,該方法可以輕鬆地獲得多種取代的阻轉異構的膦氧化合物,且具有較高的收率和優異的ee值。
  • 【有機】銅催化下叔丁氧基自由基介導的烯烴醯基-氰基化反應及機理研究
    然而,叔丁氧基自由基進行β-甲基裂解的影響因素卻尚不明了,這一困擾化學工作者和學習者近60年的問題深深激發了本文作者的研究興趣。因此,本文作者以TBHP為例,通過機理實驗和理論計算對叔丁氧基自由基的β-甲基裂解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
  • 探討壓電催化染料降解的形態學影響、動力學和機理
    Interfaces:合成BaTiO3納米結構以探討壓電催化染料降解的形態學影響、動力學和機理DOI: 10.1021/acsami.9b23351壓電催化劑因其對有機物的優良降解性能而備受關注。本文製備了水熱合成納米立方體(NCs)、溶膠-凝膠煅燒納米顆粒(NPs)和電紡納米纖維(NFs)三種類型的BaTiO3(BTO)納米結構,用於催化染料降解。
  • 【解讀】ACS Catal.:劉家旭組在乙烷/二氧化碳共轉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doi/10.1021/acscatal.1c00126關鍵詞:雙光束原位紅外光譜,Zn分子篩,低碳烷烴,C-H鍵選擇性活化,CO2高效轉化,理論計算課題組長期從事多相催化、能源化工應用基礎研究,在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多相催化模型體系和多相催化原位動態表徵等方面展開系統研究。
  • 大化所丁雲傑課題組:構建優於均相催化的多相Rh單原子催化劑!
    ▲第一作者:馮四全           通訊作者:丁雲傑、宋憲根、林祥松       通訊單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浙江嘉興學院論文DOI:10.1021/acscatal在這一思路的引導之下,查閱文獻發現,Minkee Choi曾報導利用均相多相化,將單原子Pt錨定在含S摻雜的多孔碳載體上,提高了催化劑的催化活性,並改變了Pt的ORR反應機理,反應生成H2O而不是遵循傳統均相催化生成H2O2 (Nat Commun 7, 10922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