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談「性」色變,是在傳統保守文化影響下的普遍現象,即使在文化開放、融合的今天,「性教育」仍然是個隱晦的、限於成人間的話題。
01老師普及懷孕過程和男女區別,被寶媽怒斥
近兩天,一位網友的發帖引發熱議。
事情是這樣的,發帖網友是位老師,班上一位授課老師懷孕了,有同學很好奇,問她關於這方面的問題。
她想既然孩子問了,正好普及一下相關知識,於是就解釋了懷孕過程、男生女生的區別。
沒想到的是,班上一位女孩的媽媽對此反應激烈,當天就直接發消息表示不滿:「我女兒才9歲,不要教她亂七八糟的東西,她還小,怎麼能聽這些!而且男生女生一起聽,像話嗎?」
並且不等她解釋就拉黑了,還說要到學校討說法。
02壞人從不等孩子成長
這次,雖有些爭議,但網友們基本都表示支持老師。
的確,給孩子普及相關知識,9歲真的不早了,這個社會上的壞人更不會嫌早。
一組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2億多兒童的調查樣本裡,可能有約2500萬遭受過猥褻、性侵,其中不僅女童,還包括男童,大多是由於懵懂。
家長以為不讓孩子了解就是保護,殊不知會讓無知又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的孩子,面對侵犯時不知如何反抗,最終成為罪惡的犧牲品。
像這位媽媽一樣的家長,其實還有不少。
2017年,一本經過9年研究的小學生性教育圖書被推上風口浪尖,有家長認為內容露骨,網絡營銷號再斷章取義、加以渲染,儘管還有不少家長和專家表達支持,最終仍被收回。
而所謂的露骨,不過是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器官,了解自己是如何誕生的,從而樹立尊重和自保意識。
你不想讓孩子知道,他卻可能因為無知受到傷害。
而且從心理角度來看,3歲左右的孩子就已經懂得男女間的區別,再長大一些接觸到網絡,即便父母、老師不教,也會自己搜索,只是這時他們了解到的信息,就不一定是健康的了。
03好在,越來越多家長開始重視這個話題
儘管現在兒童的性教育仍有局限性,但也逐漸開始了「從娃娃抓起」的步伐。
很多幼兒園開始了性啟蒙教育,身邊有3歲多的寶寶,就已經知道自己是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的;會認真地說自己是女生,不能看男生上廁所;會告訴媽媽女生蹲著小便,男生是站著小便了……
同時,不少家長也會藉助性啟蒙的繪本,將其滲透到家庭教育中,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藏著掖著的「性教育」,只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更大隱患。這條路雖坎坷非常,但勢在必行,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
04作為父母,如何對孩子開展性教育?
1、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教他認識自己的身體器官,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
培養孩子的羞恥心,知道哪些部位是隱私,別人不能觸碰,如果有人這樣做要怎樣反抗,並及時尋求幫助。
2、藉助圖書和影像傳遞
家長如果不知道怎麼說,也把握不好尺度,不妨藉助相關書籍,比如淺顯易懂的繪本、動畫片,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看宣傳片、紀錄片,由父母陪同,並適當講解。
3、樹立正確的性教育觀
談到這個話題,狄鶯無疑是無限寵溺的一個典型錯誤案例,兒子15歲還和她一起睡,絲毫不避嫌。錯誤表達愛的方式,讓兒子後期形成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父母一定要正視這個問題,給孩子傳遞正確的性教育觀念,提早幫他建立性別意識,告訴他們哪些事不可以做。比如男孩子不可以去女浴室、女廁所,到了一定年紀就要獨立入睡……
這一切,都是孩子健康並獨立生活的美好開始,需要建立在正確的認知上。
家長不能永遠保護孩子,更多時候需要孩子自我保護,而性教育應該是第一堂課。羞於啟齒和悔不當初,只有一念之差,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易被欺負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