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大多數的父母在寶寶出生前,對分娩方式、寶寶的照顧等提前做好謀劃。
然而,本來是井井有條的安排,可能會被分娩前夕的各種意外狀況打亂,讓寶媽措手不及。
90後寶媽慧心快到預產期,由於身體條件和胎兒發育良好,而且各項檢查均達到順產的要求,因此選擇了順產。
但在待產的時候,醫生卻說由於寶寶的頭部較大順產可能比較難,在生產時需要「側切」一刀,才能讓寶寶順利的出生,這讓慧心一下慌亂起來。
因為「側切」一般不會使用麻藥,會非常疼痛,所以她遲遲不做表態。
醫生很著急:「以你的情況,如果拒絕這個小手術,不僅容易拉傷會y部的肌肉,嚴重的會造成寶寶窒息」。
慧心知道問題的嚴重性,雖然同意醫生的要求,仍然不甘心的問:「為什麼國外的寶媽大多不用「側切」,而國內普遍要挨這一刀呢?」
醫生說,各個國家寶媽的情況不同,所以會出現不同的選擇。
那麼,同樣是寶媽,為什麼國內國外會有區別呢?
通常來說,在美國,需要選擇「側切」的寶媽僅為20%,而在國內有90%以上的寶媽需要選擇「側切」,才能順利的生下寶寶。
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歐美國家的寶媽比較容易生產,因為她們的身材高,骨盆比較寬大,這對生產非常有利,在生產時也相對更輕鬆。
而國內的寶媽骨盆比較狹窄,容易影響順產,而且在子宮開口生產時非常痛苦。
由於生活習慣不同,國外的寶媽普遍喜歡運動。因為經常鍛鍊,不僅身體素質好,而且y部的肌肉容易拉伸,非常有彈性,在生產時不容易出現撕裂的現象,只有在特殊情況情況下,才需要進行「側切」。
而國內很多寶媽平時不愛運動,肌肉缺乏拉伸力,在生產時顯得比較困難。
國內的寶媽在生育時,為什麼大多需要選擇「側切」呢?
1)營養過剩
為了保證胎兒的發育,不少寶媽會攝入較多的高能量食物,在滿足胎兒正常生長的同時,也讓胎兒長得過大。
為減少胎兒窒息的概率,醫生只能進行「側切」,以幫助寶寶儘快出生。
2)鍛鍊不足
有的寶媽在懷孕後變得特別小心,甚至不敢大膽的做運動,即使偶有運動,也大多是散步、走路之類。
這些運動的消耗比較小,也沒有長期堅持,不僅讓寶媽的體質下降,在生產時也沒有足夠的力量,造成寶寶很難順產,為了縮短產程,醫生只能通過手術實施幫助。
3)缺乏專業訓練
國內沒有系統和專業的生育訓練,讓寶媽在生育時不懂得正確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順產。
這就提醒有順產計劃的寶媽,如果希望避免「側切」,需要減少高能食物的數量,控制好胎兒的體重。
同時,加強身體鍛鍊,有條件的孕婦還可以進行「會陰鍛鍊」,這能讓生產的過程更快更好。
不過,因為自身身體條件的限制,在生產時必須「側切」的寶媽,在心理上不要有太重的負擔,儘快同意醫生的要求,才是上上之選。
而且在生產時,「側切」的痛苦遠遠低於生產的陣痛,讓寶媽沒有明顯的感覺。
因此,寶媽必須保持正常的心態,服從醫生的安排,這樣才能讓寶寶儘快的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