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小學教師評審職稱的季節,網上有關職稱工資制和教齡工資制優劣的爭議,多了起來。本主看了十幾天,發現了些有趣的現象,噴職稱工資制的,多是教齡長又評不上高級職稱的人,因而大嚷要取消職稱制度,改為教齡工資制。而年輕教師因為兩樣都不沾邊,因而大喊按工作量計酬,為啥?年輕教師工作量最重且工資最低是也。
本主教齡三十一年,當年師範本科畢業任教至今,五十又四啦,兩鬢斑白,不復當年豪氣。當了二十幾年學校領導,從未停止過語文教學,要說教學成績那也是槓槓的,至少在本地,無人敢在我面前扯淡。也曾做過多年職稱評委,甚至還是一級教師時就擔任高級職稱評委。但本主獲高級職稱卻很晚,五十二歲才評上,為啥?並非業績不行,無論是榮譽證書,還是科研課題,還是論文啥啥亂七八糟的東西,本主一樣不缺,只多不少。當年評高級的攔路虎是英語,同許多同事一樣,不作弊是過不了的,但本主清高,多次拒絕了同事幫作弊的美意,寧可不要高級。等到不用考英語啦,又碰到新的攔路虎,職數限制,又蹉跎了幾年,兩年前終於評上啦,工資也晉至七級,算是不留遺憾。
囉嗦了這麼多,再回到主題,本主認為,哪種制度都存在不足之處,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唉!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制度。首先說職稱評審制度,世界上大多國家都存在,為何本國的職稱制屢受詬病?高度行政化而非專業化也,職稱評審全由人社部門控制,全看各人提交的書面材料(現在是電子材料),僵化且低質。你能想像嗎?人社局派來主管評審的官員會是個普通高中都考不上而只能讀職中的人,本主就親歷過幾次。看到這些啥也不懂的人在指手畫腳,能讓你氣到懷疑人生。本主後來堅決退出評委,原因就在此。如此機制下,只能機械地按材料打分,自然很難體現學校和教師的實情。
其次是工資制,目前本主所在地區實行的是職稱與教齡相結合的制度,以五級和八級比較,教齡相同的人收入相差900餘元,這種差別不算很大,本主領了很長時間的八級工資,總體上覺得還能接受。許多人其實是拿五級與十一級比較,差距自然大,不合理之感自然很強。但這種比較並不科學,一來領十一級的人大多教齡低,畢竟評中級還不算難,教齡高的人多能評上,所以應該是高級與中級比,中級與初級比,才較合理。
再次說到教齡工資制,評不上高級的教師自然高興,但年輕教師就能沾上光?不見得,它同樣無法體現工作量這個權重。本主最反感的說法是,職稱制就是養懶人的,評上高級的人都少幹活甚至不幹活了,照樣領高工資,大謬矣!本主目力所及,評上高級而滿工作量幹到退休的,比比皆是,因身體原因改做幹事的,有,但其個人都覺得很虧,為啥?領不到教學補助、教師績效獎和其它補助,收入比中級的低多了,只能嘆息自己身體不爭氣。難道實行教齡工資制就不養懶人?未必,那些教齡長的照樣會躺著領高工資,教齡低的照樣只能幹瞪眼。
本主覺得,完全取消職稱制並非良策,適當降低職稱權重而提高教齡權重,才是正道。同時提高學校自主權,讓學校有機會多向工作能力強,工作量大的骨幹教師、年輕教師傾斜,才能收到正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