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嫂嫂在朋友圈發了一個小侄女正在讀英語的視頻,趕緊點讚加評論。心想現在的小朋友也忒厲害了,這麼小就開始學英語,而且學的還有模有樣。
沒一會嫂嫂私聊我:「妞妞的老師讓我們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但我和你哥吧,這英語都不好,不知道咋搞。你學英語的,有沒有啥建議?」
很多媽媽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想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但自己又輔導不了,心有餘而力不足。
鄔麗娜在《英語!我要怎麼教:在家創造浸入式英語環境》給出了答案。
浸入式學習,簡單地說就是將孩子浸泡在第二語言,比如英語的環境中,像學習母語一樣學習外語。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Patricia Kuhl教授做過一個研究,結果顯示,孩子在剛出生都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發音,但這種能力在6-12個月的時候急劇下降。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零到六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期和關鍵期。處於這一階段的孩子能夠從所處的語音環境中自然習得任何語言。根據孩子語言習得方式的特點,浸泡在語言環境中是孩子學習一種語言最快的方式。
那我們應該如何幫孩子創造浸入式英語學習環境呢?家庭浸入式英語環境就是通過使用國外原版英文兒歌、動畫片、繪本等,並結合孩子的日常生活進行親子英文互動,讓孩子像學母語一樣習得英語。
本文主要從親子英語學習需要避免的2個誤區、家庭親子英語訓練的3個方面、創造家庭浸入式英語學習環境的4個因素這三個方面講解,即使是英語水平不太好的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創造浸入式的英語學習環境。
在創造浸入式英語學習環境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注意兩個誤區: 輕興趣,重功利以及輕輸入,重輸出。
在孩子掌握語言之前,有一個較長的言語發生的準備階段,即前言語階段。孩子在一歲之前都屬於前言語階段。
在孩子學習一門語言的過程中,不管是母語還是第二語言,身為家長都應該放下功利心。
關注孩子的語言發展各個階段,通過營造浸入式學習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增加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不是站在「老師」的角度,今天必須要掌握多少單詞,明天必須要學會哪一個英文歌,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
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輸入,才能有大量的輸出。
孩子學了英語,不少媽媽就期待著,孩子今天學了一個新單詞,明天是不是就可以用新學的單詞造句,後天是不是就可以舉一反三。
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認為輸入是成功語言習得的第一步。在強調輸入的同時,Krashen更加強調「可理解輸入」。
對於孩子的早期英語啟蒙來講,就是「磨耳朵」(海量輸入)結合「情景對應」式輸入(看動畫片、讀英文繪本、手指遊戲、動作歌謠等)。
在孩子一歲半以前單純的海量輸入佔主導,為他們打好語音基礎,培養韻律感,以建立對英語的初步感性認識,即語感。一歲半以後,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提高,可理解輸入的比例一步步加大,在此基礎上,孩子才會慢慢輸出。
語言的輸出都會相對延遲,儘量不要讓孩子通過死記硬背單詞、句型、語法等來縮短孩子才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如果我們一味要求孩子輸出,反而會適得其反,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很多媽媽會有這樣的想法,孩子學習英語嘛,咱就應該精講精學。其實不然,英語學習必須要海量輸入,即每天至少保證一個小時以上的輸入量,而且要保證質量,即可以使用國外原版的歌曲或動畫片。
孩子在英語啟蒙的前兩年,基本要做到海量立體式輸入,那如何可以做到讓孩子海量立體輸入呢?
孩子的海量立體輸入形式就包括四個方面:英語互動遊戲、觀看英文動畫片、聽英文兒歌以及讀英文繪本。但在互動環節,因為孩子還處於啟蒙階段,和我們的互動可能會少很多。
同時孩子年齡太小的話,不能長時間看英文動畫片,可以減少觀看動畫片的時間,增加聽英文歌或者聽繪本的時間。
另外,孩子的注意力有限,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時間輸入不同的內容,比如早上起來,讓孩子聽英文兒歌,孩子睡前,陪孩子一起學習繪本,在潛移默化中幫孩子營造浸入式學習環境。
在海量立體式輸入階段進行的一年半左右時,孩子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情景對應初步輸出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像一歲半左右 牙牙學語的樣子,當看到一些簡單的情景對應,孩子會想到對應的英文單詞,比如在公園看到狗狗,會說一句「dog」,在家裡看到蘋果,會說一句「apple」。這就是情景對應的初步輸出階段。
親子全面英文互動階段是英語啟蒙最高的階段,也是英語啟蒙的最後一個階段。按照上面的浸入式英語學習,大概需要四年的時間才會出現這個階段,因此媽媽們也需要耐心等待。
孩子在2歲左右會進入「語言爆發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非常迅速。開始說出第一批一定聲調的雙詞句,從而結束單詞句階段,進入詞的聯合和語法生成時期。
在全面英文互動階段,孩子會進入「英語爆發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自言自語說英語,也可以和父母進行英文互動遊戲,甚至讀繪本的時候也會有一個角色扮演。
談到浸入式學習,很多媽媽會有一個疑問:孩子每天接觸多次時間的英語才算浸入式呢?
據科學統計,孩子每天注意聽大人語言的時間也就一兩個小時,因此在家裡給孩子營造的英語學習環境,每天一兩個小時就可以了。那這一兩個小時的家庭浸入式英語環境應該如何安排呢?
互動遊戲這個環節,對於一些英語基礎較差的媽媽而言,有些難度。此時媽媽可以先和孩子一起進行語言輸入,比如學習英文歌等。待孩子和媽媽有了共同的語音積累和經驗之後,可以再進行互動遊戲。
繪本親子閱讀可以藉助一些音頻書和繪本光碟。繪本的選擇需要結合孩子的年齡、基礎以及興趣,媽媽們如果實在不清楚應該選擇哪一種繪本,可以選擇國外比較權威的繪本獎項,比如美國凱迪克獎、國際安徒生獎、英國格林威大獎等。
每天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注意是依據加拿大法語浸入式教學的成功案例設定的。
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三四年級,大約六七年的時間,最終完成5000左右課時的法語浸入式課程,每天的一個半小時相當於兩個課時(40分鐘為一個課時),一年大約730個課時,這個課時和加拿大早期法語浸入式教育投入時間吻合。
英語這種語言類學習,需要先輸入才可以更好地輸出。每天30分鐘的動畫片和英文歌是為了保障孩子的語言輸入量,但媽媽們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做調整。比如孩子周一晚上有網絡課程,就可以縮短英文動畫片的時長,增加其他的時長。比如孩子視力不好,就可以隔天看一次動畫片或者每次只看15分鐘的動畫片。
總結:創造浸入式英語學習環境的三個步驟
一、親子英語學習要避免的2個誤區
二、家庭親子英語訓練的3個階段
三、創造家庭浸入式英語環境的4個基本要素
英語學習已經貫徹小學、中學、大學、甚至碩士,的確是一個回報率很高的學習。正因為孩子的英語啟蒙更為重要,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幫孩子創造浸入式的英語學習環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輸入英語,自然而然地輸出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