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內容十分豐富,上論天文,下講地理,中談人事,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社會生產到社會生活,上自帝王將相的治國之道,下至平頭百姓的處世做人等等,都有詳細的論述,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講陰陽八卦學說的《周易》,究竟是一部什麼書呢?有人說它是一部迷信的書;有人說從哲學思想來看,它具有樸素的辯證法;還有人說,從史籍來看,它是我國最早的經典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一部古代典籍。
早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的低下,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客觀情況和規律性缺乏認識,因而產生宗教迷信。這正如恩格斯(1820-1895年)所說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時代從人們關於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圍的外部自然的錯誤的、最原始的觀念中產生的。」(《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當時人們是根據神靈的啟示來判斷吉兇的,而傳達神靈啟示的手段是佔卜。
進入階級社會之後,佔卜逐漸成為一門專業,從事這門專業的人叫做「卜人」或「筮者」。這些搬神弄鬼的卜人,把他們積累的經驗編輯成書,以便翻檢和傳授。在夏朝時已有《連山》,在商朝時已有《歸藏》,在周朝時已有《周易》。從這方面來說,《周易》是屬於求神問卜的迷信書籍。
易:改變;經:書籍。《易經》是一本揭示變化的書(一本通過揭示變化規律,指導世人趨吉避兇的書),由太極陰陽圖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構成《易經》典籍之內容。是中華文化之源、哲學之根。不僅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根源於此,而且早在6000年前《易經》的規律就已經包涵了黑格爾辯證法思想中的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華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如同「樹葉向陽光充足的方向生長,樹根朝著水的方向奔跑」一樣,《易經》沒有空談什麼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而是從「趨吉避兇」之本能的角度,教化世人多接觸好的人和事物及物品,多做好事、積累善行和祥瑞之氣,共同構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境界。「趨吉避兇」的著眼點雖低,卻與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不謀而合,異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