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上午,「粵港澳大灣區環境生態安全與綠色發展」國際工程科技戰略高端論壇在美麗的廣州塔開幕。論壇由中國工程院主辦,廣東工業大學和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等單位共同承辦,匯聚了海內外環境生態與綠色發展領域具有影響力的院士、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共享環境生態安全與綠色發展領域的國際研究成果、學術前沿動態及工程技術創新,為保障大灣區環境生態安全與協同綠色發展、提升大灣區整體生態環境質量及居民健康水平建言獻策。
會上,400餘名來自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和代表,圍繞海珠以及灣區溼地保護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深入探討,達成共識,共同發表《生態灣區,無界溼地——海珠·溼地宣言》,攜手探索人與自然溼地的和諧發展之路。
建設世界級灣區,離不開高質量生態環境的支撐。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以建設美麗大灣區為引領,著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及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作為我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策源地和集聚地,但在人居環境品質、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韌性」等方面與世界一流灣區還存在明顯差距。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已經編制完成。在快速城市化、高速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做到綠色發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成為支撐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
海珠溼地充分發揮其在城市防洪蓄澇、調節水位、保持珍貴的地表水、維繫珠江水文平衡和生態系統安全,以及保育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獨特的和不可替代的生態服務功能,是粵港澳大灣區向世界展示中國生態修復先進理念做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國際社會了解和學習我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窗口。
守護生態安全,為城市披上「綠色鎧甲」
溼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生物系統,對作為「城市生態守護者」,海珠溼地猶如一塊巨大的海綿,可收納約200萬立方米雨水,起到了「海綿城市」的功能作用,令轄區東南部內澇現象大大緩解;它又是一個水質淨化器,溼地內水質基本從V類提升到III類,部分指標達到II類水質標準,由於溼地內39條河湧與珠江相通,也有效淨化了珠江水質;同時,它還是一個城市大氧吧,使溼地附近空氣品質明顯改善,PM2.5常現個位數,有效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
跨界+多元,無界溼地出新出彩
海珠溼地典型的嶺南熱帶果林-溼地複合生態系統,是在三角洲河湧水動力驅動條件下,融合原住民合理排水、灌水、利水、用水、調水的水智慧及嶺南林-果-農-漁複合經營的生態智慧,是在「自然-人工」二元要素驅動下,發育形成的農業文化遺產。如今這份遺產不僅被完整保存,還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鞏固和優化。
海珠溼地自然學校,在生態智慧和農業智慧的基礎上,融合現代自然教育理念,開發出系列面向中小學和高校的特色自然課程和戶外知識競賽活動。除了為教育搭建了一個與自然相互交流融合的平臺,在文化、生態旅遊等方面,海珠溼地也積極探索,通過打造文化主題功能館,開展龍船、粵劇、廣繡、嶺南書畫等豐富多彩的嶺南民俗文化活動,還開展無痕徒步溼地、自然定向探索、城市農耕等自然活動,營造了全民參與溼地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良好氛圍。
「智」在溼地,以科技之力築「銅牆鐵壁」
為進一步挖掘海珠溼地的自然資源、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和發展,今年初,海珠溼地與騰訊雲公司合作啟動「智慧溼地」項目,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模式,為溼地賦能,從溼地管理、遊客服務、到生態修復、科研監測、科普宣教,溼地文旅文創等方面為海珠溼地提供領先的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服務,提升溼地公園數位化管理水平,為生態科研數據打造全面互通的數據化平臺。
據悉,12月20日,海珠溼地將與廣東工業大學籤署協議,共建「溼地水環境與水生態研究實驗室」,該實驗室將結合地表水、土壤、空氣等生態修復和溼地管理系統工程,共同開展一系列海珠溼地生態保護技術支持、科研監測與學術交流、重大科研課題聯合申報及科普教育等事宜、實驗室的成立將進一步發揮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生態工程研究院和海珠溼地的各自優勢,推進「溼地+科研」,研究城市與溼地協同發展機理,同時為粵港澳大灣區水環境和生態安全提供長足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從當年丟荒的果園,到斬獲中國人居環境獎、代表國家亮相紐約時報廣場、角逐杜拜國際可持續發展最佳範例獎,8年時間,海珠溼地盡甩荒棄果園形象,化身「廣州綠核」「魚鳥天堂」,成為名副其實的廣州綠色名片、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擔當」。
溼地的範圍有界,溼地的功能、效益無界!作為貫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廊道的紐帶,2021年,海珠溼地將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全力推進生態修復工作,不斷提升科學管理水平,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提升綠色發展動能,繼續促成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深層次、多元化結合,激活、放大灣區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在政治、生態、社會、人文和經濟等方面延拓溼地功能,彰顯溼地綜合效應,搭建綠色發展橋梁,共同描繪溼地與城市和諧發展的宏偉藍圖!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廣東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