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媽媽,這是我剛畫的畫,你看看。」孩子興衝衝地跑過來,舉起了手中的畫滿含期待的看著母親。
「我的天,這畫的是猴子嗎?好醜啊。」媽媽捂著嘴笑眯了眼。
孩子癟著嘴,一把奪過那張畫,難過地朝媽媽大喊:「媽媽你太過分了,我不給你看了。」說著便氣呼呼地跑回了房間。
孩子在意媽媽的評價,而媽媽的隨意評價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媽媽的這三句話,其實最傷孩子。
媽媽不經意間把孩子和別人做比較,會讓孩子深陷泥潭焦慮惶恐。
知乎裡有個話題叫:怎麼看待「別人家的孩子」?
有位網友的回答滿是心酸:「小時候說別人家誰誰誰多漂亮,誰又學習好,誰又會說話……長大後問我『你為什麼這麼自卑不開朗』。」
孩子逐漸自卑,可悲的是造成這一切的卻是媽媽的比較。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說過:「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所說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媽媽不經意間對孩子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通過誇讚別的孩子優點,跟自家孩子做對比。這對比的話語中暗含深意,希望孩子向別人學習,改正缺點成為一個完美的孩子。事實上,孩子聽不出這些深意,他們會直白地去理解媽媽的話,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信心逐漸在比較中流失,孩子慢慢變得自卑。
《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19)》顯示孩子最不喜歡家長說的五句話,其中之一就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一度成為孩子內心的劃痕,是孩子過不去的噩夢。
在《歌聲的翅膀》裡有個9小男孩用稚嫩的嗓音唱著自己的原創歌曲打動了萬千觀眾的心。聽了他的歌,評委們紛紛低下了頭;聽了他的歌,爸爸流出了淚水。這首歌叫《我只是個孩子》。
「聽到別人家的孩子,只能默默不語,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變成了回憶,晚上常常夢見做錯的那道題。」平靜的歌詞裡寫出了孩子的焦慮,帶著說不出的悲哀。
我們常常想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完美的孩子,卻忘了孩子還只是個孩子啊。
媽媽常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不如常說:「你看看你以前……」將孩子的缺點與孩子從前的優點相比較,會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並改正。
媽媽隨口而出的「我都是為了你好」,其實是把愛變成了牢籠,禁錮了孩子,也迷失了自己。
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面的母親,有一個可以操控孩子的遙控器,用自己的意志決定孩子的人生。
她會用「為你好」教導孩子做一個誠實的孩子,用遙控器讓孩子過著無數個同一天,直到孩子交出真實的成績單;
她會用「為你好」期待孩子掌握好知識,用遙控器讓孩子在同一天聽同樣的知識,做同樣的試卷,只為了孩子能夠得高分;
她會用「為你好」拆散孩子的戀情,只因為看不慣孩子的女朋友染了頭髮,認為這個不良少女配不上自家兒子等等。
這位母親讓孩子走自己規劃好的人生,成為自己期望的人,在孩子情緒崩潰的時候說道:「你現在恨我沒關係,將來你一定會感謝我的。」
媽媽懷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心態,卻忽略了一次次遙控下的孩子哭泣、崩潰甚至自殺。即使在孩子自殺過後,母親依舊無法放棄對孩子的操控,孩子自殺了無數次,母親便用遙控器倒帶了無數次,走投無路的孩子哭著問媽媽:「媽媽,你到底要我再死幾次?」
孩子喪失了活的欲望,可悲的是,造成孩子苦難的源頭卻是母親。
常說「我是為你好」的媽媽,希望孩子不要走彎路,用自己的經驗為孩子完美規劃,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願望,成了孩子人生的規劃師。
孩子的想法得不到理解,在窒息的愛裡面慢慢壓抑自己,逐漸產生抑鬱情緒,甚至自盡。這是孩子的災難,也是媽媽的悲哀。
愛孩子,就學會放手吧,傾聽孩子的心聲,會讓你和孩子的情感更加靠近。
早教專家林怡說過:「人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靠近,唯有親子愛是為了遠離,看著孩子的背影遠去,幾乎是為人父母的宿命。」
媽媽常說為你好,不如常問問孩子的想法是什麼,尊重孩子的想法,傾聽孩子的願望,幫助孩子參考,給出不強制的建議,理解孩子也放過自己。
媽媽不過心的一句感嘆,其實是給孩子的內心壓了塊石頭,會讓孩子不堪重負。
自從孩子上了小學,我時常聽到隔壁鄰居家傳來媽媽的嘶吼聲:「這麼簡單的題目,我教了這麼多遍還不會,你怎麼這麼笨!」
家長罵,孩子哭,成為經常上演的一幕。
這個孩子我認識,我發現有人經過他的時候,他會下意識地繞過別人,而當他發現我看著他之後,會飛快地低著頭往另一條小路走過去,完美地繞開了我。
孩子變得敏感多疑畏畏縮縮,自卑籠罩了他。
母親不經意間說孩子「笨」,其實是把「笨」這個標籤貼在了孩子頭上,孩子的成績不見好,反而變得卑怯。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裡的主人公哪吒是一個被人們貼上標籤的孩子,「妖怪」這個標籤跟隨了他一生。明明是做好事救了一個小姑娘,卻被人們誤會成一個喪盡天良搶小孩的妖怪。
憤怒的哪吒握緊了拳頭,「既然他們把我當妖怪,那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瞧瞧。」
小小的孩子因為周圍不相干的人們隨口一說竟然真的準備去當妖怪,更遑論朝夕相對的媽媽對孩子的傷害。生活中,這並不罕見,有很多父母把這些話當作口頭禪:
「你怎麼這麼笨呢?」
「你這個壞孩子!」
「你真死板。」
……
這些標籤有很多毫無根據,可能只是一時感嘆,卻給孩子帶來深遠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鎖定的人。
這就是著名的標籤效應,被肯定的孩子逐漸向著標籤無限靠近,而那些深陷負面標籤的孩子則真的成長為一個平庸的孩子。
感嘆孩子笨,不如根據孩子的優點常誇孩子聰明,一樣是貼標籤,不如貼好的標籤,讓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早教專家林怡曾說過:「得到父母的愛、關注與賞識,是孩子最大的心理需求。」
父母的愛和賞識為孩子的後背安上了會飛的翅膀,解鎖了孩子無窮的潛力,讓他能在藍天白雲間飛翔。
將孩子對比的媽媽,給孩子的眼睛蒙上了黑幕;一切為了孩子好的媽媽,把孩子綁在了牢房;說孩子笨的媽媽,給孩子的心靈豎起了圍牆。
願媽媽們都能向孩子投以欣賞的目光,願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對會飛的翅膀,自由歡快地飛翔。(作者: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