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軍被什麼力量阻擋攻勢,無法攻入四川?

2020-12-11 騰訊網

1938年10月,經過四個月的苦戰,日軍攻佔了國民黨的臨時首都武漢,國民政府隨即將陪都遷往重慶,四川從此成為全國抗戰的大後方。此時的形勢對日軍來說看似一片大好,為何他們不一鼓作氣攻佔四川,消滅國民黨政權呢?

速戰速決戰略的破產

「七七事變」爆發後,平時只保有17個常備師團約25萬人的日本陸軍,驚訝地發現自己狂熱而盲目地投入到一場看不到盡頭的全面戰爭中。起初,國軍羸弱的戰鬥力完全不被日本人放在眼裡,雖然國軍各路人馬人多勢眾,但普遍訓練不佳、裝備低劣,戰鬥力貧弱,日本軍部認為以一部分陸海軍就足以應付。日軍常常以少敵多還能不落下風,一個千人上下的日軍步兵大隊就足以同人數數倍於己,擁有數千兵員的國軍步兵師抗衡,以致於陸軍大佐服部卓四郎在《大東亞戰爭全史》中這樣自誇道「歷年的行情,概系日軍以一個大隊對付中國軍一個師,而綽綽有餘」。

奔赴抗日前線的國軍將士

戰力雖然不夠看,但中國畢竟有著遼闊的國土,體量擺在這裡。如果同中國發生衝突,一旦陷入持久戰,對國力有限的日本而言是絕對不利的,必須迫使國民政府迅速屈服,締結對日本有利的條約方為制勝之上策。因此,即便與中國發生衝突也必須控制在局部戰爭的規模,絕不能與中國爆發全面戰爭,避免消耗過多的國力。

淞滬會戰迫使日軍進一步深入中國戰場

淞滬會戰打破了日軍大本營的迷夢,一場本以為可以迅速解決的戰鬥變成了持續三個月之久的苦戰,經過前後三次增兵,日軍方才集結了約十個師團的兵力擊潰了國軍,攻佔了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這對下定決心抗戰到底,以空間換時間的國民政府而言並未起到太大作用。持不擴大方針的日軍大本營不肯放棄到手的戰果持續增兵,至1938年已在中國大陸投入了約15個師團的兵力,在攻佔南京、太原等重鎮後,又相繼發起了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佔領區雖不斷擴大,但兵力卻日漸捉襟見肘,以致於留置於後方要點的兵力都非常不足,佔領區的治安嚴重不穩。由於兵力不敷使用,日軍幾乎完全喪失了發起大規模進攻的能力,在此情況下,一鼓作氣繼續進攻四川無異於天方夜譚。

盤踞在北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長期以來,日本陸軍的主要假想敵就是蘇聯。九一八事變後,侵佔了我國東三省的日本帝國,和新生的蘇俄政權在北方有著寬廣的邊境線。蘇軍在兩個五年計劃的支持下,軍備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陸軍強國。

軍事實力不斷膨脹的蘇聯,在遠東的兵力和裝備也不斷充實,至1936年已達到29萬人之多。相比起來日軍只有五個師團、兩個混成旅團、三個騎兵旅團、三個獨立守備隊構成的八萬人馬,實力僅有遠東蘇軍的三分之一,完全不夠看。為此,日軍不得不努力加強關東軍的實力,確保不在中國大陸投入過多的力量,以免削弱對蘇戰備。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七七事變」的突然爆發打亂了日本軍部的節奏,為了迫使國民政府求和,日軍在來不及完成總動員,沒有轉變為總體戰體制的情況下就匆匆投入了中國戰場。日軍上下認為憑藉自己遠強於國軍的戰鬥力,定能迫使國民政府迅速屈服。然而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軍很快發現自己低估了國民政府的抵抗意志,本以為可以迅速解決的事變變成了持久戰,遼闊的中國大陸像海綿一樣抽乾了日本陸軍的兵力,卻未能迫使國民政府籤訂城下之盟。

結束一場戰爭遠比挑起一場戰爭要來的容易,高懸在滿洲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卻無法讓日本在中國大陸投入更多的力量放手一搏,滿洲是日本人好不容易得來的一塊寶地,工業、農業均很發達,被日本政府蠱惑來此定居生活的日本僑民很多,這裡作為日本帝國的生命線,絕不容有失。由於在中國大陸投入的兵力太多,日軍在滿洲的兵力只能維持在二十個師團以內,無論在質量上和數量上與對面不斷增加的蘇聯遠東軍相比均處於下風。

日軍在諾門罕戰場同蘇軍血戰

就在日本陸軍陷入中國戰場泥潭的同時,日本與蘇聯在滿蒙邊境地區的衝突不斷激化。日軍在諾門罕一戰遭到蘇軍沉重打擊大敗而歸,促使日軍大本營不得不從大陸戰場抽調部分兵力和裝備充實關東軍的實力。此後,關東軍的兵力長期保持在14-25個師團防備蘇軍的進犯,蘇聯遠東軍始終牽制著日軍很大一部分力量,使日軍未能在中國大陸全力以赴。

戰後,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纂的《支那事變陸軍作戰史》中,日軍承認未能解決「支那事變」是「出於對蘇作戰的考慮,沒有斷然投入足夠的兵力,固然也是一個原因,但在裝備方面,不論在質上還是量上都表現了不足」。

多線作戰力有未逮的日軍

1942年,侵華戰爭進入第五個年頭,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東南亞戰場勢如破竹,迅速席捲了大半個西太平洋,菲律賓、馬來半島、荷屬東印度、關島、婆羅洲、香港、俾斯麥群島相繼落入日軍之手。同時,早在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大舉進犯蘇聯,蘇聯無暇東顧,日本在中國北方受到的壓力頓時一輕。此時中國沿海港口已全被日軍封鎖或佔領,又被日軍切斷了極其重要的外援通道-滇緬公路,日軍大本營認為已持續失血的國民政府已崩潰在即,總算看到了解決「支那事變」的勝利曙光。

1942年是日本帝國勢力範圍最大的時期

為了徹底擊潰國民政府,日軍開始醞釀一場大規模的攻勢,迫使國民政府屈服,日軍華北方面軍副參謀長有末精三提出實施西安作戰,代號「五十號作戰」,計劃動用6個師團、2個混成旅團、騎兵第四旅團、坦克第三師團共計約15萬人,渡過黃河殲滅西安附近的國軍主力,佔領西安、寶雞附近要地。經過對該計劃的研究,日軍上下都認為,僅僅實施這個計劃不過是離目標更近一步而已,無法徹底解決「支那事變」,因此更加規模龐大的作戰計劃出爐了,那就是進攻四川,代號「五號作戰」,按照這個計劃,日軍在攻佔西安後,再兵分兩路從西安、武漢出發進攻四川,佔領重慶、成都等四川要地。

為了實現這個計劃,日軍計劃動用16個師團、2個混成旅團以及2個飛行師團作為進攻的主要力量,同時為了確保佔領區的治安,還需要保有16個師團、14個獨立混成旅團組成的守備部隊,如此一來在中國大陸的兵力將達到驚人的約40個師團,兵力從61萬增至97萬,為此甚至不惜從關東軍、朝鮮抽調18萬人,從本土抽調12萬人,從太平洋戰場抽調6萬人。

一號作戰發動前大陸戰場的態勢

如此驚人的作戰規模已超過了1944年日軍意圖打通大陸交通線而發動的「一號作戰」(又稱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在51萬日軍的猛攻下,國軍一潰千裡,難以想像日軍如果發動規模驚人的「五號作戰」,國軍是否能夠憑藉天險阻擋日軍的進犯。

好在天不遂人願,戰線拉得太長的日軍已顧此失彼,南太平洋戰場形勢的迅速變化再次打亂了節奏。1942年8月,美軍大舉登陸瓜達爾卡納爾島,吹響了太平洋戰場上反攻的號角,戰至當年10月,日軍老牌勁旅第二師團在瓜島上發起的進攻再次遭到了挫敗,迫使日軍大本營將注意力轉移到南太平洋戰線上來。為了扭轉戰局,日軍大本營與支那派遣軍第一課宮野高級參謀進行了磋商,認為一旦南太平洋以及其他方面遭到嚴重反攻的情況下,「可能進一步從中國抽調兵力和資材」。「鑑於全面形勢的發展變化,尤其是船舶以及國家物資動員(預想的軍需物資獲得數量激減)情況,估計在昭和十八年難以實現」。就全軍情況而言,在相當時期內,「不僅不能向中國增派兵力,相反,將來有可能不得不將部分兵力、資材調往其他方面。」日軍大本營很快下達了將第六師團轉用於南太平洋戰場的命令。

當年12月,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向天皇上奏表示「鑑於帝國內外的形勢,尤其是蘇德戰局的發展,南太平洋的戰況,以及國力、特別是船舶等情況,看來昭和十八年實施此項作戰,無論從戰爭指導,或從作戰的見地來看,目前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準備下達指示中止此項作戰的準備工作」。

至此,日軍最後一次試圖消滅國民政府的嘗試就此告終。雖然1944年日軍發動了堪稱侵華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號作戰」,但其目的也僅僅是打通通往東南亞的陸上交通線,將中國大陸佔領區同東南亞佔領區連成一片而已。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日本畢竟是個資源和國力都有限的小國,受制於有限的國力和自身體制,日軍始終未能脫離局限以及世界局勢的變化,無法在大陸戰場全力以赴,徹底徵服中國對日本人而言終究不過是黃柯一夢。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都說日軍的綜合實力很強,但與老牌列強相比還是差得很遠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二戰中最主要的參戰國,也是軸心國陣營中的「二當家」,二戰期間,日本主要肆虐亞洲和太平洋,犯罪慘重。那時候,日軍的彪悍在亞洲地區屬於無敵存在,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曾一度把美國打得一敗塗地。
  • 二戰時的日軍有多變態?發明精神注入棒,不管男女7天無法下床!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文: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 蔣介石「冬季攻勢」,讓日軍吃了小虧,東京又策劃了什麼計劃?
    #1940年3月,蔣介石在重慶召開了「冬季攻勢」總結大會,一個月的攻擊之中,擊斃日軍8000多人,中國傷亡超過了50000人,儘管數字對比中國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整個攻勢的戰略意圖完美的達到了。開完會之後,一份情報被遞交上來:日軍在近期會有大行動,但是不能確定在第5戰區還是在第9戰區。的確,在冬季攻勢中,日本第11軍遭受中國的圍攻,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恥辱,正在緊鑼密鼓地策劃一次大規模的報復行動。
  • 如果抗日戰爭時期,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抗擊日軍,最終會取勝嗎?
    要說日本在對美國偷襲之前,他們的實力在整個二戰時期屬於巔峰狀態,幾乎都還保持著之前所控制的所有地區,不過,他們並沒有繼續擴大更大的戰果。 他們認為日本在中國所掠奪的那些資源,完全不能夠滿足與維持日本「戰爭機器」的運轉,因為在當時,咱們中國是一個非常落後得到農業國家,幾乎沒有什麼工業體系,即使是有也只是在一些大城市有,剩下其他的地區,幾乎全都是農田。
  • 假如中途島戰役中日軍獲勝,二戰歷史會改變嗎?
    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爭我們知道,總體看來日本人是被美國吊起來打的 ,但其實也不一直是這樣,因為珍珠港事件日本差點把美軍太平洋艦隊癱瘓了半年,所以在這段時期日本海軍可以說是太平洋戰爭最強悍的力量,而西方國家的殘餘勢力呢?
  • 二戰時期日軍的國旗、軍旗的的不同圖案以及其蘊含的寓意
    又如日本海軍最近也下水了一艘準航母,將其命名為「出雲」,「出雲」號戰艦曾是二戰時期日本侵華海軍的旗艦名號,在二戰期間,日本多次使用出雲號侵略中國,傷害了無數中國人民,在中國欠下了累累血債。旭日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士兵就是手持旭日旗到處燒殺搶掠,旭日旗被視為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對於旭日旗,我們中國人可以說是相當的熟悉,在抗戰的影視劇裡,我們可以大量地看到旭日旗的影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一共有四種旗子出現在大家的視野當中。
  • 二戰時期,日軍大阪第四師團戰績並不差,為何卻被稱為是懦夫?
    歷史上的日本大阪第四師團,負面評價不少,比如什麼陸軍弱旅、「軟蛋」師團,甚至於窩囊、懦夫……這樣等等一些不好的外號。但這些更多的是相對於二戰日軍武士道狂熱體系下的一種「偏見」。正常來看,日本大阪第四師團絕對是一支強大的部隊。首先,日本大阪第四師團是日本最為古老的一支軍隊。
  • 二戰時期日軍罐頭裡究竟裝的什麼?竟然過了半個世紀還能食用!
    我們看過很多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中,繳獲的日軍的物資裡面,總會出現大量的罐頭,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在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為什麼要生產這麼多罐頭?對八路軍來說日軍的夥食標準是非常好了,這些罐頭裡面裝的都是些什麼?我們來一一揭曉。在兩軍交戰期間,軍需歷來是重中之重,士兵沒吃飽怎麼有力氣上陣殺敵。
  • 二戰時期,日軍為何不敢進攻澳門?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侵略成性,相繼佔領了香港、廣州灣、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英法的殖民地,卻唯獨對於跟香港毗鄰的澳門島,絲毫不敢侵犯,原因是什麼?
  • 二戰時期,日軍真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殘忍嗎?看「老兵」如何說的
    日軍在二戰時期的表現可以說是喪心病狂,我國也曾經根據二戰的歷史拍攝過不少電視劇,不可否認在這些抗日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尊重史實的神劇,不過也有一部分電視劇還是值得一看的。但這些電視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將二戰時期的日本兵刻畫得十分殘忍,這也讓很多人好奇,當年的日本兵真的像電視中所演的那麼殘忍嗎?
  • 國軍少年死前遺言,令在場日軍痛哭流涕
    1941年9月下旬,日軍集中兵力發動第二次長沙會戰,意圖在湘北消滅中國軍隊有生力量。第六戰區察覺到日軍在宜昌的兵力空虛,決心在10月初發起反攻宜昌的秋季攻勢。當時日軍在宜昌的兵力只有半個師團,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決心趁勢收復宜昌。中日兩軍苦鬥宜昌西北
  • 英媒:日本加大對緬魅力攻勢 盼成抗衡中國最強力量
    【環球網綜合報導】英國《金融時報》7月10日報導說,日本正在加大對緬甸的投資和魅力攻勢,以盼能在東南亞成為能與中國抗衡的最強力量。在緬甸政府轉型五年來,日本在緬企業數量增加了六倍。此外,日語語言課程也大受歡迎,日本向當地工業與社會項目投入了共計數十億美元的資金。
  • 他是二戰中最冷血的阻擊手,一人一天一槍擊斃2000日軍!苦似美國隊長!
    他是二戰時期的美國水兵陸戰隊的傳奇戰鬥英豪。他在1942年的瓜達卡納爾島戰爭中體現勇敢,僅他一人就殺了一千五百名到兩千一百名日軍,也因而成了美國傳奇英豪。取得榮譽勳章;1945年重返戰場,終究在硫磺島戰爭中陣亡,被追授水兵十字勳章。巴斯隆是二戰歷史上僅有一位一起取得過榮譽勳章和水兵十字勳章的水兵陸戰隊兵士。其傳奇的閱歷 可謂美國隊長的原型人物!
  • 二戰日本陸軍最慘敗仗,6萬日軍被大自然折磨致死,戰場不在中國
    二戰前中期,日本陸軍在遠東地區幾乎沒有對手,蘇聯正在忙著對付德國。在東亞和東南亞,日軍幾乎橫行無阻,很少戰敗。然而在1943年,戰爭局勢陡然發生了變化,德國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的失敗,讓德軍喪失了戰場主動權,日本面對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強大攻勢,也感到力不從心。
  • 雲南騰衝:二戰時期,世界地圖在此劃了「重點符號」
    騰衝更為著名是因為成為滇西抗戰的轉折,乃至在整個二戰中,世界地圖上都在此作了重點標註,同怒江、野人山、史迪威、滇緬公路、駝峰航線等多個名詞寫入二戰史。1938年,滇西救國熱情高漲,20萬民眾風餐露宿,劈石鑿巖,用雙手、血汗和生命,沿滇西和緬北的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修築了滇緬公路,作為中國抗戰輸血管,騰衝是最重要樞紐。
  •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不動用衝鋒鎗?
    在二戰時期,日本發動了侵略戰爭,對亞洲各國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侵略,特別是對中國來說,日本在中國大地上所犯的罪行非常多,當時我軍的裝備非常落後,所以遇上裝備精良的日軍,初期自然是毫無還手之力
  • 二戰時期,日軍鼻子下面要留一撮毛,真是為了時髦嗎?
    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看見的日本士兵鼻子下面都會有一撮毛,也就是鬍子,這也是真實存在的,那麼二戰時期,日軍鼻子下面要留一撮毛,真是為了時髦嗎?原因有點哭笑不得。其實除了日軍以外,在德國這樣的鬍子也是很常見的,特別是日本和德國軍官大多數都會留這樣的小鬍子,比如希特勒。
  • 二戰期間, 被日軍屠殺及被日軍強迫而自殺的衝繩居民知多少?
    日軍為了強化居民的反抗意志,在戰役開始前就對衝繩居民進行了充分的極端思想宣傳。遍布全島的日軍及其輔助力量,上至日軍司令官,下至每一個士兵,對衝繩居民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美軍是禽獸不如、奸淫擄掠的兇殘侵略者,對待被俘虜的日本軍民,他們更是非常殘暴;年輕貌美的女子會慘遭強暴然後被殺害,其他人則會被集體屠殺。甚至還有軍人栩栩如生地講述被佔領島嶼的居民被屠殺時,是被集體捆綁,慘遭坦克碾壓而死的。
  • 歷史上的今天1945年1月13日二戰中蘇軍開始在西裡西亞發動攻勢
    歷史上的今天1945年1月13日二戰中蘇軍開始在西裡西亞發動攻勢 2013-08-20 08:43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二戰日本關東軍的「精銳」甲種師團,也是二戰日軍最「窩囊」的師團
    眾所周知,在二戰時期,日軍的戰力還是比較可觀的,但卻在日軍中卻有有這麼一支日軍部隊與其他兇悍的日軍部隊大有不同—— 大阪第四師團。 日軍大阪第四師團成立於1888年,是日軍資格最老的師團之一,也是日軍為數不多的甲種師團之一。在二戰時期他們不會如其他日軍一般實行瘋狂的自殺式衝鋒,其士兵甚至會做一些倒賣軍用物資之類的「小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