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增長,我們開始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對他人的關心逐漸減少,人們逐漸忘了如何提問,也讓關係的連接就此中斷。找回彼此關係的起點,是發自內心的提問。
如果經常關心自己、和自己交往密切的朋友,某天忽然對自己態度『冷漠』,我們會有什麼感覺?
那就像昨天還活得好好的人,今天忽然變成一副冷冰冰的?遇到這種情況會令我們感到陌生、不安、恐懼,並由衷地討厭。
在與家人的關係中,以下情況常會帶給我們極大的衝擊,例如母親變得跟平常不一樣、姐姐不像年少時的姐姐、自己忽然對丈夫感到陌生、妻子忽然變了個人等。
對於這種關係中的衝擊,我們無法用單一的答案來涵蓋各種可能的解釋。
儘管如此,我仍希望各位先接受這個事實,那就是自己對別人的感受已經出現改變,並且對過去的關係有了新的認知。
我們常說,每一天的生活都脫離不了關係。不過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時時刻刻感受到關係的改變。
這是因為我們關注的對象永遠是自己,也為自己付出最多,如此一來,便沒有太多心思關心別人。尤其對於自己每天越容易見到的人,會越不關心,總要等到好一陣子後,自己才會發現對方的改變,還反問對方:『我怎麼都不知道你發生這種事?』
舉例而言,察覺兒子近期出現異樣的母親,問兒子:『你最近是不是有什麼事?』兒子只是回答:『沒有,沒什麼。』可能要到母親打破砂鍋問到底,才能問出重要的信息。
可是更多時候,當我們發現家人改變時,他們的改變並非因為『最近的事』,而是許久前就已累積下來的問題。由此可見,我們通常不易察覺對方經歷過什麼樣的事,這件事又在對方心中掀起多大的漣漪。
因此在我們知道之後,總會問對方:『你怎麼不早點說?』事實上,如果對方不告訴我,我當然無從得知。
或許有人會問:『那你為什麼不早點問對方?』是的,提問是刻意靠近對方,試圖與對方營造親密關係的開始。
不過有時在我們想與對方保持適度距離的狀態下,想通過提問與對方拉近關係,這是說不通的。有些大老粗尤其如此,他們個性本就木訥寡言,雖然內心渴望親密感,卻不懂得如何與人親近,不擅長與人營造親密關係。
當我們想要與人建立關係,最好的開始是提問,就像孩子總有許多問題。
『媽媽,這是什麼?』
對於第一次看見的事物、第一次看見的人,孩子們總充滿好奇。不僅覺得神奇,也很積極回應。他們永遠敞開心房,做好與人建立關係的準備。
然而隨著年紀增長,人們逐漸忘了如何提問,也迷失了走向關係的路。
由於這條路廢棄已久,路上布滿荊棘與雜草。於是我們開始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對他人的關心逐漸減少,也讓關係的連接就此中斷。但我們總得先伸出手,才能握住對方吧。
彼此關係的起點,是發自內心的提問。在我們向他人提問之前,首要任務是睜開眼觀察,觀察後,才會心生好奇,接著走向對方,試圖了解對方。當兩人之間的距離逐漸靠近,再加上時間的催化,關係才能達到恰到好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