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選之時,拜登就承諾,將組建一個多元化的新政府。
他也的確在實現自己的承諾——過去一個月間,拜登提名、任命了多名非裔、拉丁裔、南亞裔官員,連續創造了多項歷史。然而,一直到12月10日,拜登的新政府中才首次出現華裔面孔。
當地時間12月10日,拜登在過渡網站上公布了國內事務方面的提名和任命人選,包括農業部部長、住房和城市發展部部長、退伍老兵事務部部長、白宮國內政策委員會主席以及美國貿易代表。
其中,拜登提名美籍華裔女性凱薩琳·戴出任美國貿易代表一職。凱薩琳·戴成為拜登已提名、任命的新政府成員中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華裔面孔。若是凱薩琳· 戴的提名獲參議院通過,她將成為首個擔任美國貿易代表的亞裔美國人,同時也是出任這一職務的首位有色族裔女性。
凱薩琳·戴。/圖片來自拜登過渡網站
中文流利,曾在中山大學執教兩年
公開資料顯示,凱薩琳·戴(Katherine Tai,中文名戴琦)出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在華盛頓特區長大。她的父母都來自中國臺灣,她本人中文非常流利。
凱薩琳·戴在耶魯大學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後又在哈佛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此後,她曾在華盛頓多家律師事務所的國際貿易部門工作。1996年至1998年,她曾代表耶魯大學前往中國,在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英語。
2007年至2014年,凱薩琳·戴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總法律顧問辦公室任職,其間曾擔任中國貿易執法方面的首席顧問,負責監管中美在世貿組織中的爭端,並成功起訴了幾起和中國有關的案件。
2017年起,凱薩琳·戴開始擔任眾議院籌款委員會首席貿易顧問,是民主黨人和該委員會主席在國際貿易問題上的主要顧問。
凱薩琳·戴獲得民主黨人的廣泛認可,主要是因為她在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貿易協定製定過程中和川普政府的談判。據美媒Politico報導,在川普政府推動籤署美墨加貿易協定時,凱薩琳·戴代表民主黨和川普團隊進行談判,要求川普政府對協定中的勞工和環境部門內容進行修改。此次談判讓凱薩琳·戴獲得廣泛稱讚。
傾向多邊主義,貿易談判經驗豐富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是美國政府中一個內閣級別的機構,主要職責是制定並協調美國的貿易政策,並與其他國家籤署貿易協定。美國貿易代表是大使級內閣官員,直接對總統和國會負責,同時也是總統的首席貿易顧問、談判代表和貿易問題發言人。
美媒指出,美國貿易代表原本並非一個廣受關注的職務,但在川普政府時期,由於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關係,這個職務獲得廣泛關注。
川普政府的美國貿易代表是羅伯特·萊特希澤,他也被稱為是川普政府的「貿易沙皇」。在過去四年間,川普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在全球範圍內大打「貿易戰」,和歐盟、日本、中國等國家和地區都存在貿易衝突。
據Politico報導,在今年的大選過後,負責貿易方面工作的國會民主黨人紛紛表態支持凱薩琳·戴出任貿易代表,認為她具有豐富的貿易談判經驗,能夠幫助美國修復在川普時期受損的貿易關係。她的提名也顯示了拜登政府推動多邊貿易的傾向。
民主黨眾議員拜爾在一份聲明中稱,基於和凱薩琳·戴在眾議院籌款委員會共事的經歷,他認為選擇戴出任貿易代表是個「明智的選擇」,「她將讓我們的貿易政策回歸理性,恢復全球盟友對我們的尊重」。
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民主黨人理察·尼爾也在一份聲明中支持戴出任貿易代表。他表示,戴在籌款委員會任職期間取得許多成就,尤其是在修改美墨加貿易協定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美國正在尋求修復世界範圍內緊張的盟友關係,同時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凱薩琳將成為美國、美國人民、美國利益的可靠代表」。
拜登過渡團隊在凱薩琳·戴的介紹中也表示,「她豐富的經驗將讓拜登-哈裡斯政府積極推動貿易,同時利用我們的貿易關係幫助美國走出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危機」。
熟悉中國事務,即將面臨多方挑戰
美媒CNBC指出,雖然凱薩琳·戴相比現任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更傾向於多邊主義體系,但她出任貿易代表也並不意味著會轉變美國對華強硬姿態。此前,她曾表示,應該強有力且有戰略地應對中國。
事實上,拜登在競選中曾表示,不會迅速撤回川普政府對中國的貿易措施。本月初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拜登再次表示,他上臺後不會立即移除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反之將考慮一系列措施以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美媒認為,選擇戴出任貿易代表,表明拜登正在切實履行這一承諾。
日經新聞指出,若是戴的提名獲得參議院通過,她面臨的第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處理川普政府遺留的貿易問題,包括和中國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
前白宮高級貿易談判官員克裡特·威廉斯稱,萊特希澤和凱薩琳·戴都有處理中國貿易問題的經驗,但「戴的處理方式不同之處在於,她會利用WTO體系和其他盟友施壓中國」。威廉斯還提到,戴中文流利這一點預計將讓她在和中國的談判中獲得更多的尊重。
除此之外,此前曾參與過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相關工作的戴,預計將推動拜登政府重新考慮加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