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一次意外事件,引發了我對科學普及的重新認識和深刻的思考。2019年初我帶女兒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之後,給女兒畫了6張手繪圖講解其中的科學知識。
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大數據與人工智慧,2013年我們在《計算機學報》上發表的文章《網絡大數據:現狀與展望》,下載量達到7萬次歷時近7年,而我的手繪科普圖實現過億閱讀,只用了7天時間。這讓我深切意識到大眾對科學知識的需要和對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的認可。根據近期的思考,我認為推動計算機科學普及需要從品牌、產品和生態三個方面著手。
科學普及需要權威的品牌
在新媒體環境下,大量自媒體發布各種信息,信息的影響力不僅由內容決定,對觀眾「注意力」的爭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傳播速度。新的信息分發方式帶來了媒體界的深刻變革,這也為科學傳播者帶來了眾多機會。這就決定了現代科普既要重視鞏固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科普陣地,又要注重與新媒體結合,滿足不同受眾的互動性和體驗感,有熱情的科研人員可以通過多樣的渠道傳播科學信息。因此,計算機科學普及也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將計算機學會打造成最權威的計算機科普品牌,在這個品牌下成就一批「明星科學家」。幫助公眾理解科學、熱愛科學、參與科學,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群眾基礎。
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精神的培養,也需要更多科學家走出實驗室、面對公眾,擔負起解疑釋惑的責任。如果在某些熱點話題上,「真」專家沉默,那麼謠言和誤導就會有存在和擴散的空間,進而潛移默化影響大眾認知。
科學普及需要有溫度的產品
科學普及要想影響更廣泛的受眾,並形成持續的影響,需要有滿足大眾需求的產品,而大眾的科普需求是需要創造,也是可以創造的。這需要培育「讓科學流行起來」的大眾文化,讓科普更加接地氣,稱為有趣、有料、有生活和有溫度的產品。我們的科學傳播應該注意到把事實和信息包含在社會和文化情境中,有效的科學傳播應該是包容性的、整體性的,需要整合不同的社會科學視角,讓更廣泛的受眾更加容易接受。
對科學觀點進行有效傳播的關鍵是對新的或不熟悉的觀點提供充足的情境,然後對關鍵內容的本質進行解釋。比如我從2019年初開始致力於通過手繪的方式,以科幻電影為載體講解其中的科學知識,並獲得了較好的結果。「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系列科普文章和視頻吸引了數千萬人次的閱讀和數千人次的討論。
我通過人們所熟知的漫威系列科幻電影中的鋼鐵俠,使用他的智能管家(賈維斯、星期五等)的場景,來介紹智能大腦可能的組成和實現技術,如:大數據感知、知識圖譜、大數據引擎、高性能計算機、高通量計算機、智能計算機、智能晶片、智能計算和遠程交互等原理,也更加直觀和形象地介紹了計算機科學知識。
我始終認為,科學傳播不同於科學研究,它是一門藝術,也是需要科研人員習得的技巧,更是把科學與社會和公眾溝通起來的橋梁與紐帶。科研成果只有傳播出去,被廣大公眾所理解和運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效果。
科學普及需要良性的生態
全社會可持續的科學普及發展需要良性生態。一方面,需要鼓勵大量有能力、有熱情,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的科學普及工作者,製作內容、講解科學知識。科學普及不但需要更多專業的科研人員參與,尤其是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明星科學家發揮引領作用和示範效應,拉近科學與公眾和社會的距離;要提升全民族的科學素養,單靠科研人員遠遠不夠,科學普及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需要更多專業領域的從業者、大學生、研究生等投身其中,承擔基礎性的科學普及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激發大眾了解科學知識的欲望,希望有更多的人對科學問題感興趣,並進行一定的思考,讓科學在大眾的生活中佔據一席之地。科學普及生態的建立,需要更多的科學普及工作者,將自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對科普的熱情結合起來,將科學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地傳播給廣大公眾,形成規模效應。大眾科普呼喚明星科學家。我們應當讓更多的科研人員成為科學普及的明星,讓科學知識在大眾中流行。
當前,科學普及已經在實際生活中體現出越來越大的價值。而根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特點和科普現狀,根據受眾認知基礎、學科特點和多樣的科普目的,建立適合計算機科學普及的創作體系和發展模式,有助於計算機科普工作事半功倍,把計算機科學普及工作從偶然為之變為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有助於讓計算機科學真正流行起來。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王元卓
編輯:吳桐
終審:尹宏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