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沒有聯想 世界將會怎樣」,這是聯想家喻戶曉的廣告詞。今天的聯想Tech World大會回答的問題則是:「人類有了聯想,人工智慧世界會怎樣」。聯想TechWorld透露的信息是:要做人工智慧革命的推動者和賦能者,加速AI時代的到來。
聯想人工智慧戰略浮出水面
在這個一年一度的聯想「秀肌肉」的大會上,人工智慧成為唯一的關鍵詞,從主題「讓世界充滿AI」便能一窺端倪,大會上聯想高層從CEO楊元慶到CTO芮勇再到數據中心總裁 Kirk Skaugen,演講主題無一不與人工智慧息息相關,就連很少為企業活動站臺的嘉賓劉強東,演講主題也成了「人工智慧驅動下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在我印象中這是劉強東第一次談人工智慧。
事實上,不只是聯想,谷歌、Amazon、Intel,BAT、華為等科技巨頭均在人工智慧領域有所布局,馬雲在今年為阿里巴巴啟動NASA計劃為未來二十年儲備AI等核心科技;陸奇掌舵後的百度在今年特意舉辦了第一屆AI開發者大會;騰訊成立AI實驗室後在到處挖人。人工智慧是網際網路數位化之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得到業界共識,那麼,科技巨頭聯想如何抓住這一時代機遇?楊元慶的答案是:
在即將來臨的人工智慧時代,聯想要做這一輪智能變革的推動者和賦能者,並通過「設備+雲」與「基礎設施+雲」賦能產業和行業,推動一個充滿愛(AI)的時代到來。
「設備+雲」不難理解,作為全球PC巨頭企業,聯想積累了很強的軟硬體、雲服務等技術底子,在個人消費、企業辦公諸多場景中均可大量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在這次大會上聯想發布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情境引擎LCE、智能遠程協同AR眼鏡daystAR晨星搶佔AI+企業級應用市場;發布具備機器視覺的智能音箱SmartCast+、虛擬智能助手CAVA咔哇可支持手機刷臉,則走在了消費類AI產品布局的前沿。在我看來,「AI+企業辦公」、「AI+消費設備」是聯想「設備+雲」的兩個主線。
不過,聯想要通過「基礎設施+雲」戰略來擁抱AI時代,看上去就有些出人意料。要知道,成為各行各業擁抱人工智慧技術的「賦能者」這個思路,更像是網際網路公司的故事。比如百度在人工智慧戰略上就強調開放賦能,開放了阿波羅平臺、DuerOS開放平臺;比如阿里則通過阿里雲將AI技術進行開放。看上去做送水人更適合軟體類平臺。為什麼聯想也立志要做人工智慧產業的「送水人」?
基礎設施+雲是聯想核心競爭力
要理解聯想的「基礎設施+雲」的戰略,就要先了解聯想的業務版圖。在大眾印象中聯想是PC廠商,但實際上企業級市場也是聯想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聯想的PC產品線本身就已被諸多企業用於企業辦公之中,聯想的PC不只是賣給個人;另一方面,聯想一直在積極布局企業級軟硬體服務市場,2014年1月以23億美元收購IBM x86伺服器業務更是一個裡程碑,聯想成為中國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伺服器廠商。除了伺服器之外,聯想還有數據中心業務,2016財年收入佔比達到近10%。因此,聯想本身就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基礎設施提供商。
再來看人工智慧產業,聯想CTO芮勇在今天的TechWorld大會上提出了人工智慧的三個要素:算法、數據和計算力,並將之分別類比為汽車的引擎、汽油和車輪。「英雄所見略同」,不久之前馬化騰提出的人工智慧四要素則包括:數據、人才、計算力和場景。可以看到,「計算力」都是發展人工智慧的基礎設施。然而人工智慧所需要的計算力都是龐大的計算資源,所需要的伺服器、機房、底層系統、資料庫都跟PC計算不同,對於一般企業而言,根本難以望其項背。就連積極布局人工智慧的BAT,在基礎設施上也還得與聯想、Intel、高通、英偉達們合作來解決AI計算力的問題。
正是因為此,聯想的基礎設施+雲的能力在人工智慧時代就很有價值,軟硬體結合的能力讓其很有競爭力,正如聯想CTO芮勇所言:
「計算力在分布式系統的時代,最重要的就是計算框架。而在這方面,聯想的優勢主要是充分發揮作為系統廠商在軟硬體一體上的能力,能提供軟硬體全局優化方案,底層可以集成GPU/FPGA等算力引擎,在算法框架上,支持大規模並行訓練的AI平臺。」
聯想不只是擁有伺服器和數據中心業務,也是中國起步早的超算(HPC)廠商,2001年成立高性能伺服器事業部,高性能計算能力全球領先,這正是AI計算力的基礎。聯想的計算力不只是伺服器的硬體支持,更體現在軟硬體結合的底層計算力上。在今天的TechWorld上,聯想就介紹了深騰8810、搭載智能超算平臺LiCO,就是面向企業的AI標準化基礎設施。其中,深騰8810 HPC集群擁有多項HPC和AI的關鍵技術,包括46項國家發明專利;LiCO則融合了谷歌的Tensorflow、臉書的Caffe、微軟的MXNET等主流AI軟體框架,是業界領先的AI基礎設施。
聯想成了人工智慧的重要送水人
人工智慧三要素,算法、數據和計算力,聯想能夠給各行各業提供的,不只是計算力。
在數據層面,聯想是國內最大的製造企業數據集群,擁有超過12PB的數據,這個數據規模僅次於BAT;同時其在全球有9個數據中心、超過2000臺伺服器,每天新增數據量超過30TB,每天處理的數據超過150億條。這些數據來自於不同領域,具有極高價值,同時還可以訓練聯想的AI基礎設施和AI算法,讓其更好地為各行各業提供AI能力支持。
在算法層面,聯想的優勢是人才積累和行業領域理解。人才是算法的基礎,騰訊算法比如百度就可以從百度挖人。聯想除了有人工智慧專家芮勇博士之外,今年則招攬了自然語言處理專家徐飛玉博士。同時,聯想整體上擁有三級研發體系,目前聯想有1萬名左右的研發人員,全球化的研發團隊為聯想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對行業的理解方面,正如聯想CTO芮勇所言:
「聯想在全球有60多個分支機構,產品遍布全球的160多個國家,所以聯想跟各個行業、各個國家有很多的接觸,這才能夠讓AI算法不斷完善、不斷成長。」
由此可見,眼下聯想給人工智慧產業提供的重點能力「基礎設施+雲」,但事實上,它已具備算法、數據和計算力三要素的能力提供。事實上,聯想也已將計算力、算法和大數據整合在一起,為不同行業提供完整的垂直行業解決方案。
在TechWorld大會上,聯想就面向不同領域客戶提供三大類解決方案,覆蓋大中型企業、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和科研機構、傳統企業、新型網際網路企業等不同客戶類型,讓這些企業可以快速擁有AI計算力。之前聯想企業級大數據分析平臺(LEAP)以及聯想智能超算平臺(LiCO)已被應用在智能製造、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
可見,聯想給各行各業擁抱AI提供基礎設施的同時,自己也變成了AI的基礎設施。正如楊元慶所言,「我們要讓IT不再只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而是能為企業和行業賦能,助力他們實現『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智能變革』。」聯想已經儲備了大量的技術、數據和計算力,在人工智慧時代到來時,將這些能力提供給行業,急人所需的同時也將在AI時代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