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寶寶愛提問,回答孩子問題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2021-01-21 陪寶寶讀書

最近和朋友帶兩個三歲的娃去公園玩,一路上的情形堪比《海爾兄弟》

「媽媽,為什麼小鳥要住在樹上?」

「為什麼綠燈才能過馬路」

「為什麼這個車要停在這裡」

「為什麼這個螞蟻要這樣爬」

一開始覺得孩子好奇心強,好學上進是個好事兒,耐著性子回答幾輪,孩子總會問到你啞口無言,開始思考人生真諦。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和我們有一樣的經歷,自家寶寶從某刻開始特別喜歡問「為什麼」。那麼面對家裡的好奇寶寶,家長們該如何應對呢?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聰明的寶寶愛提問?

面對孩子喋喋不休的提問,很多家長可能一開始還能耐著心跟孩子解釋。可是問得多了,或者不合時宜,家長可能就會覺得孩子不懂事人,很煩人,覺得非常困擾。但要知道,其實提問可不是個簡單的操作,寶寶愛提問,正說明他很聰明。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要提出一個問題,寶寶都需要經歷什麼複雜的心理活動。

首先,細緻地觀察

當孩子問出「小鳥為什麼住在樹上」之前,他要很仔細地觀察一棵樹,在樹上發現小鳥一家。孩子通過觀察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引起思考,才能提問。而觀察能力其實是一項對於學習來說非常重要的能力,簡單到看圖寫話,複雜到物理學的重大發現,都離不開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

其次,比較和思考

當寶寶通過觀察知道下雨了,身體感覺到冰涼的雨滴。大腦會迅速地調動起記憶中相關的素材來做比較,比如洗澡時的感覺。他看看天空,並沒有花灑啊,也沒有人在澆水?這是怎麼回事兒呢?他就有了關於因果關係的一種思考。這是最為基礎的科學精神,值得爸爸媽媽保護和鼓勵。

最後,組織語言進行提問

當孩子腦海中有了疑問,離提出問題還差最後一步:組織語言。其實早在八個月寶寶們就已經在探究因果聯繫了。小嬰兒不斷把自己玩具推下桌子,了解自己動作和掉在地上玩具之間的關係。但是他卻無法用語言來表達,3歲的孩子的為什麼式提問,也是他們將抽象的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一種練習。

回答問題的「三重境界」

很多家長都知道,當孩子提問時,我們要耐心地回答他的提問。我有位朋友,就是這方面的典範,無論寶寶提出什麼問題,他都會耐心地解答,如果實在答不上來,就偷偷拿起手機來查。可能在他女兒的眼裡,爸爸就是一個百科全書。但是問題出在孩子小學四年級左右。朋友告訴我,可能是因為他太「全能了」孩子在學習中缺少了一點探究精神。

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也是一個考驗對孩子的心理是否足夠理解,教育是否足夠有遠見的技術活兒。那麼回答為什麼的三重境界,你在何處呢?

第一種境界:別煩我

孩子提出的許多問題,在我們看來都非常理所當然。像是小鳥為什麼住在樹上這種話題,爸媽很可能正在忙著和朋友聊天,隨口就說:「不住在樹上,難不成住在水裡?」或者說乾脆就說:「你怎麼總是問點傻問題。」

其實不管說什麼,爸媽臉上的不耐煩就出賣了自己,孩子會認為提問題是一種很惹人煩的行為。這樣的孩子可能會很守規矩,比如你告訴他要尊重某種制度,他會因為權威而遵守,卻不願意更多地考慮背後的原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以是很好地執行者,卻容易被誤導,缺乏獨立的思想。

第二重境界:我來告訴你

第二種父母就像我這位朋友,無論孩子問什麼,都會千方百計地回答孩子。比如孩子問為什麼要下雨。爸爸就回答:「水變成了水蒸氣,水蒸氣比較輕飛到空中變成雲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把你當百度一樣問,就像我們現在的大部分人,遇到任何問題,第一個想法就是去問百度,甚至一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也習慣去網上找答案,懶於自己思考。對孩子的問題知無不言,可能就會產生這樣的反效果。

第三重境界:我們一起來想想

有次在咖啡館裡,坐在我鄰桌的一對母子在討論疫情之下的經濟問題。那個孩子看起來才小學三年級。他的問題是從「為什麼咖啡館人這麼少?」開始的。媽媽引導孩子去思考病毒、人群和實體經濟的問題。用一個問題來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一步步地進行「頭腦風暴」。聽得我目瞪口呆,看得出來他們經常這樣對話。

我們通常會說,孩子在3歲左右開始頻繁地問為什麼,過一段時間他們長大就好了。實際上這並不是什麼「好了」,而是他們的好奇被父母的「不耐煩」或「全知全能」給澆滅了。如果能將孩子這段時間,當作一個機會,睜開眼睛和孩子一起看這個奇妙的世界,用一個問題開啟另一個問題。直到成年他都會是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人,就像賈伯斯,就像馬斯克。

相關焦點

  • 人生有三重境界,你處在哪一重?
    大家可能都聽過王國維「讀書的三重境界」,其實人生在世也有三重境界,那麼到底是哪三重境界呢?且聽子曰一一道來:一、看遠,才能覽物於胸志,當存高遠也。子曰覺得凡事能成大事者,必定心中有丘壑。他們一般都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知道如何去爭取,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規劃。
  • 對孩子的愛有四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在我看來,愛有四重境界,分別是佔有、索取、犧牲、互相成就。活動中,孩子們紛紛上臺講述對爸爸媽媽的感恩,一時間臺上臺下,聲淚俱下,場面極其感人。有一個孩子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他只講了一句話:「爸爸,我愛你!媽媽,我愛你!」現場很多家長和老師從他的眼神裡、語氣裡,感受到了他的真誠,他的感恩,但很明顯,他的父母很尷尬。只見他們跑到講臺上,拿著話筒哄著孩子:「寶貝兒!來,再多說幾句,來,再多說幾句。」結果這孩子「啪」就把話筒打到一邊去了。
  • 練拳的「三重境界」,快來看看你在哪一重?
    我的師爺趙斌宗師曾經引用王國維的「三種境界」來比喻練拳的「三重境界」,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所以忍不住來多嘮叨幾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這樣寫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薦讀】高手做事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做事的三重境界裡乘風破浪,逐級而上。第一重境界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多數人做事存在「半途效應」,也就是俗稱的「三分鐘熱度」。面對這個不良習慣,無數人倒下了,但也有人克服了。 在細節問題上多幾番思考,多幾番周旋,才能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透。 能把事情做細的人,也擁有了當今時代稀缺的品質:靠譜。靠譜之人,做事一步一個腳印,讓人安心。
  • 學佛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一,見山是山,是執著的境界。在沒有參禪學佛時,我們一切都是靠感官認識這個世界,還不能破除世俗的見解。這個時候的我們,很單純,很執著,就好像幼兒園的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什麼,我們都覺得是正確的,我們只會接受,不會思考,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 父母回應孩子的四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四重境界。(來源於教練的反饋技術)第一重:是對孩子的表揚和讚美!常用的語言是「你好棒!」「你真厲害!」;當我們聽到/看見孩子的信息和表現時,給予對方的讚美和表揚;這一層級的回應本質上是,基於自我中心的「評價」;容易產生依賴關係。第二重:是認可和肯定!常用的語言是「你這樣說/做,我覺得你很勇敢、很溫暖!」
  • 高手做事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層?
    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做事的三重境界裡乘風破浪,逐級而上。 第一重境界 做得到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
  • 律師的三重境界
    雖然這10撥律師各不相同,但是面對同樣的問題,他們卻反映出三類很明顯的傾向—— 我把它總結成『律師的三重境界』。大部分律師所處的,是我理解的第一重境界—— 知道很多這類業務應該知道的『知識』。你要注意的控制權問題,可以進行XX約定和XX操作……2. 你不光要注意進入的問題,還要考慮退出和XX的問題……3. 你可以設一個殼公司,因為這樣可以XXXX………… 這些建議都沒有錯,能夠給出這樣的回答,已經足以證明他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律師了——因為該知道的常用知識,他都知道。
  • 學習的四重境界,你在哪一重?
    馮友蘭先生曾經把不同的人生分為四重境界,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每一種境界的人生價值追求不同,最終的人生歸宿各異。借用老先生的分析範式,我們可以嘗試對不同的學習狀態進行劃分,同樣是劃分為四重境界,分別是負擔境界、任務境界、樂趣境界和責任境界。
  • 哲思 | 高手做事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層?
    每晚九點三十分,帶你看清世界,認識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高手做事,認真盡責而不以為苦。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做事的三重境界裡乘風破浪,逐級而上。第一重境界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多數人做事存在「半途效應」,也就是俗稱的「三分鐘熱度」。
  • 做事的三重境界
    做事的三重境界 2020-12-14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聞人有三重境界,你做到第幾重了?
    我與阮文發重點接觸的三個階段,是我對新聞工作有了全新感悟的三個重要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他助我邁上了新聞追求的第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關注現象1997年,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二年。阮老師介紹:教育局很關心學校的情況,幾次給學校派來公辦教師,但長則半年短則三兩個月就走了。「聽說教育局知道你的身體情況,幾次想調你到鎮區的學校任教,為什麼你不走呢?」我好奇地問。他說:「情況你也知道了,我是這裡唯一的公辦教師,我要是走了,學校就垮了,孩子就要失學了!」我問:「不是還有代課教師嗎?」阮老師介紹說,他們都是臨時來幫忙的,一遇農忙或者家裡有事,就不能來上課了。
  • 師生關係的三重境界
    根據教師的教育水平不同,師生關係可以分成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師者,師也;生者,生也。處於這一境界的,在農村比較常見,大多是年紀較大的教師或者剛剛登上講臺的教師。當然,這和老師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關係,這類教師大多屬於「權威型」的,像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的教導主任就屬於這一個類型,他們往往受中國傳統教育方式影響比較重。
  • 提攜年輕人的三重境界
    當他收到廈門大學數學系助教陳景潤《塔內問題》的論文,看到對自己《堆壘素數論》中論點的修正意見,不僅沒有不悅,反而引薦陳在中國數學會會議上報告研究成果。經過華的多方努力,陳被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才有後來在哥德巴赫猜想問題上的重大成就。  兩個月前,李克強聽取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設立20周年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匯報,並同歷年「傑青」代表座談交流。
  • 景區的三重境界,看看你在哪一層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提出「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
  • 人生裡的三重境界
    有人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第三重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第一重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可以是咿呀學語的孩童,也可以是情絮初發的少年。說愛就是愛,說恨就是恨,愛憎分明。  隨著年齡漸長,經事漸多,這個世界的複雜就顯在眼前。社會上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聖潔愛情屢遭踐踏,社會倫理常剛不在。進人這個階段,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複雜的。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
  • 課程銜接的三重境界
    原標題:課程銜接的三重境界另一方面,隨著課程改革推進,我們對課程的理解不斷深化,對課程的要求和期待不斷提高,課程銜接越來越以問題和任務的方式向我們頻頻發問,需要切實加以解釋和解決。深化課程改革,是課程銜接這一議題的總背景。   由此考量,目前對課程銜接的理解和實踐普遍比較狹窄,主要還是局限於學科知識層面。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務,課程銜接應展現出層蘊疊進的三重境界。
  • 美食的三重境界
    都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美食又何嘗不是呢。剛開始,誓要吃盡天下美味、品嘗各種珍奇。打聽、搜羅,驅車前往(別處沒有特色也就罷了,有人則是覬覦各類珍稀,實屬不該)。接下來自然是衣帶漸寬終不悔。口腹之慾滿足了,體重也義無反顧增加了。最終,坐下來開始思念各種土菜、家常菜。確實有許多打著這些旗號的菜館口味有做的不錯的,有別於大酒樓。但始終離不開商業技術的領域。
  • 電影《英雄》秦始皇關於劍的三重境界論,亦是教育境界論
    電影《英雄》秦始皇關於劍的三重境界論,亦是教育境界論!電影《英雄》中秦始皇曾說劍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劍,心中亦有劍;作為教師,剛走上工作崗位、踏上三尺講臺的時候,我們總是藉助先進的教育技術裝備,藉助色彩絢爛、動畫豐富的多媒體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發興趣,總是藉助讓人眼花繚亂的教具來進行教育。這就是用「利劍」來演練功夫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劍,心中亦有劍。」但看上去精美華麗,卻浮於表面。慢慢地,我知道了底蘊很重要,從容地上課,學生能有所得很重要。
  • 古詩詞中描寫落花的三重境界,第三重境界只有一首詩可以達到
    對於這些落花詩詞,結合以上美學理論,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是有高下之分的,因此可以說是三重境界。下面我們一一來看這三重境界。落花第一重境界是唏噓感嘆——「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杜牧《金谷園》)。傷春悲秋,見落花而流淚,嘆光陰之流逝,是古人最自然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