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帶兩個三歲的娃去公園玩,一路上的情形堪比《海爾兄弟》
「媽媽,為什麼小鳥要住在樹上?」
「為什麼綠燈才能過馬路」
「為什麼這個車要停在這裡」
「為什麼這個螞蟻要這樣爬」
一開始覺得孩子好奇心強,好學上進是個好事兒,耐著性子回答幾輪,孩子總會問到你啞口無言,開始思考人生真諦。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和我們有一樣的經歷,自家寶寶從某刻開始特別喜歡問「為什麼」。那麼面對家裡的好奇寶寶,家長們該如何應對呢?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聰明的寶寶愛提問?
面對孩子喋喋不休的提問,很多家長可能一開始還能耐著心跟孩子解釋。可是問得多了,或者不合時宜,家長可能就會覺得孩子不懂事人,很煩人,覺得非常困擾。但要知道,其實提問可不是個簡單的操作,寶寶愛提問,正說明他很聰明。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要提出一個問題,寶寶都需要經歷什麼複雜的心理活動。
首先,細緻地觀察
當孩子問出「小鳥為什麼住在樹上」之前,他要很仔細地觀察一棵樹,在樹上發現小鳥一家。孩子通過觀察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引起思考,才能提問。而觀察能力其實是一項對於學習來說非常重要的能力,簡單到看圖寫話,複雜到物理學的重大發現,都離不開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
其次,比較和思考
當寶寶通過觀察知道下雨了,身體感覺到冰涼的雨滴。大腦會迅速地調動起記憶中相關的素材來做比較,比如洗澡時的感覺。他看看天空,並沒有花灑啊,也沒有人在澆水?這是怎麼回事兒呢?他就有了關於因果關係的一種思考。這是最為基礎的科學精神,值得爸爸媽媽保護和鼓勵。
最後,組織語言進行提問
當孩子腦海中有了疑問,離提出問題還差最後一步:組織語言。其實早在八個月寶寶們就已經在探究因果聯繫了。小嬰兒不斷把自己玩具推下桌子,了解自己動作和掉在地上玩具之間的關係。但是他卻無法用語言來表達,3歲的孩子的為什麼式提問,也是他們將抽象的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一種練習。
回答問題的「三重境界」
很多家長都知道,當孩子提問時,我們要耐心地回答他的提問。我有位朋友,就是這方面的典範,無論寶寶提出什麼問題,他都會耐心地解答,如果實在答不上來,就偷偷拿起手機來查。可能在他女兒的眼裡,爸爸就是一個百科全書。但是問題出在孩子小學四年級左右。朋友告訴我,可能是因為他太「全能了」孩子在學習中缺少了一點探究精神。
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也是一個考驗對孩子的心理是否足夠理解,教育是否足夠有遠見的技術活兒。那麼回答為什麼的三重境界,你在何處呢?
第一種境界:別煩我
孩子提出的許多問題,在我們看來都非常理所當然。像是小鳥為什麼住在樹上這種話題,爸媽很可能正在忙著和朋友聊天,隨口就說:「不住在樹上,難不成住在水裡?」或者說乾脆就說:「你怎麼總是問點傻問題。」
其實不管說什麼,爸媽臉上的不耐煩就出賣了自己,孩子會認為提問題是一種很惹人煩的行為。這樣的孩子可能會很守規矩,比如你告訴他要尊重某種制度,他會因為權威而遵守,卻不願意更多地考慮背後的原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以是很好地執行者,卻容易被誤導,缺乏獨立的思想。
第二重境界:我來告訴你
第二種父母就像我這位朋友,無論孩子問什麼,都會千方百計地回答孩子。比如孩子問為什麼要下雨。爸爸就回答:「水變成了水蒸氣,水蒸氣比較輕飛到空中變成雲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把你當百度一樣問,就像我們現在的大部分人,遇到任何問題,第一個想法就是去問百度,甚至一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也習慣去網上找答案,懶於自己思考。對孩子的問題知無不言,可能就會產生這樣的反效果。
第三重境界:我們一起來想想
有次在咖啡館裡,坐在我鄰桌的一對母子在討論疫情之下的經濟問題。那個孩子看起來才小學三年級。他的問題是從「為什麼咖啡館人這麼少?」開始的。媽媽引導孩子去思考病毒、人群和實體經濟的問題。用一個問題來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一步步地進行「頭腦風暴」。聽得我目瞪口呆,看得出來他們經常這樣對話。
我們通常會說,孩子在3歲左右開始頻繁地問為什麼,過一段時間他們長大就好了。實際上這並不是什麼「好了」,而是他們的好奇被父母的「不耐煩」或「全知全能」給澆滅了。如果能將孩子這段時間,當作一個機會,睜開眼睛和孩子一起看這個奇妙的世界,用一個問題開啟另一個問題。直到成年他都會是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人,就像賈伯斯,就像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