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琴報導
「創業伊始,我們只有三個人,兩臺電腦,一間小屋。」遼寧向日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李宏偉告訴記者,2010年開始創業, 10年時間,公司已經發展成為國內領先的數字教育企業,擁有技術人員800餘人,以瀋陽為總部基地,分支機構遍布國內近30個省市。
10年沉澱寫下數字教育目標
近年來,我國在線教育日益興盛,讓以往一名教師、一塊黑板、一屋學生的教學模式變得更加靈活。在耕耘數字教育領域的過程中,李宏偉對資訊時代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形態進行了深刻而全面的思考,調研了解了美國、英國數十所大學在線教育的應用樣態和應用水平。
「2013年,慕課(MOOC)概念被引入中國;2015年,『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概念被提出,這些都促使在線教育日益被人們關注和重視。尤其這次疫情,更是給全社會上了一次關於『在線教育』的普及課,很多人高呼:在線教育的風口來了!」李宏偉說。
「其實,對於在線教育,99%的人的理解都是錯誤的。」李宏偉說,目前所謂的在線教育,本質上仍然是網際網路通路技術的應用,在內容上,線下怎麼講,線上還怎麼講,這種簡單的「課堂搬家」,學習效果不好,也沒有產業價值。
「真正意義上的在線教育,一定是觸及教育本質的提升。而數字教育,則是以內容數位化為基礎,教研、資源、應用、學習等平臺底層數據貫通、線上線下貫穿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模式,它是在線教育發展的更高層次和階段。」李宏偉說。
做數字教育細分領域深耕者
在向日葵教育科技的初創團隊中,有這樣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他們所有人幾乎都沒有企業經歷和企業成長背景,都是從體制內辭職下海創業的。
「三年前,我甚至都不知道什麼是『現金流』,也不知道人力資源部除了考勤和發工資外還能幹啥?」李宏偉笑著說:「創業團隊初期大多都是三五個人,不可能啥都會,啥都懂。組織結構健全和認知能力的全面提升,那都是創業中後期的事情了。」
創業是一個不停涅槃、向死而生的過程,擁有很大的風險。李宏偉認為,創業過程中團隊的力量也成為非常重要的向心力。李宏偉說:「我們擁有非常年輕的創業團隊,平均年齡才27歲。我們也是一個人才高度聚集的團隊,來自北大、吉大、東大、北郵、北航、北師大、國科大等高校的畢業生,碩士、博士、海歸等高學歷人才,比比皆是。」
「我們致力探索資訊時代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形態創新,著力貫通線上線下,從而實現高效率的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李宏偉說,社會使命與商業執行看似是對立的兩個原則,向日葵教育科技卻穩穩地如天平一般,實現了兩端的平衡與統一。
談及創業的收穫,李宏偉說,面對「冷眼」與「偏見」,他選擇帶領團隊一路劈荊斬棘,創新突破。「向日葵教育科技從紮根東北,到現在轉戰全國,從客戶初期對這家突然冒出來的瀋陽公司的判斷屬於來『打醬油的』,到後來逐漸認可和欣賞公司,我們一路在『歧視』中艱難前行。」李宏偉說,現在,向日葵教育科技在高教、職教、數字出版等領域,已經成了「專業」和「品質」的代名詞,成為了響噹噹的品牌公司。
布局教育創新研究院
今年5月份,向日葵教育科技投資1億元,成立了教育創新研究院。李宏偉表示:「未來數字教育是一個大產業,而且也不局限於教育行業本身,專門成立研究院,就是為了賦能行業和產業發展,我們有責任也更願意成為數字教育生態體系基礎設施的開拓者和構建者。」
「進入到資訊時代後,對應未來的產業升級和人才需求,全世界範圍內正在進行一次深遠廣泛的教育革命。這次革命至少要延續30-50年,也將深刻影響並決定未來國家間人才競爭的根基茁壯與否。」李宏偉表示,面向未來更為宏大的時代場景和社會使命,向日葵教育科技依然會秉持原則和原理去思考教育的未來,不能人云亦云,更不會胡亂地追趕所謂的「風口」,還是要踏踏實實,深刻理解人才培養和人才應用場景,一個一個去解決行業和產業發展中的痛點和難題。
李宏偉表示,在完成了兩輪融資後,向日葵教育科技目前已經啟動了最後一輪的戰略投資募集,正在與國內多家頂級投資機構進行對接洽談。2021年,向日葵教育擬在創業板申報上市。
「進入資本市場後,我們將在一個更大的舞臺來履行公司的社會使命,也會將更多的資金和人才引進來。我們將通過資本的力量實現企業更快速的成長,助力整個數字教育行業的發展。」李宏偉說。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