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軍建造新一代4500噸級飛彈巡防艦原型艦1艘,代號「震海計劃」,因臺灣「中科院」達不到海軍需求標準,致進度一再落後。負責建造艦體的臺船公司在上周舉行法說會中,透露首艘原型艦預算約245億元(新臺幣,下同),預計2021年底啟動,未來建造19艘。不過,有軍方官員認為,臺船推估的進度,過於樂觀。
臺船在上周法說會透露,明年底啟動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型艦計劃,臺船並披露,艦艏將配置3組飛彈垂直發射系統,另配置4套斜式發射箱,部署雄二與雄三反艦飛彈。
但據了解,由於海軍已決定不要臺灣「中科院」研發的相列雷達與戰系,改為向美方購買,因為「中科院」研發的雷達太重,放不上新造軍艦;「中科院」研製的戰系,也有軍方官員認為,「連先進國家的車尾燈都追不上」,因此海軍決定對外採購雷達與戰系,臺船能否於明年底啟動,變量太多,臺船說法太樂觀。
至於臺船說要建造19艘,加上原型艦是20艘,軍方官員認為,沒有那麼多,應在14至19艘之間;有退役將領認為,依當前大陸海軍軍力的快速增長,及臺灣防衛任務需求,大型軍艦主要是擔任巡弋等任務,不必建太多艘。
另有關海軍兩艘劍龍級潛艦性能提升案進度落後,至今年尚未開工。臺防務部門在送達立會的書面報告中指出,海軍「劍揚計劃」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性能提升案,已於2020年8月4日獲得美國國會核准取得裝備輸出許可(TAA),並於11月26日完成技術文件驗收,全案原預定在2021至2022年執行人員海外教育訓練、裝備產制及交運,並配合劍龍級潛艦修期執行加改裝工程及系統測試驗證。
臺防務部門說,因應「中科院」與外商戰鬥系統合約生效後,依各項裝備獲得期程,海軍將再與「中科院」研討「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妥適的項目工期。
臺海軍於2018至2024年度編列74億1254萬餘元,透過「中科院」與美商洛克希德馬丁籤約執行「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但此案紛擾不斷,至今尚未開工。
來源: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左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