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球隊員在南京奧體中心訓練。萬程鵬攝
8月8日是第十個全民健身日。這天上午10點剛過,南京繽潤匯的歐悅滑冰場就來了一位6歲女孩,穿上冰鞋後開始繞著冰面滑行。夏天滑真冰,近幾年已在江蘇多個城市落地,像南京歐悅滑冰場這樣的商業冰場,全省不下10片。
冰場逐年增加,客流並不火爆
2005年,省內首片真冰冰場在南京奧體中心建成。近日公布的《江蘇省加快發展冰雪運動產業行動方案》顯示,省內已經建成16片真冰冰場,未來4年我省室內冰場數量還將大幅增長。
一批真冰冰場的建成,讓江蘇人能夠更方便地體驗冰上運動。南京歐悅滑冰場去年4月開業,冰場的店長黃偉告訴記者,每天大概有百把人,周末會多一些。虹悅城世紀星冰場經理王騫表示,冰場每天客流量約200人,夏天比冬天多。徐州喜悅滑冰場開業一年多,許多年輕人來這裡體驗滑冰,冰場店長唐昊介紹,目前每天的客流量在200人左右,高峰時能夠達到300多人。
目前省內的商業冰場面積多數在800到1200平方米,據業內人士介紹,這樣規模的商業冰場每天能夠接待的客流量至少在500人次以上。顯然,目前省內冰場客流量離飽和狀態仍有不小的差距。但記者了解到,也並非是價格阻擋了人們的滑冰熱情,目前省內冰場的門票分不同時段在50到100元不等,多數不限時,一般工薪階層都能接受。
「休閒+培訓」是主要盈利模式
客流量不高,冰場如何在南方城市生存?
北冰南展,首先面對的是成本問題。冰場是個高耗能場所,商業冰場往往都建在商業綜合體內,商業用電每度1.2元。而像南京奧體中心這樣的大型標準冰場,一天的成本就接近一萬元。其次是人員工資,特別是教練工資。目前,省內冰場的教練數量少則三四名,多則十來個。無錫市濱湖區的萬象滑冰場經理高偉丹說,「專業的花樣滑冰教練都是從小培養、有童子功的,要在專業隊培養,比賽履歷成績要優秀,這樣的專業級別的人才全國就那麼點,年薪少的二三十萬,多的一百萬。」
如此之高的成本,冰場如何消化?
「冰場休閒體驗門票每人每次100元,門票收入大概佔總收入的30%。」唐昊介紹,冰場最主要收入來源是會員課程教學,通過一年的積累,喜悅滑冰場已經有460多名會員,其中活躍會員有200人左右。
8日上午,記者在南京奧體中心冰場遇到了正在訓練的郭依宸,他是南京奧體虎鯨冰球隊年齡最小的隊員。郭依宸還不到6周歲,練冰球接近一年。這個暑假,他還參加了哈爾濱的一個冰球訓練營。站在一旁看孫子訓練的爺爺奶奶說,「冰球是個燒錢的運動,孩子身上這套裝備花了大幾千塊,光那支冰球桿就要六七百,在這裡上一堂冰球課的費用就要200元。」
休閒體驗+培訓,是目前商業冰場的主要盈利模式。記者了解到,目前省內冰場消費者絕大多數是4到12歲的青少年。高偉丹分析說,休閒體驗客戶群體雖然人群大,但消費低,黏性差,而培訓人群是高淨值客戶群體,只要抓住了一批這樣的客戶,冰場運營就不至於太困難。他告訴記者,目前無錫萬象城冰場每月的培訓課程有2000多節。
記者了解到,目前冰上課程一般按教練等級收費,從初級教練、高級教練到金牌教練,一對一的課程從140元到300元不等,而一堂課往往只有30分鐘。滑冰、花樣滑冰、冰球培訓從初學到養成興趣,再到參賽或考級,一般要5到7年時間,而且隨著學員水平的提高,進階考級培訓費用還將水漲船高。目前,省內也出現了讓孩子參加花樣滑冰考級的家長。唐昊透露,前段時間他們那邊就有5個孩子參加了花樣滑冰考級。
冰雪啟蒙,並非朝夕之功
雖然前景可觀,但滑冰、冰球在南方仍是小眾運動,有意識送孩子去學滑冰、打冰球的家長並不多。進校園是冰雪運動推廣的最佳方式,省內冰場經營者也在想方設法與學校合作開設興趣班、體育課。
徐州奧體中心冰場是蘇北地區唯一一塊標準冰場,依託這片冰場,成立了徐州奧體歐悅冰上運動中心。該中心工作人員武凱告訴記者:「目前推廣最大的困難是人們不了解冰上運動,為了吸引客流,我們是在虧本吆喝。」去年冬天,冰上運動中心面向徐州全市中小學生發放了十萬張冰上體驗門票,同時把冰場作為學校的第二運動課堂,只要學校提出申請,就免費給孩子上冰上體育課,免費提供教練。
我省冰上啟蒙進校園做得比較成功的是南京奧體中心,目前已與7所小學合作開設滑冰課,每年參與滑冰的小學生達到1400人,已有5所小學成立了冰球隊。今年3月,南京奧體中心組建冰上俱樂部,成立了5支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冰球隊,其中一支還是女子冰球隊。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奧體冰上俱樂部的發展方向是體教融合,推進培訓和賽事的聯動。自俱樂部成立以來,南京奧體中心冰場已經舉辦了兩場青少年冰球比賽,其中一場還是全國性的比賽,距離推動滑冰進校園已過去9年時間,因此這種成功並非朝夕之功。
隨著北京冬奧會的申辦成功,我國提出「3億人上冰雪」的目標,冰雪運動進校園進入了議事日程。我省日前提出,到2022年參與冰雪運動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各市冰雪運動知識進校園覆蓋率達到70%,這無疑將對冰雪進校園、冰雪運動的推廣普及起到加速作用。 本報記者 林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