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什剎海冰場冬天滑冰好去處
「先有什剎海,後有北京城」。什剎海的四周原先曾建有十座佛寺,故有此名。什剎海分為前海﹑後海﹑西海,三海水面相通,狹窄處有小橋架於其上,將其自然分為這三個部分。其中西海就是現在的積水潭,位於德勝門之南,歷史上是「京杭大運河積水潭港」。後海現在一年四季遊人如織,美食和酒吧成為後海最有特色的名片,後海的水面過了銀錠橋就是前海,前海是一片開闊的水域,夏天是人們消暑納涼之地,冬天則成為天然的溜冰場。前海東沿曾經有一條窄窄的胡同,名字叫做「一溜胡同」(又稱為「義溜胡同」),後來這條胡同在擴建地安門百貨商場時被拆除了,現在從什剎海地鐵出來,去往什剎海公園的路上,能看到 「一溜胡同」的銅匾掛在舊址上。舊時胡同口有一說書的茶軒叫做廣慶軒,「北京通」金受申先生曾這樣描寫了他的什剎海冰趣:「冬天的護城河、什剎海,岸旁常放著許多冰床招攬乘客,在新年正月,坐著冰床,馳騁冰上,雖不用足溜,也很有意思。前幾年,我每到正二月,常在一溜胡同廣慶軒聽楊雲清說《水滸》,傍晚散書,由銀錠橋到德勝門,坐一個來回冰床,然後地安橋喝上二兩白幹,也是閒適有趣的。」
什剎海之所以和北京文化深深地連在一起,是因為它深深地居住在百姓之中,貼著最淳樸的民風。在太液池開放之前,北京人要享受滑冰的樂趣,恐怕什剎海冰場是最合適的。新中國成立後,什剎海冰場依然是冬天滑冰的好去處。1950年什剎海開始進行清淤工程,1951年6月清淤後的什剎海建成了人民遊泳場,老舍高興地寫道:「什剎海不單比從前美麗,而且把蚊蠅的老家變成了人民鍛鍊的好地方。地方美麗,人民健康,不就是興國的氣象麼?」(《新什剎海》)。一到冬天,什剎海就變成了天然冰場。由於水面開闊,這裡建成了當時北京城最大的滑冰場,面積有四萬平方米之大。當時的冰場主要劃分為三個區域,外圍一圈是速度滑冰的跑道,中間是花樣滑冰或者說自由滑冰的區域,大多數的滑冰者也是在這裡練習。再在邊上角落裡開闢出兩個冰球場,一個作為專業運動員訓練的地方,另一個供冰球愛好者使用。冰場邊上架設起大喇叭,播放著蘇聯的、國內的歌曲,也可以在冰場清場後催促著貪玩的孩子快快回家。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玉河旁的雨兒胡同和居民聊天時就曾說他小時候曾住在這片,經常是放學回家一撂下書包就上什剎海滑冰。這裡還是北京市舉辦冰上運動會的地方,什剎海體校的滑冰隊也經常在這裡訓練。
什剎海的這片冰場,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除了迎接著歡樂的滑冰人群外,1953年的1月,這裡還迎接了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綏遠(綏遠省於1954年併入內蒙古自治區)等省市的冰上代表隊,迎來了這塊冰場歷史上第一次成規模的冰上運動會:華北區冰上運動會。這屆運動會不僅吸引了很多喜歡滑冰運動的人前來觀看,駐京外交使團的外賓也前來觀看,一時熱鬧非凡。通過這次比賽,選拔出了代表華北區參加當年2月在哈爾濱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冰上運動會的選手,這些選手在這屆運動會中參加了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和冰球項目的比賽。
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什剎海冰場不僅是北京冬天滑冰的好去處,而且變成了年輕人聚會的場所,不少單身男子到這裡來滑冰是為了追女孩,當時俗稱為「拍婆子」,1999年由葉京導演、劉蓓等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夢開始的地方》就是從這片「當時頗有名氣的什剎海冰場」講起的。在電視劇裡面,小陶虹飾演的小惠一邊滑向冰場中央,一邊洋洋得意地說著:「五湖的碧波,四海的水,比不上什剎海的冰場美。」
2017年春節剛過,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泡在了什剎海,先到西海和出租冰鞋和冰車的商戶聊了一會兒,試著穿了穿他們的冰鞋,他們告訴我現在的結冰時間比過去短了很多,一年之中能上冰的日子也就一個來月,所以生意很一般。之後繞著後海和前海轉了一個大圈,雖然春節過後的什剎海冰面四周開始融化,但是前來玩冰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各個冰場上都是爆滿的。不過和過去相比,真正能穿上冰鞋滑冰的人卻很少,大多數的人坐在冰車上玩,失去了不少冰上運動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