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各地的文創工作者,為東大村的振興之路注入新活力。 九略瑞翼 供圖
「五哥六角亭」始建於1926年,是東大村一處別具特色的僑宅。 九略瑞翼 供圖
鄉村治,百姓安。莆田市委書記劉建洋指出,莆田要結合「黨建+」鄰裡中心建設,探索推進「綜治+」市域社會治理,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努力創建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現代化文明鄉村;要夯實基層組織基礎,提前謀劃做好村級組織換屆工作,選優配強基層幹部隊伍,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鬥堡壘。
黨建引領 幸福家園正舒展
「岱峰藏秀,蒜溪臥龍。僑邑繁華,別具特色。」於靜謐的冬日裡走進涵江區江口鎮東大村,沿著濱水綠道漫步前行,日光穿樹,睡蓮依依,村舍巷道四通八達,一幅村淨、景美、人和的秀麗山居圖。
東大村位於興化灣畔、大帽山下,下轄2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擁有常住人口1786人、旅居海外僑胞3000多人。其歷史之長,素有「福泉古驛道,入莆第一村」的美譽。
19日清晨,起了個大早的東大村村主任姚國強拎著鑰匙,來到位於東大村東源76號的豐隆大厝,他打開門,院前屋後巡視了一圈,確保衛生情況良好、建築無損壞。豐隆大厝俗稱「百廿間」,建於1926年,是當地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僑居,也是姚國強的「責任區」。近年來,東大村對村內30多棟百年古僑居進行修繕加固後,輔以清掃整理,並派駐黨員幹部進行日常維護。不僅如此,東大村還開展「清潔家園」黨員設崗定責活動,以黨員「三亮」工程推動村民房前屋後衛生責任「三包」落地,形成戶集、村收、鎮運的垃圾處理體系,實現全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東大村並非「天生美麗」,近年來,該村黨支部不斷轉變身份,為村民搭建議事平臺,將如何「修煉美麗」的主動權交到村民手中,共同探討出一條向美向好之路。在具體實施中,有些村民瞻前顧後,村內的黨員幹部便帶頭,拆了木棚清理雜物,種起花花草草,再安上統一樣式的竹籬笆,效果一出,村民紛紛響應。
堅持法治為基,方能保證鄉村治理有章可循、鄉村振興有序推進。東大村根據僑鄉特色,設置涉僑調解站,建立完善《村規民約》《民主議事制度》《村務公開制度》等,確保村自治工作在陽光下運行、向良性發展。
如今的東大村,已然成為莆田鄉村旅遊的一顆明珠,年客流量突破50萬人次。2016年,東大村獲評福建「最美鄉村」,2018年被確立為鄉村振興省級試點村,2019年12月,東大村還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為「全國鄉村振興治理示範村」。
鄉村治理,關鍵在人。去年起,莆田在全市範圍內創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等10個「書記領辦」黨建創新項目,打造50個基層黨建示範點、100個「五星級」基層黨組織;每年培訓鄉村振興領導、業務骨幹、村幹部1000多人次,同時,通過開展任職培訓,培訓村(居)委會成員4000多人次,提升村務工作者履職能力,促進鄉村有效治理。
平臺效應 國企牽引激活力
14日下午,一場村民代表大會在秀嶼區平海鎮江堤村召開。會前,村黨支部書記黃祖榮算了一筆帳,以100畝土地為例,年租金每畝900元,5年就有45萬元的租金收入;沒有土地的村民,還可以選擇到地裡幫忙,日結80元,收益可觀。
40分鐘後,30多位村民代表通過了方案:流轉村裡近千畝閒置土地,出租給莆田市中天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發展規模種植業,帶動農民增收。
江堤村是革命老區村,背山臨海,位置偏遠。這千畝良田,是如何被中天農業「發現」的?
「壺蘭鄉村」功不可沒。作為全省首個鄉村振興產業服務平臺,「壺蘭鄉村」涵蓋了土地流轉、農機農資共享、綜合電商、鄉村文旅、放心食品供應、「黨建+」鄉村鄰裡中心、科技特派員等多項服務內容。
「壺蘭鄉村」平臺負責人林威告訴記者,閒置土地通過拍照、測量,了解土壤性質等後,第一時間將待流轉土地信息錄入「壺蘭鄉村—土地流轉」平臺,供有需求的農業企業前來「採擷」。
「土地是農村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以平臺為橋梁,推動土地流轉,達成農民、企業的雙向選擇,實現『土地增效、企業增產、農民增收』三贏。」林威說。
農村電商從無到有、快速勃興,為偏遠鄉村搭起了廣闊的交易平臺。對農民來說,它最大的優勢在於直接連通山海之外的消費新市場,「壺蘭鄉村」就是這樣一座「橋」,通過它,以往「藏在深山無人知」的特色產品進入城市人的餐桌,山珍「換」海味的同時,豐富的市場信息也能直達農戶。對消費者而言,只要輕點手機屏幕,進入「壺蘭商城」,即便相隔千裡,依然能夠採買到最正宗的莆仙味。
村企聯手,是鄉村夯實治理基礎,發展「微經濟」的一項重要措施。今年6月,莆田首個「黨建+」鄉村鄰裡中心在秀嶼區月塘鎮東潘社區正式投入運營。作為「壺蘭鄉村」平臺的線下服務站點,鄰裡中心「農特產品展銷室」也同期開張。
「發掘當地農特產品,問需在外莆商,借勢向外推介展銷莆田本地山海產品、旅遊資源等,幫助農民打開銷路,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莆田市振興鄉村集團縣區公司負責人謝靜海說。不止於此,他們還致力於推進農產品上行供應鏈建設,完善農產品物流骨幹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同時,著眼農產品「有產無量」「有品無牌」的問題,做好農產品歸集管理、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創響一批「土字號」特色產品品牌。
「以此模式,預計將在明年實現全市每個鄉鎮都建設一家『黨建+』鄉村鄰裡中心的目標,到2022年前,在全市打造200個鄉村鄰裡中心,激發鄉村繁榮發展活力,提升基層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謝靜海說。
作者:陳漢兒
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