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福州5月22日電(記者 胡美東) 36年前,福建55位企業負責人聯合署名的「鬆綁」放權呼籲信,吹響國有企業改革的號角。從此,企業逐漸擺脫「束縛」,走上放權搞活、自主經營的改革發展之路。
今年的全國兩會前夕,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福建省委主委吳志明領銜,108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關於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為中小學生鬆綁減負的提案》。
為確保提案內容客觀反映學校、學生和家長的願望,從4月初起,吳志明就先後深入福州、寧德、平潭等地調研,傾聽教育界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學生和家長意見建議,不斷深化論證打磨,百易其稿不停修改完善。提案一經提出,很快得到了眾多全國政協委員的積極呼應,聯名為孩子健康成長鼓與呼。
吳志明持續關注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他說,「減負減了20多年,中小學生的書包卻越減越重,睡眠時間越減越少。中小學生體能日益下降,近視、肥胖發生率居高不下。」他表示,多年來,雖然國家和各地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推進教育減負,但實際上孩子們的負擔還是「愈減愈重」。
吳志明指出,當今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育才觀念依然陳舊。現行基礎教育評價體系仍存在「唯分數、唯排名、唯升學、唯文憑」的頑瘴痼疾,「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已成廣泛共識,重智育輕體育,變相擠佔體育等技能科課時成普遍現象,嚴重忽視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減負政策難以落地。由於對學校考評指標單一,學校以考試成績為指揮棒,為應對各種測評排名,片面追求高分數、名校錄取率和升學率。家長也熱衷尋求校外各類培訓,為學生購買大量教輔材料,每天文山題海,學生不堪重負。
三、課本數量有增無減。以南方某市為例,2009 年中小學生義務教育階段使用的教材總數有 212 種,2019 年增加至 253 種,共增加 41 種,增幅達 16.54%;部分學科知識點前移,學習難度增加。據統計,我國中小學生每天平均寫作業3小時以上,是全球均數的兩倍,課業壓力繁重。
四、體育科目重視不夠。體育教師結構性缺編和教學能力不足,降低了體育教學質量,學校體育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及場地器材的缺乏,制約了學校體育的全面開展。教育部「每天運動一小時」的要求形同虛設。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中小學生鬆綁減負刻不容緩!為此,吳志明提出了以下五點建議:
一、轉變社會育才觀念。全社會要改變、更新對孩子們成才的多元理解,考不上大學不等於不成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要扭轉各行業招錄人員唯名牌高校、唯文憑學歷傾向,重視考察求職者的綜合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做到唯才是舉。要加強社會宣傳和對家長的引導,將孩子的身心健康排第一位,尊重教育的規律和孩子成長的自由。
二、建立多元考評體系。要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新梳理制定國家教育評價體系,完善對學校和教師的考核激勵辦法,嚴禁給學校下達升學指標或單純以升學率評價及獎懲學校和教師;注重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為未能升入高中、考入大學的學生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和發展空間,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情況。
三、真正實現素質教育。要切實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教學管理,大量啟用專業幹部,讓愛教育、懂教育的人管教育。而教師作為推進減負工作的重要力量,只有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綜合素養,才能使減負落到實處。要精簡教材內容,防止知識點前移,減少重複無效布置作業,嚴禁超綱教學,加強社會培訓機構管理。要減負增效,提升學習效率,並重視對學生社會實踐綜合能力的培養。
四、全面提高體育權重。一是探索實施體育教育測試過程性評價,將體育科目納入中高考考試科目範圍,並設計與語文、數學等主科同等分數,激發學生、家長、學校內生動力,主動增加體育鍛鍊時間和師資投入。二是保證中小學校公用經費中有合理的比例用於體育支出,提升學校體育場地和設施。三是鼓勵體育專業人士到學校兼職開展體育教學,帶動校園體育活動的發展。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