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而文物還原其真貌,傳承其文明,留住其根脈,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實物見證,從自信而豪氣的國家寶藏中,我們足以窺見滿眼的盛世圖景。
因為除去其本身的價值判斷,文物的更大作用是我們與過去制度、文化等諸多歷史對話的橋梁,它們就像架設在時間隧道兩端的透鏡,我們就能從中窺探到活生生的古史和不因歲月流逝而消褪的閃光。
正如《國家寶藏》中作為陝西文物守護人的齊東方教授所說,「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器物,和一個時代聯繫在一起,和一個人群聯繫在一起,和一個社會聯繫在一起」。
而為我們建立這種聯繫,讓我們以更好的角度觀看文物背後故事的,也是《國家寶藏》。
文化類IP的新風口
上面提到的《國家寶藏》,曾在文物界和社會各階層中創造了極高的曝光量,隨之而來的是豐富的周邊產品和泛文創IP,讓中國的文化元素,以一種年輕人喜愛的方式走向市場,向產業跨界的融合變現靠攏,走出了不同的IP開發的道路。
我們必須知道的是,IP的全領域開發已經成為當下各個行業的商業模式,這一切都是因為新媒體的崛起,讓IP與產品之間的連接融合更為明顯,也讓其在傳播過程中更容易被受眾接受,而在這樣的趨勢中,IP經濟自然成為了各個行業發展的新形態。
而在當下的消費語境中,IP已不再局限於文學、動漫、影視作品,諸如清明上河圖、曾侯乙編鐘等國寶重器,敦煌飛天壁畫、秦兵馬俑等景區文物古蹟,Line Friends表情包,馬拉松、世界盃等頂級賽事均可成為IP。
在這樣火熱的發展趨勢中,整個行業目前正處在快速成長期,在年年攀升的數據背後,所有人都看的到這一領域廣闊的發展前景,在這樣的背景下,博物館的IP跟當下主流的影視、動漫IP的開發相比優勢在哪?
先來看看動漫IP,據日本動畫協會的產業報告,日本動漫產品播出環節與衍生品開發環節的利潤比3:7-1:9,動漫衍生品是動漫產業鏈中的盈利重點,以日本上市公司萬代南夢宮為例,旗下知名 IP 衍生品有高達系列、龍珠、海賊王等,公司2018年銷售總收入446億元,上述IP對公司銷售收入貢獻超過35%。
但哪怕日本自有其特殊的動漫產業發展史,創造了高達等知名IP,其動漫產業近20年沒能創造一個現象級的新IP,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尷尬的搬出「昭和」年間誕生的機器貓、皮卡丘等動漫人物形象備戰「令和」年間的奧運會。
而我們把這樣的產業視角帶到國內更會發現,諸如《大魚海棠》、《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雖然質量較高,但都是單部作品,更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隨著內容播放結束,衍生品的生命周期也隨之完結。
影視IP也是如此,淘票票總裁李捷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過,票房收入很有可能佔到了一部國產電影總收入的95%,其根源也在於持續性、系列化難以維持。
《哪吒》劇照
反觀博物館IP,在與影視等行業的對比之中則有不少優勢,以歷史為軸的文物,其本身的生命力,經由文物背後故事的渲染愈發歷久彌香,而其更多的跨界可能以及可塑性,也通過《國家寶藏》文創產品的備受熱捧有了足夠的底氣。
通過IP化運營之路,《國家寶藏》IP運營機構北京物喜堂文化有限公司不斷嘗試,現已研發生產了300多款文創衍生品,提前佔位市場前沿,時刻對該領域保持敏銳的觸覺。而天貓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綜合性購物平臺,也開始試水文創,將其線上積累的豐富經驗,逐步嫁接到文創的IP化運營之路。
天貓今年將在十一座城市十一個行業IP,打造十一個理想之城,西安便是其中重要一站。
文創之城夢回長安
要知道即使在西安當地,以兵馬俑為創作靈感的戰鬥兵馬俑士兵手辦、以彩繪散樂浮雕為靈感的唐代美人泡茶包、以李白《上陽臺帖》為靈感的青蓮逸傘也都廣受海內外遊客好評。
在這樣的背景下,憑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文化積澱,天貓理想之城攜手國家寶藏等超級IP來到西安,以「文創之城 夢回長安」為主題,在曲江大唐芙蓉園·紫雲樓南廣場,舉行一場沉浸式唐風主題文化盛宴。
和此前阿里在西安打造的移動智慧城市,碼商集市等不同,今年的重要的角色是「天貓文創」,依託強大的線上線下優勢,天貓今年計劃在十一座城市十一個行業IP,打造十一個理想之城。國家寶藏作為文創IP的代表,被選中作為西安站的主導IP,並代表文創板塊落地西安。
為秉承「活化」歷史的理念,在高度還原歷史的主題市集中,觀者不僅可以將精美的國家寶藏主題文創產品帶回家,更可以親自體驗多個非遺項目,與非遺傳承人面對面探討傳統文化之趣,據悉,除了與紫雲樓同框,形成古今IP的碰撞的神秘巨型卡通人物,現場的遊玩攻略也在這裡得到提前釋放:
· 五大市集體驗
吹糖人、捏麵人、剪紙、古法造紙、草木扎染
市集區域效果圖(3800m 攤位)
· 44場次文化展演:
-古箏、琵琶、茶藝
-霓裳羽衣舞、胡旋舞、驚鴻舞、琵琶行、清平調
-投壺、花鈿妝體驗、盛唐夜唱(快閃)
· 場景還原
「夢回長安」主題花車、長安夜市花燈、國寶專區博物館,伊利金領冠·國寶樂堂、詩詞燈謎燈會(每日100個獲獎名額)
《國家寶藏》品牌專區
要說這場高度還原歷史的主題市集中能夠在西安掀起多大的波瀾,可能需要在現場親臨之後才能驗證。畢竟,在《國家寶藏》的火熱之餘,大多數人對西安的歷史僅留存於兵馬俑等極具代表性的個別文物之上。
紫雲樓夜景 市儈影像
而在這樣大眾和文物真正互動的薰陶下,我們才更能領略國家寶藏這一文化載體的獨特魅力,更能品味那獨屬於西安的歷史。
那些登上《國家寶藏》的陝西面孔
在博物館IP開發愈發火熱的當下,《國家寶藏》中出現的陝西文物,更值得我們細細的審視。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1970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唐朝文物,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何家村窖藏文物展」內。
銀香囊上下球體之間,裝置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內層機環內安放半圓形金香盂,外壁、機環、金盂之間,用銀質鉚釘鉚接,可以自由轉動,這樣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由於機環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金香盂始終保持重心向下,裡面的香料不致撒落於外。
闕樓儀仗圖-1971年出土於乾縣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原件由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
儀仗圖中,反映了王宮闕樓建築的形象:以門闕構圖為主體,各以一座母闕、兩座子闕排成「三出闕」形式,闕樓磚砌臺基及雕刻花紋、闕樓的挑簷及鬥拱、鴟尾等都描繪的清楚可辨,再襯託以山巒、樹木之景,更見闕樓氣勢恢宏。
杜虎符-先秦文物,1975年出土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橋村,長9.5釐米,高4.4釐米,厚0.7釐米,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符是中國古代朝廷傳達命令、徵調兵將以及用於各項事務的一種憑證。用金、銀、玉、角、竹、木、鉛等不同原料製成,用時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驗真假,這件杜虎符便是現存最早的一件調兵憑證,一符剖為左右兩半,右邊留存於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統兵將帥保管,使用時兩半相合,即為「符合」,表示命令驗證可信。
通過《國家寶藏》的潤色後,圍繞上述藏品衍生而來的手辦,紛紛出現在天貓等線上線下的文創商店,包括前文所舉例的文物逐漸成為屬於西安的地域名片,也逐漸成為我省獨一無二的文化IP。
但如果文物僅僅只是留存於博物館中,其代表一座城市的意義就不能更好的幫助城市獲利和吸引更多的目光,只有以合適的路徑,讓文物代表西安走入大眾當中,才能真正落入傳播的良性循環,也才能讓更多的人通過一件文物認識一座城市。
《國家寶藏》欄目的復原唐妝
——悅君Tips——
活動主辦方:天貓新文創、《國家寶藏》、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活動承辦方:北京物喜堂文化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無界商業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