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晚,由中信出版集團、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匠心守護、文化傳承」——《國家寶藏》主題文化論壇在清華大學大禮堂舉行,同時發布《國家寶藏》同名圖書。
圓桌論壇(從左至右依此為:主持人、單霽翔、韓永進、李仲謀、於蕾)
發布會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韓永進,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國家寶藏》欄目製片人、總導演於蕾等共同分享了《國家寶藏》拍攝背後的故事及該節目帶給博物館業的新氣象。
中央電視臺在2017年12月推出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該節目覆蓋超過8億人次觀眾,引發17億網絡話題討論。這個拍攝製作歷時兩年零七個月的節目現在也在海外進行宣推,目前已經在中國香港、法國坎城、英國倫敦走過了三站。現場主辦方也播放了《國家寶藏》海外模式推廣的宣傳片。今年5月,《國家寶藏》節目中展示的9大博物館甄選的27件鎮館之寶,也帶著其前世今生故事落成文字,成書出版。
《國家寶藏》《國家寶藏》總導演:HISTORY=HI ,STORY「什麼是HISTORY?HISTORY,就是『Hi,Story』。我們向自己的故事問好、然後把我們的歷史變成『High Story』傳遞給大家,這就是《國家寶藏》的創作過程。」《國家寶藏》製片人、總導演於蕾說。
於蕾談到,每一個文物都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密碼,它記錄了我們祖先的過往、情感與價值觀、興趣、愛好、記憶。《國家寶藏》就是要把這個一一解碼。「解碼」的過程中,中央電視臺節目組諮詢了其龐大的智囊團,大家也給出中肯的意見,如單院長說第一季可以講八家國家級的博物館,第二季可以做特別優秀的城市博物館,第三季可以做少數民族的博物館,第四季可以做蒙藏青的博物館。
「解碼」的過程中也多處需要動巧思,「比如做大克鼎那一期,我們選擇了易烊千璽去講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物,其實也是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認知這個故事。大克鼎的捐贈者潘達於長孫潘裕翼評價到:大克鼎這個故事是一鍋冷飯,能把這鍋冷飯炒熱,實在是太難了。」於蕾談到,「雲夢睡虎地秦簡出土在湖北,節目組找到撒貝寧,恰好撒貝寧的一個拍攝取消,因緣際會他成為國寶守護人,小撒說:我覺得這件事情很有意義,如果有一天,我特別希望帶著我的孩子,到湖北省博物館,站在秦簡面前說,這件事情是爸爸守護的。我們很堅定給了明星嘉賓國寶守護人的身份,堅定了這個名稱。因為這對於所有明星而言,都是無上的榮譽。」
李仲謀:要找到一種雅俗共賞的闡釋方式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引用於蕾書中的一句話說:「博物館和博物館裡的文物從來都不是沉悶的,如果人們覺得它無聊,那一定是因為我們做得不夠好,沒有找到與之匹配的表達方式。」
有20多年博物館工作經驗的他認為,文物是具有文化內涵的歷史遺留物品,好比沉睡的歷史生命體。如果讓文物活起來,就是復活歷史的生命,揭示物品的文化內涵,文物從保管到揭示價值再到傳承,其核心就是在闡釋文物的內涵。「博物館人所有的工作的重心就在於尋找一種更好的闡釋文物的方式。做教育,發展文創產業,把文物元素抽出來進行文化創意,都是好的闡釋方式。國寶是有故事的,我們今後做展覽、做教育,必須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才能講好故事。而前世是國寶的歷史,今生是立足於現實,將前世和今生連在一起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這是我們博物館人工作的核心。《國家寶藏》大家喜歡看的原因就是在充分研究基礎上,找到一個雅俗共賞的闡釋方式。」李仲謀談到。
「《國家寶藏》熟諳贏得年輕人才能贏得博物館的未來的道理。比如大克鼎守護人是易烊千璽,是節目中年紀最小的國寶守護人。我聽說易烊千璽到上海博物館拍片子的時候,黃牛的一條透露易洋千璽住在哪個酒店的簡訊就能賣到600元,後來他為了進博物館兵分幾路迷惑粉絲們,就可見他的人氣之重,他們都可以大大推動《國家寶藏》受年輕人喜愛。」李忠謀說。
韓永進:「文化能夠傳承下來,離不開文物和典籍」韓永進館長認為,文物有它的生動性,但典籍也有它的獨特作用。典籍和文物相比,缺乏生動性,我們需要知道它的文化背景,才能懂得它的獨特意義。但典籍更厚重——我們祖先的智慧、思想、價值和知識體系都記載在典籍裡。但所以,這也是他們正在做的工作——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歌頌文化的大師和撰寫碑文的文化大師終會離去,但他們的精神和思想,他們對於文化的傳承通過典籍留存了下來。所以說,典籍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DNA。
「《國家寶藏》第一期更多的是文物,有一個特殊的文物就是典籍。典籍其實和文物本身物理性質是一樣的,但是典籍有它的獨特作用。比如在我們《國家寶藏》中有幾件,比如大克鼎裡面是刻著文字的,再比如睡虎地竹簡,更多的是它的文字力量。」
韓永進講了許多關於典籍的故事:「大家知道清代乾隆帝組織編寫了《四庫全書》,後來一共抄了七部,在故宮裡原本存了一部,但非常遺憾的故宮這一部現在存放在了臺灣故宮,現在只有中國國家圖書博物館存藏了一部,最大的特點是原函原書保存下來的。大家知道北海旁邊有一個文津街,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呢?因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1931年的時候,這套存放在避暑山莊文津閣的這套書進到國家圖書博物館的時候,把整條街改成了文津街。因為一套圖書,改變了一條街的名字。」
韓永進講到國家典籍博物館辦了一個甲骨展覽,」甲骨是我們最古代的文化能夠傳承下來的一個最主要的工具,但是現在又是一個冷學,如何讓這個冷學變得生動活潑和大家都能夠交流的呢?因為甲骨文最早是用於佔卜的,我們做了一個可以互動的東西。通過這些方式的互動,讓大家能夠對甲骨感興趣,由此而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無論你對歷史了解多少,它首先用視覺效果很好的畫面吸引你,感興趣以後獲得深層次的了解,就可以讀書了。中華民族有一個不得了的事,就是我們的典籍文獻。」
單霽翔:《國家寶藏》在我心中是一個超級連結「《國家寶藏》在我心中是一個超級連結,因為它連接了綜藝、博物館和公眾。」單霽翔院長談到。
「從前世到今生,《國家寶藏》把文物復活了。以前人們通常認為,文物是死的,只是被觀賞和被研究的對象。但是通過《國家寶藏》這檔節目觀眾們知道了,文物也有生命的歷程,有燦爛的過去,有尊嚴的現在,它還應該能健康地走向未來。」單院長談到。
單霽翔
關於博物館的建設,單院長談到,現在的博物館面臨三大難題:太多文物深藏庫房無法面世、觀眾增長速度過快、博物館與新媒體傳播的融合需要創新。最好的數字博物館,不僅需要技術先進、設備先進,更在於每一個項目都是原創的,都是深度基於自己藏品信息、古建信息所製作的。而故宮博物院用三年零四個月的時間建成的「數字故宮社區「可以說是全世界博物館最強大的數字平臺,從公眾教育、文化展示、參觀導覽、資訊傳播到休閒娛樂、社交廣場、學術交流、電子商務,各種功能幾乎一應俱全。
在《國家寶藏》的序言中,單霽翔院長說道:「文物是有尊嚴的,如何讓他們在外貌、收藏、展覽這些物理空間上獲得尊嚴,是我們『看門人』和『守護人』的份內事;但如何讓他們在歷史、文化、精神上獲得尊嚴,就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希望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大家打開書籍,了解文物背後的中國溫度,能讓更多父母和孩子理解中華文化的精神本源,也希望有更多人走進博物館,親身感受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溫度。」
活動當天,也發布了《國家寶藏》同名圖書,書中收錄了大量因節目篇幅限制而未能播出的資料,結合史料文獻和最新專家研究成果,為讀者梳理文物知識,講述更加細緻、動人的歷史故事。書中全部內容經故宮博物院等9大博物館專家親自審校修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為圖書作序推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