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訊 本報記者何君輝 實習生李易
楚天都市報:
我是一名小學一年級新生的家長,上周孩子班上一名同學過生日,他的家長為全班50多名同學每人準備了一份紀念禮——一個頗具心思的相框。禮物雖小,但肯定耗資耗時不菲,家長的用心良苦可見一斑。看了孩子帶回來的見面禮,我這做家長的心裡直打鼓:該怎麼還禮?是不是等我孩子過生日時,也需要如此「勞民傷財」一番?
我覺得,校園人情債不僅給家長帶來負擔,孩子過早背上人情債也令人憂慮。
武漢小學生家長劉先生
如今在中小學校園中,人情消費瀰漫,禮尚往來漸成「時尚」,學生們樂此不疲的同時,也著實增添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就劉先生反映的現象,記者近日在江城校園裡展開調查走訪。
孩子生日會變「生日賽」
準備禮物讓家長犯了愁
新學期開始近一個月裡,武昌徐東某幼兒園的傳統活動「生日會」又開鑼,園裡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誰當壽星誰派禮物。本來只為孩子們圖一樂的生日會,家長卻推波助瀾搞成了「生日賽」。
「班上一個孩子過生日,他的爹媽竟給全班小朋友每人派發了一個價值不菲的車模。」小班家長呂先生說,孩子倒是挺高興的,將車模帶回家後玩得不亦樂乎,可自己心裡卻忐忑不安:「等自己孩子過生日時,我該準備啥禮物送孩子的全班同學呢?」
女兒下個月要過8歲生日,家住漢口青年路的黎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已提前準備好了30多套文具,花色品種各不同。她說,「這些禮物都是給孩子班上同學準備的,花了幾百元。」
為何孩子過生日不再是家庭「內務」,而成了班級「外交」?黎女士無奈地說,孩子班上60%的學生過生日都是這樣做的,不還禮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面子上都過不去。
「孩子過生日,家長送禮忙。一年復一年,花色不重樣。」記者調查發現,校園生日會似乎成了一種流行交際方式,這種「分享」在家長們的操辦下變得越來越講究。
同學之間聚會名目眾
多孩子湊份子家長犯了難
無獨有偶,家住漢口姑嫂樹的張先生最近也遇到了類似的煩惱。他說,自從兒子上初中後,向他伸手要零花錢的次數越來越多,給兒子的錢主要花在了雜七雜八的應酬上,「兒子的理由是,到了新的學校要多交朋友,所以頂著壓力也要去。」
細心的張先生對兒子開學一個月的開支作了個記錄:孩子今年剛上初一,開學第二天便向他要了100元錢,說要參加小學同學告別宴;幾天後又說班級裡新認識的幾名同學周末想一起出去玩玩並吃頓飯,又要走了100元錢,還有零食費、禮物費、開學摸底考請客費……一個月下來多達400元。
張先生對孩子間的人情開支頗有微詞,他說:「像兒子這樣年齡的中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花這麼多的錢,大大超出家長的承受能力。」
「既然難以負擔,為什麼還一再滿足孩子的要求呢?」對於記者的提問,張先生懊惱地回答:「孩子正處青春期,本是顧及他的面子,看來以後再也不能『打腫臉充胖子』。」
學生之間變著花樣請客
開支過大家長進退兩難
採訪中,小學生小雷(化名)告訴記者,每逢年節及朋友過生日,不送禮物,就會被同學瞧不起,還容易傷感情,「關係好的送貴重一點的,關係一般送差一點的。」
「過生日要請客、考試得高分要請客、評上各種獎項要請客,當上班幹部也要請客,很多同學每學期至少得請上一兩次客。」初中生小剛(化名)說,在學校裡沒請過客的同學,會被看做是性格孤僻、人際關係差。
中小學生無經濟來源,他們的一切花銷都得由父母「埋單」。對於孩子日常花銷之外的人情消費支出,多數家長坦言不堪重負,但考慮到孩子面子及社交需要,都不會回絕孩子的要求。家長黎女士說,「不給怕孩子沒面子不高興;給吧,又怕助長孩子好花錢的習慣及攀比心理,同時也實在負擔不起。真是進退兩難!」
人情債歪風學校要引導
家長也要注意言傳身教
「像這樣的「校園人情債」,在學生中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目前校方並不提倡孩子這樣做,但是也沒有明文禁止,只能多加引導。」記者採訪中,多數中小學校長這樣說。
武漢市第三十中學德育主任喻德寶認為,錯誤的價值觀導致學生人情攀比之風愈演愈烈,「一些學生認為,請客吃飯送禮是和同學搞好關係最有效的手段。許多學生因此陷入了人情消費的旋渦中不能自拔,造成大手大腳、鋪張浪費、盲目攀比,這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中小學生陷入『人情消費怪圈』,無論送禮還是收禮都是一種負擔。對待學生人情消費要合理引導,正確面對學生們正常交往的心理訴求。」漢鐵小學負責德育工作的副校長康嵐說,對於學生人情消費宜疏不宜堵,必須教學生掌握「度」,絕不能為了「禮」而請,為了「錢」而請。相比物質,真心的祝福更能打動人心。
「勤儉樸素」已寫入《中小學生守則》,採訪中,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學生人情消費是個社會問題,關鍵還在於家長的言傳身教,以及老師、學校、社會各界的有益引導,讓學生懂得勤儉節約。